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诸种佛灭年代论中,佛灭在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的说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按照传统的看法,这种说法似乎在北魏正光元年(520)的一次佛道论争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但是近来随着学者们对相关史料的复核,却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此文在相关研究的启发下,结合道教方面关于老子出关和降诞时间的变化,认为穆王五十二年佛灭说应该迟至唐初才正式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寻佛像的诞生,需要回顾没有佛像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印度美术史上称为古代初期,相当于佛教美术的最初阶段,大体上是从释迦牟尼佛灭度至公元2世纪前半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几乎大部分是佛教内容,其特征是没有佛像。关于释迦佛灭度的年代,说法不一,这里采用通俗的说法,即公元前480年前后。八塔的建立释迦佛在世时,佛教造像不详。释迦佛灭度后,佛教造像以建造八塔为开端。据早期佛教经典记载,释迦佛灭度后,笃信佛法的八国国王均分舍利,分别在其国内各造一塔。佛塔是用砖或石块砌成,形状像馒头或者覆钵,顶置一箱形平台,台上设伞盖(九…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唐代的摩崖造像中,《西方净土变》有三种表现形式,兹根据它们出现的年代分别论述于下。 (1)“阿弥陀佛与五十二闻法菩萨”,该图又称“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像”,或称“阿弥陀五十二尊曼陀罗”,或名“五通曼茶罗”,即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图绘五十三尊佛、菩萨像的曼荼罗(即佛一尊,菩萨五十二尊)。六朝至隋唐的阿弥陀佛为中心的“西方净土变”不少,这种组合是最早的一种净土变相。  相似文献   

4.
1973年,湖南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五十二病方》,学术界关于其成书年代有三种说法。本文从此书的内容、文字、语言等方面予以考证,认为《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应在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5.
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新论栾贵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以诏书号令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笔者通过对此次灭佛原因的分析研究发现,这一事件具有它独自的特性,通过它对认识拓跋部封建化进程中诸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部原是居住在我国北方鲜卑...  相似文献   

6.
李加东智 《攀登》2013,(6):84-88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灭佛运动是一件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一场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灭佛运动的失败固然有其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但作为这场变革运动的推动者和领导者,达磨个人意志与策略以及时机的选择同样在灭佛运动失败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尝试把达磨灭佛运动置于现代政治学关于变革运动的理论视野下,通过与赤松德赞兴佛事件进行对比,从改革者的意志、策略、时机等微观层面对灭佛失败原因进行了新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佛教传播和发展历程中,曾多次发生毁佛、灭佛事件,佛教徒一般称之为“法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次灭佛分别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统治时期,史称“三武灭佛”。其中规模最大、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周武帝灭佛,而导致这场法难的关键人物就是卫元嵩。 卫元嵩是益州成都人,祖籍河东(今山西一带),因做官而迁徙成都。梁朝末年,卫元嵩出家为僧,师从亡名法师。虽身处佛门,但他善于结交权贵,爱出风头,为人聪颖,学问颇杂,史载其“通术数及 纬之学,明历数阴阳,能赋诗造像”。他非常羡慕名士,特别是当时著名的…  相似文献   

8.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03,(6):76-76
顿渐之诤和朗达玛灭佛 索南才让在2003年第五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吐蕃佛教研究的两个问题》文章,对顿渐之诤和朗达玛灭佛进行了研究。 文章说,顿渐之诤又称拉萨僧诤、桑耶寺僧诤或印汉僧人辩论。其背景是当时印度和内地唐朝都有僧人前来传法,而吐蕃则采取了兼收并包的政策。引发辩沦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修炼成佛的方法,是顿悟还是渐悟,事实上其中隐藏了十分复杂的矛盾。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提出了信仰说、政治斗争说、显密说,大小乘佛教之争说等等,藏族史籍中也有不同说法。但文章认为,这次辩论不是简单的两种思想和两种文化的对立,其中深藏着  相似文献   

9.
正不灭火种时下,对于藏传佛教后弘期具体起始于哪年还有不同的看法。起因在于对律藏上路弘传起始时间的不确定。梳理藏史可见,"朗达玛"的灭佛行动,其实并未在西藏大地上持续多久——他仅在位五年,前一年还非常崇敬佛教。在他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刺杀之后,吐蕃的灭佛行动实际上就已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0.
汪敬超 《上海地方志》2023,(4):63-69+96
《清实录》康熙五十二年(1713)正月辛丑条及康熙五十二年五月癸卯条中所载浙江黄岩镇标左营游击阎福玉史料俱存舛讹。其一,阎福玉并非殁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十七日山东刘公岛海域附近,而是早在五月二十三日就已身殒浙江燕海坞洋面,至于在山东溟瀛中牺牲的将领,则另有其人,经考证应为登州水师前营游击滕国祥。其二,阎福玉的真实籍贯为山东“青州府”,而非实录所言“登州府人”。  相似文献   

11.
佛教流传千百年来,虔诚的信众发心造了大量佛像,木、石、金、玉形形色色,至今留下了无数的佛教艺术珍品,其中有一尊佛教史上极著名的佛像——旃檀瑞像。这是旃檀木雕刻的释迦佛立像,法相庄严表现了释迦牟尼佛的32种瑞相,故名旃檀瑞像、旃檀佛像。一、旃檀瑞像的来龙去脉此像历史悠久神奇,相传佛成道以后思报母恩,遂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数月未还,优填王(utrayang,邬陀衍那)思念佛。乃请目犍连主持用旃檀木雕刻了佛像,佛从忉利天复降人间,王率臣民往迎佛,旃檀佛像升空谒佛,佛为之摩顶授记说:我灭度千年后,汝往震旦,广利人天。这个  相似文献   

12.
2004年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湾子村出土一批北周佛立像,其中一件有北周大象二年的纪年,因此该造像为北朝晚期佛教造像的研究提供了年代标尺。造像主张子开在发愿文中除了称颂佛法,为父母祈愿之外,还反映出北周武帝灭佛与宣静帝复法事件,以及柱国杨坚对佛教的扶持作用。本文就大象二年等北周佛造像对相关的佛教事件及历史背景,以及北周佛教造像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莫高窟第31窟金刚经变为近年来识别出来的,其说法图主尊为卢舍那佛,而非释迦佛.殷光明先生认为说法图的主尊为卢舍那佛,是受到澄观的教禅合一思潮的影响出现的.这一说法值得商榷,此文通过对第31窟建窟年代以及三位重要高僧生平和佛法思想的考证,来论证该铺经变说法图主尊为卢舍那佛,并非是受到澄观教禅合一思想影响而出现的,而是禅宗对华严学的吸收,抑或是华严宗与南禅宗在敦煌地区影响力的此消彼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具有影响的灭佛事件。分别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统治时期,史称“三武灭佛”。这几次灭佛事件均首先发生在当时北方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而地处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东距长安仅三...  相似文献   

15.
楚汉战争时期太原郡归属代国,而非西魏国。相关文献中所谓"五十二县(城)"是指曹参"下魏破代"所得城邑,包括西魏国以及代国太原郡所辖的城邑。刘邦高帝六年、七年先后封韩王信、刘仲为代王,二人的代国均包括太原郡。由于对边地控制范围不同,二人的代国分别辖有31县、53县。汉朝灭陈余后未封代王,但保留了代国的建置。这些都体现出楚汉之际代国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6.
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闭藏经洞的外层壁画,即莫高窟第16窟千佛变所反映的是末法思想。辽代有1052年“末法住世”思潮,敦煌曹氏与辽有交往,发展到曹宗寿、曹贤顺初期二地更是关系密切,因此辽代的末法思潮便传到敦煌,与敦煌原有的末法思想相结合,在敦煌的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敦煌佛教教团便采取了以绘画表示“末法度人”的千佛变、藏经洞“存经以备法灭”等一系列活动为代表的措施,表达了对末法的恐慌与“佛法即将灭尽”的忧虑。藏经洞可能封闭于曹贤顺初期(公元1014—1020年)或稍后。  相似文献   

17.
他维宏 《丝绸之路》2014,(12):35-36
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首次“法难”,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毁佛运动中,炳灵寺石窟中西秦时期所开凿的洞窟却保存完好,至今还未发现有被破坏的痕迹。此中原因,史语不详,本文拟对此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8.
东魏西魏时期,道士因道教在东西发展境遇之不同,而以东魏尚黄、西魏尚黑之差异造作黄黑之谶,附会东西兵争胜负,多以黑胜黄为言。及北齐天保六年文宣灭道,道教与佛教、道教与高氏之矛盾骤然升级,黄黑之谶也由此演变成黑衣之谶。“亡高者黑衣”之谶兴起,矛头直指高氏与佛徒,并波及北齐政治,北齐衰亡与之不无关系;黑衣之谶为北周所利用,以为已瑞,北周由弱而强与之有关。北周本重道教,又因黑衣之谶而猜忌僧徒,建德三年武帝灭佛,黑衣之谶排佛之目的实现,建德六年周武平齐,黑衣之谶亡高之目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弥勒崇拜与乐山大佛的建造干树德乐山大佛是在隋唐时期弥勒崇拜盛行的历史背景中建造的。弥勒系印度大乘佛教兴起时期产生的“未来佛”。据《弥勒上生经》载:他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释迦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兜率天内院成了候补佛。《弥勒下生经》则载:当释迦死后5...  相似文献   

20.
吐蕃时期的宫廷舞蹈,主要是指从公元629年松赞干布执政到公元842年藏王朗达玛灭佛,吐蕃帝国逐渐灭亡,前后近300年之间的王室宫廷舞蹈,我们称之为吐蕃时期的宫廷舞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