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一九七七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发掘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中山王学?墓出土文物中,有两个装有液体的铜壶。这两个壶分别藏于该墓室东西两个库中。铜壶外形有扁、园两种。东库藏的是铜扁形壶(图一),西库藏的是铜园形壶(图二),两种壶都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文物商店,几年来收购到不少清代角牙雕刻艺术品.现选择几件精品介绍如下:犀牛角杯:清代雕琢,其外形为扁八棱形,底小口大,喇叭状,上口长14.8厘米,宽9.2厘米.底径约3.5厘米,高8.9厘米(图一)。雕刻精细,各种纹饰与犀角的天然形态配合自然,浑然天成。特别是角杯上部两端各有一对高浮雕的螭虎在追逐嘻戏,其中较大  相似文献   

3.
1979年4月,浙江省淳安县夏中乡朱塔村出土了12件窖藏银器,浙江省博物馆到此进行了调查,并考定这批银器的制作年代为晚唐。这无疑是正确的。笔者将其中某些器物,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同类藏品进行了比较,发现尚有可进一步研究、补充之处。淳安朱塔唐代窖藏银器中有一件壶盖,口径7.7、高8.6厘米。空心葫芦形顶,荸荠形纽(图一)。据简报称调查时壶身已无,只从当地群众回忆中知壶身带长管流和环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枚重一斤八两铜权(图1),通高4.2、底径2.9厘米。体呈扁圆形,桥形钮,饼足,环腹由右向左刻铭“官平秤槌(锤)重一斤八两”九字(图2),足底刻一“平”字。实测权重332.4克,  相似文献   

5.
龙凤纹壶(图一),弗利尔美术馆藏(57.22),缺盖,高44.8、宽26.6厘米,重9.38公斤,最初著录于1967年出版的《弗利尔中国青铜器》(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是弗利尔美术馆“镇馆之宝”之一,也叫“弗利尔壶”(Freer Hu)。通体装饰极为精美的复层浮雕式饕餮、龙、凤以及辫形绹索纹(图二)。不仅装饰华美,而且铜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计时用的水漏壶是多种多样的。现存的文献材料只有唐代吕才和宋代燕肃所造的漏壶图,实物只有元代的漏壶(现藏广州博物馆,本刊1957年10期曾有文章介绍)及清代漏壶两座。  相似文献   

7.
康艳 《文物世界》2010,(2):19-20,35
<正>青铜高柄足小方壶[1]是春秋赵卿墓出土的晋国青铜器中的精品。赵卿墓高柄足方壶,口径4.4、腹径8.9、柄足高12.8、通高27.8厘米(图一、图二)。器表有一层黑褐色涂料,经研究这些涂料是石英、长石、褐铁矿、孔雀  相似文献   

8.
绍兴市文物商店最近征集到一件四系莲花瓣青瓷壶(见图),系1985年3月在绍兴县城南乡新春村出土。此壶高11、口径4厘米。上肩部装饰桥形四系。底足微外撇。底足高0.8、足径5厘米。鼓腹部用莲花瓣纹装饰,莲花瓣纹饰向外突出约1厘米,鼓腹围长32厘米。青釉,釉面出现细开片纹,有垂釉一滴。底足以上2厘米处一圈不施釉。根据造型和纹饰特征,此壶  相似文献   

9.
泰州市博物馆藏有1件六边形紫砂壶(图版捌:1)。壶通高13.9、口径6.2、腹径10.9、底径6.2厘米。壶六棱圆顶纽,六边形盖,纽座周围有稍高于盖面的六瓣柿蒂纹(图一),六边形短直颈微外侈,颈肩相接处有一周六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2月。甘肃省武威城郊修地下水管道时。在市北郊金羊乡宋家园村发现了一方隋代开皇四年(584年)的墓志铭(见《文物)1993年10期),志盖呈方盏顶形,边长51厘米,厚6厘米。蠡顶上部边长27厘米,厚9厘米。正中刻真书“成公府君墓志”三行六字。志石方形,边长50厘米,厚6厘米;志文20行,满行22字。对研究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的历史地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甸宋碑是1984年冬盐亭县黄甸乡南山村村民岁修公路时,于该村水观音地段发掘出土的。碑长110厘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两面刻字,一面横款,刻92字,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闰六月二十五日盐亭县尉何览、县令程縯合刻的题咏诗;(图一)另一面竖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20,(3)
正2018年7月,南京博物院征集入藏了一件明永乐景德镇官窑白釉锥刻莲托八吉祥纹僧帽壶,壶盖缺失,高19.8厘米。器身通体锥刻纹饰。内口沿、外流身饰缠枝灵芝纹,外口沿、颈部饰缠枝莲纹,腹部饰莲托八吉祥纹,胫部饰莲瓣纹,各瓣相接,瓣内饰灵芝纹,执手饰串枝灵芝纹(封面;图一)。此器原为湖南省文物总店旧藏。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瓷质僧帽壶的烧造,与明成祖积极推行多封众建的治藏策略,同时出于其对藏传佛教的崇信与热情,多次遣使  相似文献   

13.
1989年11月,甘肃省民乐县新天乡许树村一农民在锄田时发现一方西夏官印,后送交张掖市博物馆,现为该馆收藏。该印为铜质,方形,长方形纽(图一)。长宽5.5、通高2.8厘米。印面高1、印纽高1.8、长2、宽1.7厘米。印文为西夏文九叠篆字,笔画工整,字迹清晰(图二)。印背上刻有两行西夏文字,行四字。纽顶刻一西夏文字(图三)。据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一书辑录西夏官印及其对甘肃省天祝县发现的西夏官印的考证,该印印文汉译应为“首领”。背款文字一行为铸印、颁印纪年,一行为持印者  相似文献   

14.
青岛楼山后出土的西汉半两钱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四铢米两钱阴文后范,1958年10月3日出土于青岛崂山郊区楼山后,现存青岛市文管会,同坑出土全范四方(整范二,断范二)及碎范多块,石質细软,旧谱往往称这种范为"石膏范"。各范大小略同,这一方长27.8厘米,宽11.5厘米,厚1.2厘米,成条形板状,两面均刻钱文(余范钱文仅一面),其一面刻有长漕,左右双行并刻四銖半两钱文二十八枚(余范多刻三十二枚),主漕与钱文之间的支漕尚未刻就,文很工整。范的另一面也刻长漕,漕左右亦为钱文,漕与钱文有支漕相通,右一行刻钱文八枚半,左双行刻钱文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78,(5)
这件铜器(图一)是凤台郊区出土的,1976年4月由我馆收集,当时已残碎成十二块,经上海博物馆协助修复。器身为圆筒形,旁有一环钮,钮的一侧器壁上书"郢大(府贝)之敦(?)□"六字(图三),末二字笔划不太清楚,可能是器物名称,器底刻一"午"字(图二)。通高12、外径11.3—11.5、内径10.5—11、内深11.5—11.7厘米。用水测量容积为1110毫升。  相似文献   

16.
契丹大字《北大王墓志》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墓志的发现辽代北大王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昆都公社的一个辽墓群中。该墓在解放前已被盗掘,墓门打开。1975年冬,当地社员进山劳动时进入墓中,发现仅存的一合墓志,随即送至旗文化馆收藏。墓志青砂岩质。志盖上圆下方,呈圭形。中高94、侧高70、宽61、厚7厘米。正面中央刻篆体汉字"北大王墓志"一行(图一),背面正刻汉字二十一行(图二)。志石长方形,高96、宽62、厚6厘米。上刻契丹大字二十七行(图三)。由于志盖与志石形状不同,志盖背面第六行汉文底部还残存一个契丹大字"(?)",我们推测,志盖是利用一个原来刻有契丹大字的碑打磨后改刻的。  相似文献   

17.
1987年4月中旬,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文物管理所在当地征集到清代杜文秀大理政权的一方官印。此印铜质。印面正方,边长7.9、印厚1.6厘米;圆柱形直纽高7.7厘米。印面边框宽1厘米,左方刻阳文篆书"都督之篆"4字,右方刻阳文曲形阿拉伯字,汉译为"苏莱曼"(图一)。印背纽两侧均刻阴文款,右款为"壬戌年造"4字;左款为小儿经文4字(图二)。  相似文献   

18.
1984年11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乡小围埂村发现铜印1方(见图)。印正方形,边长7.3、厚1.5厘米。印柄扁圆形,上细下粗,高8厘米。印文右半为篆书"南军后参军篆",左半为阿拉伯文。印背右刻楷书"丁卯年造",左刻阿拉伯文,印左侧面刻楷书"永字第五百九十六号"。清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在云南蒙化厅(今巍山县)回族聚居的小围埂村起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元月,在成都大慈寺工地挖管道沟槽时,于地下两米处发现一石经幢。此幢无座无顶,只余幢身。幢身高97厘米,六边形,略呈梯柱状,上边宽20厘米,下边宽22厘米。幢身上面的中心有长宽7厘米,深6厘米的凹槽,为连接幢顶的榫孔。幢身六个面的上端分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径6厘米。以下刻唐代高僧、终南山释道宣《妙法莲华经宏传序》和清代无名氏《重修多宝寺碑记》。  相似文献   

20.
1981年,陕西子洲县驼耳巷乡贺家墕村出土一方北宋官印。此印面为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1厘米,矩形柱纽,带纽通高4.8厘米。印背左侧刻“元丰七年”四字,右侧刻“少府监铸”四字,纽顶端上中刻一“上”字。印面自右至左两行朱文篆刻“河东第九副将之印”八字。铜质,完好无损(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