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皖南地区的土墩墓及其出土文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面貌,耕作农业有所发展、纺织等手工业初露端倪、原始青瓷生产日渐成熟、青铜冶铸业颇具规模并形成自身特色、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这些都是了解和探寻商周时期皖南先民经济生活状况的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2005年江苏句容、金坛土墩墓群抢救性发掘考古成果在一墩一墓、一墩多墓、向心结构等土墩墓重大学术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为田野考古科学操作提供了典范。从方法论和考古学理论角度思考,土墩墓的发掘和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3.
胡兵 《东南文化》2016,(5):71-81
淮安王庄村汉墓群(御马墩)是一处西汉早期至东汉早期的墓地,共发现墓葬97座,墓葬排列有序,呈向心结构排列,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是淮安市博物馆近年来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时代跨度长,出土物最丰富的一个墓地。墓地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汉代土墩墓研究的资料。淮安地区密集分布着大量的汉代土墩墓,墓葬极具地域特征,作为汉代土墩墓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必将会把汉代土墩墓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宁镇地区土墩墓群是研究江南地区商周时期丧葬制度和社会结构的重要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与科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但土墩墓群保护利用面临文物本体损毁、环境改变、保护管理机制滞后以及展示利用手段匮乏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可通过对本体的精准治理、对环境的系统性修复与管控治理、跨领域协同治理等路径保护土墩墓群;同时,通过数字阐释、文旅融合以及社区共治等策略对土墩墓群进行活化利用,以期为宁镇地区土墩墓群的可持续保护利用与遗产价值的深化阐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费玲伢 《东南文化》2011,(1):124-126
2010年12月16~19日,由中国南京博物院、韩国湖南文化财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古代东亚土墩遗存及其社会——中韩土墩墓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博物院召开,来自韩国湖南文化财研究院、大东文化财研究院、忠清南道历史文化研究院、全北大学校博物馆和中国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  相似文献   

6.
商代作为王朝国家,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发展,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玉器种类增多,制作工艺更为精湛,玉文化较为繁荣,是王权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妇好墓是商代后期墓葬的典型代表,对其出土玉器进行探析,讨论商代后期玉器象征神权与王权的文化内涵,得出商代后期巫术观念渐淡,玉器的神秘色彩逐渐减弱,王权象征的内涵不断增强。商代玉器的发展为周王朝借助玉器规范行为举止的礼玉制度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毁墓"是唐代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现象,本文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唐代毁墓实证入手,分析了毁墓行为的实施主体、动机及期望达成的效果。又以唐昭容上官氏墓为例,通过考古发掘遗迹,试图还原唐代毁墓的具体做法。毁墓暴尸这种看似有悖常伦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心理威慑因素。唐代当权者自武则天开始,就运用毁墓手段彰显其价值观,成为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展现出包容博大的唐代社会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8.
非均质的砂砾石层是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墙体,但砂砾石层的非均质性如何在水盐运移过程中发挥作用却还不清楚。为此,通过在108窟西壁面上1 m×1 m和2 m×2 m范围的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监测,发现在这些区域上,墙体电阻率的空间分布都是非均匀的,低阻值区域在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上都会随时间而变化。这明确说明在构成墙体的非均质砂砾石层内存在着重要的水分饱和与非饱和过程(再分配过程),正是这一不断重复的饱和与非饱和过程促进了墙体内水分的运移和盐分在一些特定区域的聚集。研究成果对全面认识莫高窟墙体内的水盐运移机理,减轻和防治壁画盐害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河南荣阳薛村汉代墓葬为基础,结合其他地区相关材料,对汉代洞室墓中不同形式的墓道结构及功能提出了看法.料坡墓道及组合墓道的使用与墓室内祭祀活动有关,同时由于其占地范围较大,因此主要在规模略大的洞室墓中使用;竖井墓道则在一般洞室墓中普遍使用.另外洞室墓中存在的一批特殊形状的料坡墓道及组合墓道也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葬玉是专门为丧礼制作的器物。成体系的葬玉礼仪在西周时期形成,春秋时期,秦人接收了周人的葬玉文化观念并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葬玉体系。本文对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一批具有代表性春秋秦墓出土的葬玉,进行分类整理与介绍。  相似文献   

11.
日文提要     
黄建秋 《东南文化》2011,(3):96-100
<東南文化>2011年第3號主な論文の要旨1.文化遺産.文化自覚.文化建設--中国文化遺産事業の発展過程を追う(曹兵武)要旨:文物史跡は過去の文化を反映するもので、文化は異なる時期における人類共同体が特定時期と空間において環境と社会に適応するものだけではなく、人類過去の生存可能性の記録でもある。故に、文化遺産は社会発展を推進させる知恵になり、決して負担ではない。改革政策実施以来、我々は文物と文化遺産及びそれらの価値に対  相似文献   

12.
曺永铉 《东南文化》2011,(4):104-106
坟丘的区划盛土法是指在筑造坟丘时将其分成许多区域,由不同人力分别承担作业的筑造方式。为识别区划界限可设置异色粘土带、土囊列或排列石材作为标志物。坟丘的区划方向都是从坟丘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随着坟丘规模的扩大,区划数也在增多。中国春秋时期已使用区划盛土法这种技术,因而这种盛土方法应当是起源于中国。  相似文献   

13.
林留根 《东南文化》2011,(3):101-111
江南土墩墓建筑遗存主要分为与墓葬构造密切相关的建筑遗存和墓下建筑遗存,前者又可分为墓坑设施、木椁和甬道或墓道建筑设施,其与后者的形制演变均具有由简单到复杂,平面由长方形到"凸"字形的规律。与墓葬构造相关的建筑带有明显的祭祀功能,墓下建筑的主要功能则为墓地标识和祭祀。土墩墓营建过程中最重要的祭祀行为是对墓葬建筑的焚烧毁弃。江南土墩墓相关建筑遗存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的社会生活、丧葬礼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料。  相似文献   

14.
林永珍 《东南文化》2011,(4):100-103
在古代韩国,马韩盛行过坟丘墓,其主要特征是在地上的坟丘中,由多个埋葬主体通过追加葬形式形成。坟丘墓最晚到公元前1世纪开始出现,其存在从方形木棺向圆形石室的变迁过程。韩国坟丘墓社会中只有百济国发展成为国家百济,因其与先进地区临近,容易接收先进文化,其它小国在酋长社会状态下被吞并,因其农业共同体性质过强,并且与周边国家对等交流困难。  相似文献   

15.
苏州真山四号墩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真山墓地是东周时期一处重要的吴楚上层贵族墓地,其中四号墩中7座墓葬历时战国晚期至汉代,为吴楚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江苏句容下蜀中心山土墩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2月~4月,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句容中心山发掘了一座春秋早期土墩墓,发现祭祀器物群1处、墓葬1座和房址1座。器物群器物出土时破碎严重,属有意识打碎。墓葬堆土成坑。房址位于墓葬下方,主体由基槽和基槽内柱洞组成,为截面呈人字形的两面坡式建筑,有长方形过道,其与墓葬及祭祀器物群的位置关系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槐庄墓地位于河南伊川县彭婆乡槐庄。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其中两座墓葬进行发掘,其时代分别相当于晋代中晚期和唐前期,出土一批晋、唐时期的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18.
略论苏南土墩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夫 《东南文化》2001,(3):27-39
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化遗存,它与同期的吴越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土墩墓的研究是考古学界研究南方地区考古的重要课题。土墩墓为一墩一墓、土墩封土层内含有祭祀器物堆、大部分墓有熟土坑及葬具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