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刻十行本《礼记注疏》是后世十行本《礼记注疏》的祖本,早已失传。和珅刻本《礼记注疏》以宋刻十行本《礼记注疏》为底本直接翻刻而成,仅做了一些修补,其版式、体例、内容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宋刻十行本的原貌。和珅刻本《礼记注疏》流传较少,其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亟需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2.
《文献》2014,(2)
<正>清代嘉庆年间阮元南昌刻《尚书注疏》校勘记中提到"岳本"多条,其中38条为"毛本"之误。本文为之辨正,以供参考。阮元南昌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为清代嘉庆以来最受重视的《十三经注疏》版本。这个本子受重视的原因,一是底本为十行本(号称宋椠,实为元刊明修),二是在刊刻时作了部分校改和用字的规范工作,三是附有校勘记。其中"校勘记"至今仍是学者经常参考的部分。就《尚书注疏》而言,阮氏"校勘  相似文献   

3.
和珅本《礼记注疏》直接翻刻自宋十行本,保留了宋十行本的原貌。元十行本同样翻刻自宋十行本,在后代流传过程中递经修补、刷印,本身具有一定的杂糅性。本文从题名、标识、体例、版心、文字等方面将和珅本《礼记注疏》与元十行本《礼记注疏》进行版式对比研究,力图在对比中再现宋十行本的版式原貌,这也正是和珅本《礼记注疏》的版本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尔雅》为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书。自汉迄于宋,研究《尔雅》最有成就的著作当推晋郭璞的《尔雅注》和宋邢昺的《尔雅疏》。北宋以前,经注与经疏的雕版皆分别单行刊刻,而到南宋始合注疏为一书,《尔雅》正如此。王应麟《玉海》云咸平四年(1001)九月,邢昺上《孝经》、《论语》、《尔雅》正义诸书,十月九日命杭州镂板,是应为《尔雅》单疏本的刊刻之始。 《中国版刻图录》中收录宋刻宋、元、明初递修公文纸印《尔雅》单疏本图版一幅。并附说明曰:“传世《尔雅》单疏宋刻本有三帙。1、黄氏士礼居藏本。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即用此本,  相似文献   

5.
《文献》2016,(1)
正16开定价:5900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本书为日本山井鼎撰,日本物观补遗。原书用当时通行的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刊《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主校本则为足利学校所藏古写本、足利学校活字印本、宋刻本,参校本则为元刊明修十行《十三经注疏》本、嘉靖李元阳刻《十三经注疏》本、万历北监刻《十三经注疏》本、陆德明《经典释文》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文献》2016,(1)
天一阁藏顾广圻校《仪礼注疏》,为明万历二十一年北京国子监刻崇祯重修《十三经注疏》本,校本主要是宋刻单疏本《仪礼疏》,并参校影宋抄本《仪礼要义》等书。是书经顾广圻数度批校,校改不下千处。顾广圻是张敦仁汇刻《仪礼注疏》、汪士钟刻《仪礼疏》的实际主持者。张本所用的宋本疏,并非直接来自宋本,其依据即为天一阁藏的顾校本;而汪刻虽然号称"覆宋",但其实对宋本有大量有意识的校改,其校改痕迹也保留在顾校本中。另外,段玉裁、阮元所依据的单疏本均来自顾校本。一般认为,顾广圻校勘古籍以不轻易改动原文为特色,但从该书来看,他的校勘思想或许更为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7.
清阮元校刻《尚书》(《十三经注疏》本 ) ,以宋刻十行本为底本 ,参以元明刻本等。诸刻本之祖本为唐《开成石经》本。《开成石经·尚书》所据乃唐卫包改伪《古文尚书》隶古定字为楷体字本。伪《古文尚书》存汉代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其中《虞夏书·甘誓》篇末句为“予则孥戮汝”。唐石经、宋、元、明刻本均同。可知 ,自唐以来此句经文传刻无误。然而汉人引此句文字则有异。《史记·夏本纪》作“予作帑女”。《汉书·王莽传》云 :“秦置奴婢之市 ,与牛马同。《书》曰‘予则奴戮汝’。”《周礼·司历》 :“其奴男子入于罪隶 ,女子入于春…  相似文献   

8.
毛本《礼记注疏》是《礼记》"十行本"系统嬗变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版本,学界对其具体的校刻情况存在一些疑点.本文从毛晋校刻《礼记注疏》时对监本的承袭、对监本的校改、校改监本的依据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证,揭示毛本《礼记注疏》具体的校刻细节.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6,(4)
《周礼注疏校勘记》重要校本"惠校本"的异文来源包括宋刻八行本及余仁仲本异文,也包括少量其他版本来源或他校、理校之异文;而在《校勘记》中,"惠校本"与"余本"分立,夹杂"惠校宋本"、"宋本"之称,主要体现的是宋刻八行本的异文。由于《校勘记》仅据校本而未能亲见宋刻八行本,其对八行本的利用有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10.
《尚书注疏》二十卷,“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明初刻本。半叶八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四周双边,双黑鱼尾,上鱼尾下刻“尚书疏卷第几”。钤“张鈎衡印”等印记。即《择是居丛书》影刻之底本。张钧衡跋云:“今得天一阁藏八行本,与《礼记》行款同,宋椠宋印,字大悦目,即行覆刻,以贻後学。”张氏所谓《礼记》指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八行本《礼记正义》。  相似文献   

11.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释词语的专书.清人从事刊正《尔雅》文字讹误的,以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六卷最佳(阮文附《十三经注疏》中《尔雅注疏》之后).阮氏以明吴元恭仿宋刻《尔雅经疏》3卷本为底本,参校3卷本唐石经《尔雅》、宋椠《尔雅疏》10卷等13种书,用力甚勤,比证极细.笔者在阅读中,感到尚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今仅从《释诂》中选取数例,以求是于方家及同仁.  相似文献   

12.
现已发现的近四十件<春秋经传集解>敦煌写本(残卷)大多抄成于南北朝至初唐时期,同传世的以宋刻十行本为底本的阮刻本相比勘,存在有价值的异词百余处,本文择取十处予以考释,以正阮刻本之缺误,且明敦煌本之可贵.  相似文献   

13.
学界一般认为阮元校经不引殿本,本文发现阮元校经暗引殿本。虽然阮元对殿本《十三经注疏》刻意回避,但偶有涉及之处。阮元在引用时,不论殿本文字正确与否,都采取回避的做法:不指称所引内容为殿本,改换称呼,对殿本文字进行暗引。这与对待殿本所附《考证》的态度完全不同。虽然殿本《十三经注疏》是官方定本,有钦定的性质,但并非不可引用。阮元校经刻意回避殿本,是避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嫌,乃政治考虑,与学术取向无关。  相似文献   

14.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遗稿由其诸子编辑成《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今天尚存北宋刻本。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乾道间刻本”.收有嘉定五年以后才定名的《别集》四卷,其著录当有误。将不同时期所刻的范仲淹文集、奏议、书信以及后人所编年谱、祭文、遗事录等统一版式,汇总合刻为四十二卷,出于元至正年间褒贤世家(范氏)家塾岁寒堂,明清到本则大多祖范氏岁寒堂本,且多出自范氏后裔,或修版重印、或加以翻刻,但也有增编成四十八卷的;另外还有十四卷、十卷等重编本以及与他人文集的合刻本。总之,范仲淹文集流传至今基本保存了宋刻原貌,并免太多佚失;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是元以后最通行的本子,乃明清诸刻的祖本。  相似文献   

15.
唐陆善经为《孟子》作注,丁公著、张镒为之作音,北宋孙奭兼采三家之说成《孟子音义》二卷,今所见《孟子音义》有单行本和音义注疏合刻本两种.常见的十个单行本均来源于清人影抄明人所藏宋本,它们之间版本关系密切,值得梳理.另搜辑阮元、缪荃孙、王振声、黄焯等所校《孟子音义》文献信息,以备查考.  相似文献   

16.
阮元实学思想丛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明清之际,风云变幻,国内民族矛盾与中西冲突相继而起,家国之难,日甚一日,儒林上下,士气激变,天下大事,莫非己任。读有用之书,为社会尽责,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点的实学思潮遂勃然而兴。阮元是乾嘉时期学界山斗,曾编撰《经籍纂诂》、《畴人传》,编刻《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创建诂经精舍、学海堂,“主持风会数十年”;同时又是有清一代名臣,乾、嘉、道三朝元老,历任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他一身而二任,均有建树,是乾嘉学人典型之一。阮元为政为学,是否贯…  相似文献   

17.
《毛诗注疏》是《十三经注疏》的一种,知道了殿本《毛诗注疏》的优劣,也就约略知道了整个殿本《十三经注疏》的优劣.概言之,殿本《毛诗注疏》的优点有二:一是经文、注文、《释文》、疏文都有句读,可谓开拓之举;二是每卷之后附有考证.缺点有三:一是没有统一的考证体例,似乎是随意为之.二是校勘工作不够精密,整部《毛诗注疏》只有199...  相似文献   

18.
宋末元初蔡正孙所撰<诗林广记>自问世后,元、明、清刊板不绝,并远播朝鲜、日本,现存十余种版本,主要为20卷本、4卷本之别,并可大体归纳为元刻八行本、元刻十行本、明王瑛本、明王圻本四种系统.  相似文献   

19.
祁小春 《文物》2023,(2):60-70+1
苏轼写刻本《楞伽经》,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初刻于镇江金山寺,元三年(1088年)重刻于福州东禅寺等觉院。宋刊苏写本《楞伽经》在中国早已失传,目前所知日本京都东福寺和东寺各藏有一部。文章梳理了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的发现与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其刊刻时间、地点、版本、字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分析认为,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为元三年等觉院据元丰版重新摹刻,卷首蒋之奇序、卷尾僧跋可能系重刻时仿苏体写刻或请苏轼补书;东福寺本与东寺本出自同版,但存在印刷先后、优劣之分。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写刻本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唐书·天文志》版本特征,发现书间避宋讳,多用省笔和俗字,纸糙色黄,似元代印书多用之梗棒纸,认为是书为宋刻元递修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