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记录,反映人类进步的足迹。从这些记录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揭示出规律,以资政育人,烛照现实和未来。这应该是史学的主要功能。如果人类没有历史学,不从历史学中汲取智慧,人类将永远幼稚,重犯昨天和前天的错误,踏步不前。  相似文献   

2.
中西史学比较研究是钱穆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钱氏往往是以此来阐明史学的本质、方法、功用和中国史学精神。其中西史学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中西史学关于历史中人与事关系的认识、史学的通变观、史学的体例和体裁、史学编纂方法、史学功用、史学发展形式等方面。钱穆的中西史学比较观是建立在他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基础上的 ,意在为他的中国史学优越论和中国历史文化优越论提供理论和历史的依据。它既有积极合理性 ,也表现出文化保守性和民族狭隘性。  相似文献   

3.
历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什么样的历史研究属于\"碎片化\"现象,其定义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应该如何看待近现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现象,这些都是值得深化和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碎片化\"问题的中西方比较来从中找出其根源,进而才能正确看待史学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的实录都是东亚文化圈中的特殊史书,皆针对最高统治者展开记录。中国实录始终以皇帝为记载对象。日本由于最高权力从天皇下移到幕府再回到天皇之手,其实录记载对象也随之变动,出现了既记载天皇,又记载将军的特殊情况,但是始终都以最高当权者为记载对象。在实录修纂机构上,中日皆属官方所设,性质并无二致。在修纂体例上,中日实录基本相同,多采用“编年附传”体。但是,日本实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德川实纪》分为正编和附录,就为中国实录所无。日本实录在仿照中国实录修纂之时,同时受到日本特殊政治架构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使其实录在记载对象和修纂体例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反映出东亚文化圈中史学在从中心向边缘的传播中,会出现接受和改造同时进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6.
中西史学比较,大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中西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无论是具有可比性的一般的历史过程,还是与这些过程密切相连的理论问题;其二是中西史学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本所谈到的即是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应该说明的是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赵翼的史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乾嘉时期重要的考证史家,赵翼在史学批评上有许多重要的见解,在同时代学者中已达到较高的理论建树。他表彰求真求实的治史原则,明确反对任情褒贬的风气,深刻揭示史书编次中体现的史识,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历代正史进行了评价,显示了考证史家的卓越史识。  相似文献   

8.
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研究起源较早,是从宏观的历史文化比较发展来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主要以宏观比较为主,并形成一般的理论模式。六七十年代,以个体的微观研究为主要特征,形成一个高潮。90年代至今是第二个高潮,以大的群体或项目为中心,出现了系统的比较,提出了新的比较理论,史学越来越成为比较的重点。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理论,经历了从以近代西方为中心的东西二分法,到注重多元化的文明形态比较,再到不同文化的跨文化比较的几个发展阶段。这些变化是与学术和历史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比较史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后半叶以来形成的比较史学流派至今仍方兴未艾。我国学术界在 2 0世纪 80年代曾掀起比较文化研究的热潮 ,这种 (中西 )文化的比较研究是我国历史学界把我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现代化历史相联系而产生的。无论是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还是文化的比较研究 ,两者都属于世  相似文献   

10.
“narrative”和“叙事”,是两个从自身文化传统中生成,当前常被互译的词汇。在中西史学传统中,它们皆构成历史的一种重要言说模式。narrative通常呈现为一个沿时间线展开、具有细节性过程、仿佛在自我讲述的故事;叙事则主要指史书的属辞比事,依照“叙”的本义,它更强调通过排列次序来辨明事物的条理。从发展体系看,narrative暗示着史学作品与文学虚构之间的“孪生关系”;而在中国古代,与“实录”互为表里的历史叙事在推动叙事文类的早期发展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narrative和叙事折射出中西史学传统的差异,亦体现着历史学超越特定文化的共性。史家通过有序地展现人事过程来理解过去,并再现一个富有意义和秩序的历史世界。  相似文献   

11.
庞卓恒先生的历史比较研究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树栋 《史学月刊》2006,4(4):89-95
庞卓恒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我国历史比较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历史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历史比较研究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中西历史文化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是他在历史比较研究领域重点探讨的几个方面。他的论著在二十多年来我国历史比较研究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南非早期华人与印度移民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非的华人和印度人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一方面,他们生活在一块相对陌生的土地上,遇到了相同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种族歧视、经济困境、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等方面。作为“亚洲威胁者”,他们被非洲人视为到南非获取当地低工资的入侵者,而被白人当作贫穷的未开化的苦力。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他们总是团结起来与当地政府的种族歧视政策作斗争。另一方面,两个社群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作为大英帝国的子民,印度人移民南非比中国人容易,因此比华人多得多;印度人在南非诸种族集团中处于一个比华人更明确的位置;印度人的宗教传统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早期移民中的不少知识分子极大地促进了印度人社区的整合,同时有利于印度人为获得自身权利而斗争。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化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 《史学月刊》2007,(6):111-116
当代国外的西方文化史研究具有实用性、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研究内容从单纯的政治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文化、比较文化、心理发展文化以及影视文化等领域,研究视角大体包括概览性研究、分类性研究、阶段性研究、国别性研究、比较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中国的西方文化史研究是随着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的扩张和传播而兴起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关的著述大体可分为综述性、专门性、比较性和理论性四类。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西方文化史研究,许多涉及“西方文化史”本体的问题迄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透过一块晦暗的玻璃》体现了美国早期史研究领域的较新的发展趋势。这本论文集从小历史的角度来论述了早期美国史研究中关于个人认同的自我探索与边缘化状态的问题,并较好地弥补了大历史的缺陷,使人们从历史叙述、文本细读和语言学转向这三个方面更新了对小历史长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孟广林 《史学月刊》2006,(9):108-115
马克垚先生是我国历史比较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多年来,他基于“前资本主义诸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构想,开创出宽阔的“求同”学术理路,对中西封建社会进行诸多深入的比较考察。他在这一领域中的重要建树,在很大程度上廓清了西方学理模式的偏见及其对我国史学界的影响,深化了对封建时代中西历史异同的认识,促进了对封建社会历史规律的探索,推动了中国史学界历史比较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西历史比较的规范与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广林 《史学月刊》2005,4(1):97-101
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必须遵循科学的学术规范与理路。“个案”研究是比较考察的基础,只有将所要比较的历史现象都搞清楚,才能进行深入的比较。为了进行高起点的比较,还需全面地批判借鉴有价值的成果。此外,还必须辩证地去分析问题,以求探索历史现象真正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Political Theology》2013,14(4):432-479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it cue from the debate between Carl Schmitt and Erik Peterson regarding the possibility of political theology within Christianity, and in response, offers a conceptual-historical portrait of sovereignty and its juridical dimensions. Beginn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Roman law into the medieval Church, the article traces the logic of “legal principle” as the basis of sovereign decision and how the form of legal distinctions adopted into canon law translate the Romanitas of law into the theory of papal sovereignty. By the Romanitas of law, that is to say the principle of sovereignty in law. The article then seeks to describe the conceptual translations of Roman politics and Stoic metaphysics into theological form and the logic of this translation into medieval natural law.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evaluating how the civic theology of Rome is conceptually inherited by the politics and legal framework of sovereignty and returns to Peterson’s critique of Schmitt, arguing that political theology can be understood as a dynamic where politics is theologized, assuming that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theology and politics are never fully distinct to begin with.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的建构中,人的思维与意志占据着重要位置。通过对历史进行建构,今人将自己的意识写进历史之中。当代贵州地方志中对南明史的叙述,恰恰正是历史与建构之间的一种复杂反映。编撰者在编写南明史时其实就是对贵州安龙的南明史进行重构,从某种程度上说,被建构了的历史已经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历史,字里行间,历史建构者的褒贬之意、好恶之感贯穿历史的始终,溢于言表,袒露无遗。  相似文献   

19.
中西传记史学的产生及其趋向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传记的史学观念与中西所共有的原始宗教文化形式紧密相关,并在叙事史学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在古希腊罗马,由于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在其文化结构中的矛盾运动,传记史学兴起后自成一体,与叙事史学并行不障;而中国则由于祖先崇拜长期占据优势,传记史学在叙事史学的基础上产生后,遂将叙事史学同传记史学结合起来,定为一尊,形成正统的史学体裁。比较研究中西传记史学的产生及其趋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无论在研究领域还是教学领域,世界历史都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关世界体系的历史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一新趋势削弱了传统的中、小学历史教学,传统历史教学建立在种族中心主义方法基础之上,被民族国家用于加强民族集体认同(通常与其他国家相对立)。与此相反,新的世界历史教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开展不同文化间教育和加强世界主义的手段。这里建议世界历史课程计划以概念、空间和时间这三重框架为基础。概念框架集中于两个主题:人类社会的演进及其相互交往;空间框架可以持续利用与主题有关的球体投影图来展示;时间框架由基于9个时代的历史分期连接起来,另附一个时期论述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