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路远 《文博》2015,(2):110-112
陕西地区,尤其是汉唐旧都及京畿所在的关中地区,古代碑刻遗存十分丰富,有"古碑渊薮"之誉。在前贤以全国碑刻为著录对象的《金石录》《金石萃编》等金石著作中,陕西碑刻的条目几乎占去半壁江山。据初步统计,陕西境内现存碑刻类文物达万余种。以其分布状况计,关中约占70%,陕南约占20%,陕北约占10%。陕西是中国碑刻文化的发祥地,唐代发现于凤翔、被称为"碑刻之祖"的《石鼓文》,属战国时代秦国刻石,是我国境内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碑石刻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5次出巡。  相似文献   

2.
唐《符璘碑》碑主姓氏,碑文作“苻”,两《唐书》作“符”.《金石文字记》对此有议论,定其为“符”姓.《金石萃编》、《陕西金石志》、《八琼室金石补正》、《环宇访碑录》等据碑文引录为“苻”.可见此碑主姓氏尚无定论.符璘事迹,两《唐书》俱入《忠义传》.碑文与《传》比较,碑文详而《传》略.欧阳修、宋祁编撰《新唐书》时,是否见过《符璘碑》拓本.未见史载.然《传》所记多与碑文相同,可  相似文献   

3.
北周文王碑原为“周文王庙碑”,立于周文王庙前。其文献材料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但未录碑文。至清代,刘喜海《金石苑》始录今北周文王碑之全文。同时,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楷法朔源》以及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均有著录。该碑于1961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6月,成都市文管会办公室会同龙泉区文管所对北周文王碑及其附近的几十龛石刻造像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4.
《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盐湖区卷》著录有一通“孙总理安葬纪年碑”,此碑现收藏在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笔者所在单位,以下称“我单位”),但在目录和简介中,都将其错误标识为佚失碑刻。此外,对这块碑产生的背景、文字辨识(或是校对原因)等方面,著录者都留有可商榷研究的空间,所以,笔者不揣浅陋,在原著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北齐刘碑造像记》(图一),刻于北齐天保八年丁丑(公元557年)。原石今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刘碑寺村,碑楼寺内。 六朝碑刻,在乾嘉后始见重于世,以前很少论及。《北齐刘碑造像记》在《金石萃编》、《寰宇访碑录》等书中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6.
繁塔始建于北宋初年,是开封市内现存最早的砖石建筑。它不仅结构奇特,满壁佛砖,而且保存有一百多方以北宋为主的历代碑刻。其中宋代石壁佛经在《中州金石志》、《寰宇访碑录》等书中曾有著录,而多数修塔捐施题记则因其文辞简陋,不为金石界所重。河南博物馆关伯益先生曾拓编《繁塔石刻志》二卷。因故未能面世,1930年又择其中五十品编缀成册,名《繁塔石墨撷英》,惜拓本有限,流传不广。近几十年来,繁塔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外界对塔内碑刻实况  相似文献   

7.
唐《青州益都县令房公清德之颂》碑,信息量大,未见著录,主要记载了南北朝隋唐时期高门望族——房氏家族成员房彦云在益都县令任上的政教伟绩,系一篇具有证史之实、补史之缺、纠史之谬价值的珍贵金石文献资料。另外,该碑将一件尘封已久的书法作品生动地呈现于世人眼前,充分展示了初唐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堪称唐代碑刻书法中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8.
《大唐易州刺史田公德政之碑》现立于保定市的古莲花池内,是莲池收藏的年代最早、书法价值最高的碑刻,近年《河北金石辑录》、《古莲池碑刻萃集》、《保定名碑》等书籍先后载入此碑,并收录有碑文。笔者通过与原碑的新、旧拓本进行对照,发现了录文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高文 《成都文物》2004,(4):16-17
我平生研究四川历代碑刻,近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购得“驷马桥记”碑拓片,十分高兴。成都北门外之驷马桥,早已不存。清代《四川通志》、清代《成都县志》以及近年刚出版的《成都文物志》上均未收录驷马桥。人们的印象中驷马桥只是传说中的一座桥梁,无任何历史遗迹遗物,驷马桥已经成为历史,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驷马桥记”碑,  相似文献   

10.
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世称包公,是我国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清官。他曾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显要职务,为人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爱国爱民,对世人影响很大,被誉为“包青天”。然而,文博考古界对其有关文物却很少系统地整理与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本文仅就有关包拯的各类碑刻,粗略地加以考述,疏漏及不当之处,尚望学界同仁教正。历代关于包拯的碑刻为数不少,但大多为金石著作所缺载,这些碑刻有的流传至今,十分珍贵;有的已经失落或废毁,近年又经有关部门复刻重立。其大致情况如下:一、诗文碑刻包拯的诗文碑刻,有《诗》碑和《家训》碑,共两通。1、《诗》碑。包拯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一首题壁诗,即《书端州郡斋壁》。其诗  相似文献   

11.
一芥 《东南文化》2006,(2):43-43
三国孙吴碑刻传世的仅4块,数量虽少,其书法价值和地位却很高。人们将这4块碑谓之“吴碑四种”,即《国山碑》、《天发神谶碑》、《谷朗碑》、《葛祚碑》。其中《葛祚碑》在我国碑刻、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现存第一块楷书碑。碑高177、宽74厘米,圭首,有穿,穿下刻“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3行12字。碑在葛祚故里江苏句容访得,1965年入藏南京博物院。晋人干宝《搜神记·葛祚碑条》卷十一记载了葛祚为衡阳太守时,为民除妖,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葛祚碑》书体为标准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隶书碑盛行于汉代,可传世的西汉碑却极为…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21,(8)
正汉《刘熊碑》全称:酸枣令刘熊碑,是著名的汉碑之一。碑文取隶书,现存拓本已是石碑断为二石后所拓,上块残石存5行,每行12字;下块残石存原碑的下半截23行、每行17个字。对于此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便已有记载,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城的《金石录》等也有著录。南宋洪适的《隶释》又详记了碑文,可知此碑在南宋前尚未断毁,后来不知何时残断为两块,断毁的残石亦下落不明。该石碑流传至今的墨拓本极稀少,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中有双钩摹本,翁亦未曾见过原拓本。  相似文献   

13.
古人刻碑,是期望它传之久远.然而面对岁月的侵蚀,面对自然灾变和人为破坏,能保存至今的,毕竟是少数.长安是汉唐故都,当年刻立的碑碣,数量一定不少,但今天所能见到的隋以前碑刻,却廖廖无几,唐碑除存于西安碑林者外,亦大多毁失,可见曾遭受的破坏之巨.乾隆本《西安府志·金石志》云:“关中金石之文甲于海内,……顾自唐末五季兵燹而后,一坏于宋姜遵之营浮图,再坏于韩缜之修灞桥,三坏于嘉靖乙卯地震,先后数百年,十盖已失其七八.”所列举的三次大的破坏,有两次系人为,而且都发生在北宋.  相似文献   

14.
三十六峰赋碑,刻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九月二十三日,四明楼异撰赋,僧参寥书丹,碑额横列“三十六峰赋”楷书五字。碑高233、宽89厘米,行书二十六行,行六十六字。碑石原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山门内东侧,面南而立,虽经近千年风雨浸蚀,字口尚清晰如初。现移入少林寺碑廊保护。此碑历代金石著录多有记载。清王昶《金石萃编》录其全文,并附有《石墨镌华》、《鲒埼亭集》、《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书对此碑撰、  相似文献   

15.
碑刻、摩崖     
《文博》1997,(3)
陕西的碑刻及摩崖题刻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清代集金石著录大成的《金石萃编》中,收录的陕西金石就占全国的半数以上.据记载,陕西最早的石刻文字有上古‘阳虚岩壁二十八字”、传为夏代禹王所刻的“嶓冢摩崖”和秦“石鼓文”、“诅楚文”,今除“嶓冢摩崖”尚残存于原地、“石鼓文”藏北京故宫外,其余二品已失佚.在全省现存的逾万通(方)碑刻和摩崖中,汉代至元代的有160余处、300余通(方)(不包括墓志和绝大部分墓碑),内容包括记事、颂功、石经等类.以处计,关中地区占三分之二以上.肇建于北宋的西安碑林,  相似文献   

16.
兰陵王高肃及其陵墓等,见之《北齐书》、《北史》和多种金石著录及地方志,然而所记高肃生平或过简或有误,所记陵墓的位置和墓碑的年代,更是其说不一,且无录此碑全文者。笔者曾参加1976年和1985年两次邯郸地区文物普查工作,对兰陵王高肃陵墓与墓碑等,进行了测绘、拓照,收集了有关资料,后又多次考察和研究。现就上述问题及其碑文内容的科学、历史价值,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元代石刻刻工主要见载于《石刻考工录》、《石刻考工录补编》,二书网罗宏富,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囿于时代和条件限制,难免缺漏疏误。从新见石刻拓本图录、各地新出或原受时彦所遗落的金石文献资料中检得涉元刻工近百人,补充碑目近百篇,以补各家著录之缺失并作出订正。  相似文献   

18.
康永萍  李俊义 《满族研究》2023,(1):37-44+66
辽宁北镇庙内现存元明清三代碑刻共56通,其中元代碑刻12通、明代碑刻15通、清代碑刻29通。庙内碑刻多数记祭祀之经过,此外还涉及封山、修庙、游山等诗文、纪事,为还原与解读元明清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通过实地调查北镇庙现存元明清碑刻,现场拍摄原碑及拓片,集中说明庙内现存碑刻信息,遵照原碑,比对众方志所著录的北镇庙碑文,集中汇校,查缺补漏,尊是黜非,继而探析碑文之意,发掘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梁天监题刻原在川东云阳县城南岸长江之滨的濒水石崖上面,在天监题刻后面1米的范围内之有广政、元祐、嘉定等年号的石刻题记。题刻的位置正对江心龙脊石,须在江水枯涸时才能显露。古时长江河床较低,枯水季节可从天监题刻处至龙脊石游览。 此处题刻古代金石书籍著录甚少,叶昌炽《语石》中仅有“江南则中有海内梁碑,惟夔巫峡中有天监题名一通”一语。但未详指所在地点,也未记录具体内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购碑篇中仅列其目。《宝南篇》里也只说“云阳鄱阳王益州军府题记”、“浑雅绝俗,尤为难得”。对这一题刻的详尽  相似文献   

20.
清代叶昌炽《语石》卷三“宋碑难得”一则云:“宋元声价自不敌唐碑之重,然得唐碑易,得宋碑难,元碑抑又难矣。”原因是重汉唐而轻宋元。近代金石考古工作者,对金、元以至明、清碑刻,重视了记录、收集和研究。收获显著,巩义市元代三碑,正是在今天引起重视的。巩义市元代三碑(图一、二、三)原在城关黄冶村南陵上张氏祖茔,墓冢早无,仅留三碑并立。七十年代,迁巩县文物保管所院内。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