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刻铜墨盒     
高兰祥 《收藏家》2002,(4):26-28
墨盒这一文房用具,其肇始并不甚远,据赵汝珍编述的《古玩指南》记载,当始于清嘉、道之际。由于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高雅的格调和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而独树一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收藏兴趣。在铜墨盒上施刻铜艺术,首创于清同治秀才陈寅生。陈氏工书能画擅篆刻,在京都开设“万礼斋”,专营铜墨盒。他镌刻的铜墨盒独具艺术风格,深受文人学士的钟爱,当时就被视为艺术珍品,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在此后刻铜墨盒发展的一百多年里,许多良师名匠毕工穷智,制作出大量精美的铜墨盒供人们使用和欣赏。清末民初  相似文献   

2.
刻铜墨盒在今天我们写字画画,需要用墨时,多用现成的墨汁,偶或也在砚中研磨而成,至于使用铜墨盒的几乎没有了。铜墨盒已经变成了稀罕的玩艺儿。晚清的谢崧梁在《今文房四谱》中说:“墨盒者,因砚而变通者也。因块墨而用砚,因砚而用盒,因盒而用汁,古今递变亦其势然。”铜墨盒到底创制于何时?“传说,乾隆年间进京应试的士子感到用石墨研墨不便,有人用粉盒装入丝棉,浇入研好的墨水,代替研墨,携带方便”(陈重远《古玩史话与鉴赏》)。微言在《墨盒》中亦说:“一般认为它始于清乾隆中期。”据陈重远先生考证:“嘉庆年间,按天圆…  相似文献   

3.
高兰祥 《收藏家》2004,(3):60-60
2000年的一个秋日,笔者有幸于北京一家古玩市场购得一方吴昌硕刻铜墨盒。这是我收藏铜墨盒以来仅见的一方吴氏刻铜墨盒真品。此铜墨盒方形,边长12、高4厘米。优质白铜,制作精致。盒面刻一幅“松鹤”图。一双美丽的丹顶鹤玉立于松树之上,占据画面重心,形态可人;古松苍老矫健,朴茂雄伟,高耸入云;树旁一簇牡丹,叶茂花盛,栩栩如生。左上角篆书题“鹤庐”两个大字,又以坚劲的行草题写49个小字,说明此铜墨盒的刻制缘由与时间。右下角钤白  相似文献   

4.
施裕民 《收藏家》2003,(1):61-63
刻铜工艺产生于清朝的中晚期,以阴文刻、阳文刻、双钩线刻为主,在工艺上吸取了平雕、竹刻、篆刻的技法,其铭刻题材多以书法、绘画、治印形式出现,并主要在文具、烟具上发挥,尤以铜质墨盒上铭刻最为常见。刻铜墨盒集质地、作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可谓气象万千,玩味无穷,有着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雅的收藏品味。一般意义上的刻铜墨盒,并不一定值  相似文献   

5.
说图     
《贵州文史丛刊》2013,(2):F0003-F0003
乡贤姚华的铜刻作品很多,他将书法、线描画刻在铜墨盒上,使之升格文玩,并为人们所关注。姚华在京时,与同古堂老板张樾丞相交甚洽,常为张樾丞提供镌刻画稿,自己也自画自刻。作品落款有“茫父”加尾印篆字“姚”;又有“姚华”,或加篆书“茫父”的尾印。据业内刻铜收藏专家考证,凡署“茫父”款的刻铜墨盒,是由姚华提供书画底稿,张樾丞刻制;凡署“姚华”款的,则是姚华亲手撰画刻铜。当时刻钢墨盒盛极一时,是文人墨客赏玩馈赠的佳品,因此,后世将姚华与陈寅生、张樾丞三人誉为“近代刻铜三大家”。  相似文献   

6.
<正>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方略显陈旧的铜制圆形墨盒,直径11厘米,高3.2厘米,白铜铸造,做工讲究,篆刻精细。此铜墨盒带盖,盒面上款题写“之光同志留念”,镌刻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后赤壁赋》,小楷,底铭“北京同古堂”,落款为“李克农、叶剑英、徐冰敬赠”。原来,这是抗战胜利后,李克农、叶剑英、徐冰合赠给钱之光的礼物。1959年4月,钱之光将一直携带在身边的墨盒,捐赠给红岩革命纪念馆。2012年,此铜墨盒被重庆市文物鉴定组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相似文献   

7.
正苏州古称吴,历史上曾作为政治中心,自古有"海潮过昆山,苏州出状元"一说,素有"人才甲天下"之誉。其中声誉遍及华夏的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文徵明、唐寅、祝枝山、徐祯卿堪称翘楚。以"江南四大才子"为主题的刻铜墨盒具有原创性,不仅体现苏工金属非遗技艺的创新意识,又深入挖掘了刻铜艺术的多样性。创作刻铜墨盒,是以刀笔呈现,传统工艺的创新实践,使得古老的传统工艺开出了一朵新花。刻铜技艺是随着甲骨文字的进化和青铜器的铸造而产生的,我国现存世最早的刻铜可追溯至  相似文献   

8.
一、不朽的刻铜艺术北京琉璃厂于民国初年制作的铜墨盒、铜镇尺,是著名书画家亲临指导,刻艺高超、精心创制的艺术品,深受人们喜爱,名传遐迩。众多名人、学士购置案头,既方便实用,又庄重典雅,其上镌刻的诗文,多是箴言、警语,益人心智,催人奋进。它与北京笺谱艺术一样,成为观赏艺术的珍品。鲁迅在北京所记的日记中,留下多处偕同陈师曾(衡恪)往琉璃厂同古堂的记载。这同古堂是一爿墨盒销,兼营篆刻,设在琉璃厂西头路南。《鲁迅日记》记载着自己及为别人在同古堂选购墨盒、镇尺的事,而饶有情趣的是邓云乡考证的,鲁迅手头有一买自同古堂的破墨盒子,多年置于案头。鲁迅偏爱上这“破”墨盒子,是由于它出自姚茫父(华)之手笔。足见茫父手书的刻铜在民初时期是深受文人喜爱的。  相似文献   

9.
正北洋政府时,国会之内,党派横行,有800多个议员,人称"八百罗汉",那时每个议员面前摆的是砚台(石制)、墨盒(铜制)和毛笔。砚台、墨盒加墨汁和水,有重至一磅以上的。一枝毛笔,加个铜帽,也是个小小的飞镖。一个国会议厅之内,就有砚台、墨盒、飞镖八百个之多,一旦"罗汉"们野性爆发,火拼起来,"文具"变成"武具",笔砚  相似文献   

10.
每到北京出差、旅游,总要去朝外、潘家园、红桥等地的古玩市场转上小半天,开开眼界,过过收藏消费瘾。新近结识了专门收藏铜墨盒的郭成立先生,在他那古朴的四合院“瑞峰堂”内,参观过500余方“刻铜”艺术珍品后,竟使我十分后悔以前为什么没在周游世界中进行“专题”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张煊,字培风,号鸢如。从1919年到1927年这段时间,任张学良将军的机要秘书长,为他出谋划策,撰文拟稿。这里就回忆所及,略谈数事。我父亲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系,深受校长蔡元培的赏识,蔡氏曾赠予刻有自己名字的铜墨盒、铜尺等文具。毕业后父亲只身来到东北。火车在山海关附近一个小站加水加煤,旅客们都下车买食物、  相似文献   

12.
正鲍康是清末著名的钱币学家,收藏宏富,著述严谨,在钱币学界影响卓著。以往对鲍康的研究多集中在其钱币收藏、钱币学著述和出版等方面,涉及其人际交往和学术交游等内容多附属于其师友如陈介祺、潘祖荫、吴大澂、王懿荣、李佐贤等人的专题研究中。陈寅生是清末知名的铜刻艺术家,以镌刻铜墨盒、铜镇尺等铜刻文房享誉一时。近年来,随着铜刻文房收藏的方兴未艾,陈寅生研究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一个是钱币学家,一个是刻铜艺人,他们俩人之间的关系和交游尚未见到专文讨论。本文拟就陈寅生与鲍康的关系作一番梳理和推论,就教于感兴趣的博雅方家。  相似文献   

13.
陈寅生,晚清著名的铜刻高手,被誉为在墨盒上刻文字、图案的第一人。“凡入都门购文玩者,莫不以有寅生所刻为重,足与曼生壶并传”。陈寅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先进的商业意识,并与晚清收藏圈交游密切。寅生铜刻是“文人铜刻”,从一诞生起,就高于一般工匠在器物上的商品铜刻。陈寅生的高明,不仅是在技法上,更多的是文人趣味的先进,是美术理念的先进,是金石文化的先进。  相似文献   

14.
漫话墨盒     
墨盒是旧时文人雅士的喜爱之物,它小巧玲珑,携带使用方便,由上盖和下底两部分组成,上盖内有的镶嵌有砚板,以端石为上品,下底为置放丝棉和墨汁的墨缸。墨盒的历史并不很久长,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相传有位读书人去参加科举考试时,其妻觉得携带笨重的砚台很不方便,就用胭脂和粉浸润墨汁盛于妆奁盒中,于是兼具墨与砚双重功能的原始墨盒便问世了。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墨盒成了集墨、砚、铜器、雕刻、字画于一体的实用工艺品,时至今日也成了爱好者的珍贵收藏品。墨盒一般选用黄铜或白铜作为材料,但内胆多为质纯性软…  相似文献   

15.
墨盒缘     
蔡孝传 《古今谈》2000,(3):57-58
在我的案头有一只11厘米见方,3.5厘米高的锈迹斑斑的青铜墨盒。这是先父遗赠给我的纪念物。墨盒的正面有小楷刻写的志铭;背后有“北京瑞珍”的印模。正面写的是。  相似文献   

16.
墨盒的兴衰     
墨盒的兴衰@刘福通~~  相似文献   

17.
刘夏 《百年潮》2013,(12):78-79
在今天的北京琉璃厂,有一家图章墨盒刻字店,名叫“同古堂”,其创始人是著名篆刻家,有“铁笔圣手”之誉的张樾丞先生。1949年,张樾丞奉命篆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即“开国大印”。  相似文献   

18.
1995年11月,广西灵山县新圩镇元屋岭下排村村民刘成东建新屋,在距地面60厘米左右处挖出一件元代铜权,现收藏于县博物馆。 此铜权呈六面六棱型,较完好,通高8.3厘米,重178克,束腰,权纽有一不甚规则的方孔。权身正面有阴文“至治”,背面有阴文“元年”,左侧面有一个阳文“六”字(图一)。 至治,为元英宗(硕德八刺)在位的年号。元年,为英宗定年号初年(132辛酉年)。六,当属铜权的号记。 铜权,铜质之权,等量之具,犹今之砝码。此铜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元代度量衡制度及其商业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广…  相似文献   

19.
川陕省苏维埃铜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革命文物,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与川陕苏区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本工作通过能量色散型X射线能谱(EDS)技术对二种面值、三个种类、九个版类的川陕省苏维埃铜元成分进行了研究,结合川陕省苏维埃铜元产地的历史变迁及版类的生产顺序,发现川陕省苏维埃铜元的含铜量整体上远高于晚清、民国典型黄铜元的铜含量,而稍低于典型红铜元的铜含量。随着生产时期向后推移,川陕省苏维埃铜元的含铜量逐渐增加并达到95%左右,而锌、铅、锡的含量则呈现出较明显的降低趋势。分析表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早期生产的大二百文铜元,中后期生产的部分无齿类小二百文铜元和繁体联五百文铜元极可能是采用红铜元、杂铜混合重铸的方式制造,而鼎盛时期生产的有齿类小二百文铜元和简体联五百文铜元则是合格的红铜元。这一动态变化趋势说明,苏维埃造币机构在铜元生产过程中,其原材料筛选标准逐渐明确并日趋严格,反映了苏维埃政府在铜资源管理与使用上逐渐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20.
秦陵铜车马密封保护技术研究张佐华秦始皇陵铜车马集金、银、铜、锡、彩绘、胶粘剂于一身,以其体量大、制作精湛,赢得了"青铜之冠"的美誉。它是研究古代车制和天子乘舆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史学价值。因展橱不密封,难免受到大气环境诸因素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