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坛城沙画是藏传佛教中最神圣也最具特色的宗教艺术,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只有少数的僧人才掌握了这门高超的技艺。西藏的坛城沙画艺术可以追溯至11世纪,相传是由印度北传到西藏,保存至今。繁华世界,不过一掬细沙这便是沙画坛城,即是"彩粉之曼陀罗"。坛城大的有五六平方米,小的一米见方,根据坛城的规模,有数名至数十名僧人参与制作,时间也可能持续数日甚至数月。僧人们怀着一颗虔  相似文献   

2.
赵秀梅 《文物春秋》2008,(3):F0003-46
曼陀罗是密宗修法的道场。承德普乐寺的后半部分就是按照藏传密宗佛教特有的曼陀罗形式建造的,其主体建筑旭光阁内保存有国内现存最大的木质曼陀罗模型,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依然保存完好,其中供奉着密宗修行的本尊之一——铜质上乐王佛。  相似文献   

3.
正沿丝绸之路西行,出嘉峪关过玉门就到了瓜州。甘肃省瓜州县是留存古城遗址最多的县份之一。在瓜州众多古城遗址中,形制、功用都较为特殊的当属坛城遗址,可以说,这是戈壁上还在低吟佛音的曼陀罗。出瓜州县城向东北方向行走6.5公里,就会在南距疏勒河约360米、北距312  相似文献   

4.
曼荼罗     
“曼荼罗”,是梵语的音译,在藏密中称“金廓”。本意为“坛”、“坛场”或“中围”,是藏传佛教密宗本尊神秘密居住地的模型和图示。关于曼荼罗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古印度密宗行者修法时,为了防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场所筑一圆形或方形的法坛。后来,世人以艺术手段来表现法坛,在坛上绘出他们的  相似文献   

5.
丛丛 《旅游纵览》2012,(9):80-81
<正>在神秘的藏传佛教中,有一种类似于行为艺术的宗教艺术——制作坛城。坛城的制作独特而精致,是喇嘛修行的重要过程。每逢大型的法事活动,寺院中的喇嘛用数以万计的彩色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而当华美绚丽的坛城制作完成后,并没有用来向世人展示,喇嘛们会将坛城毫不犹豫地扫掉,数日甚至数月的心血倾刻间化为乌有……在四川省若尔盖县的格尔底寺,我有幸目睹了坛城的制作过程。坛城沙画选用特殊的彩色细沙砌成,难建而易毁。格尔底寺的曼巴.桑博师傅说,沙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密宗唐晓军佛教密宗,原形成于印度。公元7世纪时,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诸部,建立了吐蕃王朝,密宗开始传入西藏地区。公元8世纪,印度僧人莲花生应吐蕃赤松德赞之请,入藏传播密宗,成为第一位在藏区传授密宗修法的大师。在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7.
正此书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印度—西藏的佛教密宗的历史、教法基础、仪轨和象征外道供养、修道与解脱。书中每一小节,均可作为一部辞书的条目。本书对"密宗"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资料翔实,是一本难得的海外藏学著作。  相似文献   

8.
一、密宗和密宗造像密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它源于古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密教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的某些教义相结合的产物。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中印度僧人善无畏携带梵本经吐蕃到长安,翌年开始译《大吡卢遮耶经》。南印度僧人金刚智于开元七  相似文献   

9.
元代回鹘佛教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吸收了藏密的成份。回鹘僧徒修习喇嘛教者甚众,翻译了一些藏文密宗经典。元朝帝师八思巴的弟子回鹘喇嘛僧本雅失里据藏文本翻译了《转轮王曼陀罗》。这部回鹘文文献是一部重要的卷册本藏传密宗经典。对于研究元代回鹘佛教的发展及其与西藏佛教的联系,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该残卷原本有78页。现仅存49页。第20-30页是文献的核心部分。它不仅记录了曼陀罗仪轨的流传上师、作者的题记。还描叙了密宗中男女双修的修炼方法。这为探讨藏传密宗的历史渊源、发展传播及其独特的修炼方法。提供了极好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0.
广元千佛崖初唐密教造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佛教石窟中,密宗造像数量多,是一大特点。但过去对盛唐以前的早期密教造像情况并不清楚。1989年秋,笔者参加了对川北石窟的考察,发现广元千佛崖两处初唐造像值得注意,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可以更加完整地了解四川密宗的发展过程。一莲花洞右壁龛像莲花洞,位于千佛崖窟群的最下层。窟横长方形,正(东)、左(南)和右(北)壁三面设高环坛,坛上三面各贴壁开一大龛。三龛均为较浅的圆拱龛,龛内造一佛二  相似文献   

11.
西藏文物古迹众多,西藏阿里地区的托林寺,始建于公元11世纪初,是当时阿里地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佛教寺院。原有近10座殿堂和多座佛塔,现仅主殿及另两处殿堂残存。主殿结构雄伟奇特,造型象征一座大的曼陀罗坛城。殿内尚存大量精美的壁画。本期刊发了陈耀东撰写的调查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2.
次多 《中国西藏》2013,(1):46-47
莲花生是8世纪时的印度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地方的人,后出家为僧,他学的是印度佛教密宗"因陀罗部底派"的传承;是当时佛教有名的密宗大师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术"闻名遐迩。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天(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莲花生大师是公元九世纪吐蕃赞布赤松德赞时期来到西藏。据西藏历史记载,这位大师到了西藏以后降服各种魔怪,使得佛教在西藏得以顺利  相似文献   

13.
张敏  木一  雷发林  赵燕平 《旅游》2005,(3):8-11
北京的坛庙太多,最出名就是天坛,另外,城东有日坛,城西有月坛,城北有地坛.城中有社稷坛和太庙,都是昔日皇帝祭祀之所。这些都是向游人开放的,而同样是皇家的坛庙,为什么都开放着,惟独先农坛始终封闭着呢?它有什么特别的?说开放了,却不是以先农坛自身的名义,而是以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名义。这座与明代的北京城同时建起来的先农坛究竟是怎么回事?得去看看。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0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鉴真和空海》展,其中有日本和歌山金刚峰寺保存的空海大师从中国带回日本的"诸尊佛龛木雕像"。本文通过对该像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该造像由印度高僧金刚智在中国所造,并为密宗所特有的观点,同时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诗韵梦寻 《旅游》2012,(8):12-17
如果你有机会从空中的某个适当的高度来俯瞰北京,会清晰地看到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条中轴线:中心是故宫,为人间皇帝的居处,旁边"左祖右社",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南有先农坛,北有景山,北方是鼓楼和钟楼。这条中轴线,就是北京和世界上所有城市的不同之处,如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言,"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相似文献   

16.
蜀中和长安是唐代密宗流行的重要地区,盛唐以后,玄宗、僖宗因乱入蜀在客观上促进了两地之间佛教的交流。成都出土的"龙池坊"梵文印本中的文字应系印度古文字中的悉昙体;经咒的墨书题记释读有误,"近"应为"匠"字。西安出土的汉译经咒写本,出自唐代北印度高僧宝思惟译的《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西安经咒写本中出现的"庄严"极有可能系写经人的名字。两份经咒一梵一汉、一南一北,相映成辉,为理解唐代中后期持明密宗在两地的流布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7.
张宝玺 《丝绸之路》2011,(18):85-87
坛城图本名曼荼罗,是汇聚诸佛、菩萨的一大法门,是密教的主要图形。瓜州东千佛洞的几个主要洞窟窟顶都画有坛城图,以总摄全窟,现多已残。惟第2、第6窟完整,第5窟窟顶坛城大多残去,尚留部分可供考察,第4、7窟全部残去。另外,第5窟中心柱一侧(即左甬道内)的一幅坛城图虽漫漶不清,但尚且完整。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密宗艺术唐晓军密宗也称恒特罗佛教或真言乘,它是与佛教显宗相对而言的。显宗是佛祖释迦牟尼生平所说的种种经典,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普渡众生,其典籍主要是经、律、论、戒,它要求信徒们悟道成佛,即“一语即至佛地”。密宗是印度大乘佛教吸收婆罗门教...  相似文献   

19.
正"宁玛"的称法,是由藏地佛教后期密宗译师为前期密宗所命名的称谓,意为"古(老或旧)法"。他们将大译师白若杂纳和仁钦桑布未诞生之前,由诸位译师翻译的各种密宗经典称为"前期密宗";将仁钦桑波、玛尔巴、郭·库巴勒泽三位大译师翻译的经典和之后翻译的经典称为"后期密宗",之前并无这种分别。  相似文献   

20.
大姚白塔,以其历史悠久,造型独特而享誉国内外。但对于白塔的研究,却很少有人问津,就连汪宁生教授的《云南考古》①也说,对其“年代和来源有待治建筑史的专家进行研究,”更不要谈探求其文化内涵了。本文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民族学材料,对白塔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些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各方面的专家。一、佛教密宗与白塔大姚白塔是佛教密宗的产物,这是毫无疑义的。那么,密宗是什么样的宗教?它崇拜的是什么?它与生殖有无关系?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佛教发源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而密宗则是公元七世纪形成的,它是佛教吸收印度婆罗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