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在“战时留学生数据库”资料基础上,利用量化史学的方法,探讨全面抗战时期出国留学生在1943年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群体特征差异。研究显示,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受政策、资助变化等影响,呈现出前后两个阶段截然不同的群体特色。以1943年政府开放留学为界,前期政策以限制为主,公费生多获资于庚款与国外机构,留学生表现出集中于江浙粤闽的商政家庭或毕业于教会大学等特征;后期政府实际控制各种遣派方式,无论公费自费均由教育部统一考选,留洋生多来自文化资本占优势的江浙地区、教师教授家庭或一流国立大学。政府对留学教育的控制趋紧,也使留学生在所习学科、留学去向、研习时长等方面得以按国家需求统筹规划,开启政府全面管控留学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刘伟  刘魁 《安徽史学》2013,(3):5-16
晚清州县办公经费存在着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和使用无确定限度的特点。同治光绪年间,一些省的督抚从整顿吏治出发,进行了裁减浮收陋规以定公费的改革,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光绪末年,在州县财政困难和吏治腐败的背景下,州县公费改革再起;而随着清理财政的推行,宣统年间又循着"化私为公"的路径,开始了大规模的州县公费改革。但由于这一改革直接关乎各省财政利益,所以各地办法不一,实施力度有别,改革在实践中并没有实现"公私分离"、"财政统一"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3.
明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侵夺,卫所军饷、宗室廪禄开支的增大和宝钞的贬值是造成地方政府公费银转嫁给里甲人户承担的原因。其实地方存留粮除用来支付官员俸禄、儒学师生廪给和孤铎口粮之外,主要用于卫所军的备用粮,并不负担地方政府的公费开支。因此,使用地方存留粮补足屯田子粒的缺额,不但有据可依,而且与地方公费不足用的问题之间也无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各项公费支出使用的"官钱粮"其实专指存留钱钞,所以明前期持续的宝钞贬值是造成公费转嫁的直接原因。里甲人户最初以"甲首钱"的名目负担各项公费支出,随着地方财政用银量的增大,最终在正德时期形成了正式的"杂办银"制度。  相似文献   

4.
杂办银是浙江地方政府行政办公所需开支,由现役里甲丁田银买办。杂办银有两种收支方式,其中祭祀、科举、抚恤等项目为定额支出,由里甲人户直接交纳银,地方政府买办完成;支应银项目只有总额控制,没有细目规定,由应役人户买办供送。地方政府屡有支应项目银纳化的改革措施和建议,都因为预算额度过低而不能彻底施行。庞尚鹏的"均平法"改革并非是简单汇总地方先行经验,而是大幅度提高预算额度,突破支应项目银纳化改革的制度性障碍,最终完成了公费银收支的货币化方式。  相似文献   

5.
清代直省官员没有专项办公费用,导致陋规盛行,雍正朝已通过耗羡归公及定额发放养廉银试图补救。但咸同后官场应酬及公务需索无度,陋规津贴名目繁多,吏治腐败与财政混乱相伴而行。光宣之交,在官制改革与清理财政促动下,统一公费标准提上议事日程。但对"公费"概念认识的模糊,直接造成制度立意的偏差,为官吏化公为私提供了可乘之机。虽迄清亡直省公费标准仍决而滞行,但其所开启的行政经费用途公私不分的恶例,以及官制改革、财政与吏治相互制约影响的教训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6.
1902年,12岁的陈寅恪以自费生的身份留学日本。4年后,陈寅恪因脚气病发作回国。1909年,陈寅恪从复旦公学毕业,带着复旦公学文凭(这是他生平唯一的一张文凭)再次登上了游学的轮船。此后,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一战"爆发后,陈寅恪于1914年回国。4年后,1918年7月,陈寅恪得到江西省教育司公费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巴利  相似文献   

7.
我和竹溪相识的时间很早 ,合作的时间也很长。从 1 930年以来的几十年里 ,我们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同他可称得上是“一代相知”。竹溪于 1 92 9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一年以后转入物理系学习。他听过我讲授的每一门理论物理的课程。我当时发现这位青年读书勤奋 ,善于思考 ,学习态度严肃认真 ,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并具有数学计算的特殊才能。 1 933年夏 ,竹溪大学毕业后继续在物理系当研究生。 1 935年他考取了清华出国公费留学生 ,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 ,在统计物理学的领域内进行学习与研究工作。1 938年秋 ,竹溪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  相似文献   

8.
《文史天地》2013,(9):94-94
从汉代开始,中国政府机关就有了官员在上班期间享受公费用餐优惠的记录,到隋代,公费用餐有了粗略的制度,宋代时,制度日臻完善。宋代规定:凡官员出差经过的地点,由地方官府或驿站负责供应公费膳食,官员平时在官府办公,享用“公用”提供的工作午餐,宰臣在政事室的专门餐厅用餐,称“堂食”;常参官每逢朝会供应一顿午饭,称“常食”或“廊餐”;官署内每10天聚餐一次,称“旬设”。  相似文献   

9.
《文史天地》2010,(4):95-95
从汉代开始,中国政府机关就有了官员在上班期间享受公费用餐优惠的记录,到隋代,公费用餐有了粗略的制度,宋代时,制度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丁东 《炎黄春秋》2010,(4):44-45
今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第二次在线交流。有网友提问: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现象为什么管不住?治理三公消费真的那么难吗?温家宝说:“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其实,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我曾经引过在建国前毛泽东主席和黄炎培先生说过的一段话,解决‘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问题,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他提的是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其实也关系到整个反腐败。”  相似文献   

11.
绝大部分中央部委不愿意公开"三公"消费,并敢于集体抗命,预算俨然已成机密中国需要公开透明的公共财政体制,作为政府合法性、合意性的财政基础。根据今年两会财政部的承诺,财政部将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中央部委相应公开本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培养“抗战建国”人才,对教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在国统区推行公费教育制度,规定凡在湖北国统区大中学校就读的本省籍或外省沦陷区的学生,均享受公费。省政府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政策和措施,来保证这一制度的实施。这在当时全国战区和后方各省中,是独一无二的。本考察了这一制度的实施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了其历史成效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政府起用陆续回来的海归,当然主要是理工、科技、管理、贸易、金融、外交这类专业的海归。这类海归在今天基本上是工具作用与工具人格我出国前的经历是:插队落户8年, 1978年考上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两年后毕业留校,工作一年。这是一部分知青的典型经历。这些人日后分成两拨,一拨留在本土,另一拨出国。像我这样出国又回国定居的,就被统称为海归。我们这一代海归相比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以及五十年代留苏学生,有三个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4.
徐隆彬 《百年潮》2004,(5):63-64
1958年10月,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因小说<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而险些被本国政府驱逐出国一事,曾在当时的苏联和国际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几十年来人们虽对这一事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因苏联当局对有关资料的严密封锁而未能得知其详,现在随着这些资料的解密该事件的真相终于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15.
书讯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庄国土博士所著《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一书,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0章32万多字,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中外关系和华侨出国的特点,不同皇朝对华侨不同的态度和政策;论述晚清政府对华侨政策的转变过程和因素,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该  相似文献   

16.
对于所有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的国家来说 ,改革政府和改革经济是同等重要的。在许多时候 ,改革经济比改革政府更具有目的性 ,因为在这些国家里 ,发展经济是压倒一切的道理。“在整个发展中世界和转轨中国家 ,政府正努力去改革他们的经济。”① 政府的改革是为经济的改革服务的 ,因此总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时 ,才适时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张。改革政府与改革经济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政府制度或者说政治制度、政府体系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作历史性的变革 ,被界定为政治发展或者政治现代化。这种政治的…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1868—1940年)是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期望中国实业兴旺,科学教育发达,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并且重视与关心出国侨工,曾为维护出国侨工的权益,开展旅法华工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呼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本文就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动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积极推行华工教育及其影响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开发西方殖民地的华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我国沿海劳动人民结伙随贸易商船到南洋佣工,大约从明代就开始了。但是,作为契约华工,作为贩运谋利的对象被诱骗出国,则是十八世纪以后的事。从十九世纪初开始,出国华工人数逐渐增多,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达到高潮,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告结束。粗略地估计,这前后二百多年出国的华工约有一千万人次。世界各地几乎到处都有华工的踪迹。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19.
利益调整象一根红线贯穿于政府机关后勤改革的全过程及各个方面,它是政府机关后勤改革的重要动力;利益调整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变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华侨妇女问题的研究,是一片亟待开拓的园地。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呼吁加强对这一似乎被遗忘角落的重视,以便对华侨史研究作重要的补充。作者不揣浅陋,拟就华侨妇女出国及其对华侨社会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作一历史考察。若有挂一漏万之处,敬请指正。一早期华侨妇女出国,是中外关系不断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