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每年的秋末.辛勤的农人将满眼金包的麦子颚粒归仓后.精心挑选出丰满、水灵的青稞谷子.酿制出一桶桶甘冽、醇美、低度的远比爷爷奶奶还要老迈的高原第一酒一青棵酒。  相似文献   

2.
在每年的秋末,辛勤的农人将满眼金色的麦子颗粒归仓后,精心挑选出丰满、水灵的青棵谷子,酿制出一桶桶甘冽、醇美、低度的远比爷爷奶奶还要老迈的高原第一酒——青稞酒。  相似文献   

3.
这首传唱了数百年的“花儿”,以地名和酒起兴,歌颂了土族人民坚贞的爱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里说的“互助的酒”,就是现在闻名遐迩的青海青稞酒。  相似文献   

4.
青稞酒     
几千年前,藏族人耕作、收割始,青稞酒就诞生了。并以其神奇和芬芳,赋予人们生命的活力。使生存于世界屋脊上的人类,得已在风雪严寒中拥有浪漫情怀。 这里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一段时间内,酿造一坛青稞酒饮用,并视之为甘露。  相似文献   

5.
难忘青稞酒     
在我喝过的酒类中,青海的青稞酒自然算不得上品。可青稞酒威猛刚烈,初喝时似乎令人难以接受.可喝过几次后就感觉到了它的妙处:不上头,不伤人,几杯下肚便觉过瘾。细想起来,青海的青稞酒与那些强悍骁勇、性情豪爽的西部男子汉倒有几分相似。外表粗犷豪放,内心淳朴厚道。在离开青海不能常喝青稞酒之后,那浓烈的青稞酒香与豪放率直的高原人一样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6.
漫谈青稞酒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也不献哈达,唱上一支心中的歌儿,献 给亲人金珠玛。啊,呀拉索,献给亲人金珠玛……”,这是60年代末广 为流行的一首藏族歌曲。当时,不知青稞酒为何物的我,却在大学毕业后自愿从北京来到了青稞酒的故乡……  相似文献   

7.
青稞酒和酒歌叶玉林要么就请喝酒要么就请唱歌;这两个中间,任你挑选一个;请听吧,文成公主,请喝吧,伦布噶瓦。①这首加查酒歌,包含有很丰富的历史和民俗内涵,抓住了藏酒文化的核心内容,遣词造句深刻而又准确。酒歌里的两个人物都跟酒有缘。唐太宗的宗室女文成公主...  相似文献   

8.
刘鹏 《中国土族》2014,(1):42-43
朋友间有趣的往事,常常是保持情谊的纽带,而这样的往事如果和酒扯上关系,那就更有品评的余韵了.很欣赏一句谚语:“在酒中你能看到内心的花园”,多好的比喻.比起这张既经不起风雨的雕饰,又扛不住世俗的惑迷的颜面,“内心的花园”,自然会有千种风情万般秀色.  相似文献   

9.
一土族文化与青稞酒的价值历史价值:青海青稞酒的酿造技艺流程源于宋元时期的土族先民土法酿造"酩醯(liu)酒"的传统工艺,并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与先进的酿造技艺相结合,传承研发,完善形成了青稞酒的酿造技艺。土族人民的生活史,就是青稞酒的发展史。青稞酒的酿造工艺是历史传统工艺不断发展的产物,是青海历史与青稞酒精髓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酿酒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互助牌青稞酒是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盛产的名牌烧酒,是土族之乡世代相传的珍宝。因为酒是用土族人自种的青稞酿造的,酒醇味美,清香可口,能与贵州的“茅台”、山西的“汾酒”媲美,多次荣获国际金奖,畅销省内外和海外,作为宴席上的名酒。人们都说这酒好,是用鼓楼旁那口古井水酿制的原因。关于这口古井,还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佳话在当地盛传不衰。  相似文献   

11.
赤列山是土族敬仰的神山,是土族子孙的摇篮。———题记石峡平湖南门峡俗称南天门,在古燕麦川口。两山对峙,势若游龙。传说二郎杨戬云游西海,曾驻足于此,放鞍辔处即今马鞍山。南天门上遗存哮天犬拽铁索而过带出的山豁,下为妖魔洞。土乡民众借此天然坝址修建水库,湖光山色添作土乡新景。一鉴倒映南天门,腾蛟起凤自天成。乘槎似可凌霄汉,渔樵闲话二郎神。威远鼓楼土乡首府威远镇,古称诺木斗,意为森林之区。宋代改为牧马营。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始建钟鼓楼。楼为三层,画栋雕梁;飞檐翘楚,铁马叮当,蔚为壮观。威远古楼堪称奇,铁马行空驾虹霓。…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下的裕固族及其民间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脉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与青海省的交界处,平均山脉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间,高山积雪形成的硕长而宽阔的冰川地貌奇丽壮观。立夏之后,原始森林景区之中则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风光迤逦,令人对这片迷人的地方充满了神往。  相似文献   

13.
花香守望者     
谢阮虹 《世界遗产》2014,(10):60-65
一杯香气四溢的茉莉花茶,在给我们带来享受之时,也引发我们的感叹:在宋代从中医原理中研制香茶成型,明代窨制工艺完善,再到清代花茶的推广,茉莉花茶的演绎至今已上千年。这种珍贵的制茶工艺和茉莉花茶文化得以传承,是因为有一批制茶人,他们对于茉莉花茶的不懈坚守与持续创新,才让花香千年不散。  相似文献   

14.
西湖的气味     
西湖,一年四季始终弥散着一缕缕芳香。 春天:茶香 春天的西湖,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茶香。  相似文献   

15.
寻味科隆     
<正>科隆,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味道。她集优雅与时尚于一身,宁静却又忙碌。它是伫立于市中心大教堂的华美味,是莱茵河畔飘来的清爽风,更是处处弥漫着的古龙水的淡雅香。古典与现代科隆是古雅的。怀拥着世界第3大的哥特式教堂,让人在想起科隆时,就要把大教堂与之划起等号。大教堂是城市的地标,也是天际线。是让旅人无论走在何处,只要抬头能看到它的双顶,就会感到安心的存在。它是科隆的象征,也是德国的骄傲。  相似文献   

16.
茶茶 《风景名胜》2011,(4):72-77
提到下午茶,不能不提到英国。中国的荼文化历史悠久,饮茶的同时必然注重文化,而英国的饮茶,却是伴着精美的点心,身心愉悦,享受是重点。  相似文献   

17.
甘松是汉、藏药学中的一种药用植物和常用香料,具有浓郁的香气。作为以甘松为代表的芳香植物的产地,以甘松岭为中心,在今甘肃省迭部县、四川省松潘县及九寨沟县等地形成了大量的甘松类古地名,如甘松、甘松郡、甘松县、甘松防、芳州、恒香郡、恒香县、常芬县、常芳县、松州、甘松岭等,沿用至今的是松潘。这些地名有些以甘松植物命名,有些得名于甘松等植物的香气。本地土著族群很早即因其香气特征而命名这一地区,汉文文献中的甘松属、芳香属地名继承自羌藏族群的命名。甘松之"松"与藏文的bsung对音,表示香气,相关地名的释名揭示了本地源远流长的生态文化。山口瑞凤等认为古典藏文文献中提到的"松域"(sum yul)有时指这一地区,甘松地名的释名为此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8.
每当十月来临的时刻 我总想倾情地唱歌 五千年的岁月 镌刻了多少蹉跎  相似文献   

19.
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塘拉村忖委会主任东多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和贩运油菜,每年获利三四万元。辛勤的劳动使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同时,为村民们的致富和建设新农村起到了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这就是我熟知的土乡:从北面的莽苍苍的大坂山开始,往南,海拔缓缓下降,山势也渐趋平缓,峥嵘峭拔的石山也被一包包土山取代。一座座山之间,一道道河流蜿蜒着向南流去,从山脚下到河水边广阔的土地,被称为川l。山JlI相拥,川山交错。山因川l而多了一些柔美,川l因山而添了几分苍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