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王朝定鼎北京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加强对汉族人的统治,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这种制度的推行,对维护其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依据档案史料对双城堡保甲制度的实施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清代双城堡地区满语文教育状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虹 《满族研究》2001,(1):88-90
满语是满族的本民族语言字。清代统治大力提倡“国语骑射”,以此作为旗人的基本教育方针。双城堡在清嘉道以后,无沦官方还是民间使用满语逐渐减少。为此.从道光二年始办义学,教习旗人满语。后随着清朝灭亡,满语教学也就终止了。  相似文献   

3.
有清一代曾将北京的闲散旗人(即京旗)派往东北,实行由国家组织的屯垦,这是清朝统治者为解决八旗兵丁的生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十九世纪上半叶[嘉庆十九年一道光十年(1814—1830)左右]在吉林的双城子(筹办屯垦时将垦区命名为双城堡,下简称双城堡屯垦)所进行的,是第二次移垦,它的规模虽不如乾隆初年那一次大,但由于从中表现出的矛盾和问题更为深刻,也更具普遍性,又由于它处在汉族农民大量涌入东北的前夜,作为这一大规模垦荒运动的前奏,它的影响也更为深远,所以本文拟就这次移垦的特点及成败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乾隆二十九年(1764),锡伯官兵从中国东北西迁至新疆伊犁,随后定居伊犁河南岸并组建锡伯营。在锡伯营屯垦戍边的过程中,城堡的修筑发挥了重大作用,城堡由开始的军事防御之所逐渐演变为锡伯营的家园。城堡的存在,不仅对当时伊犁城防体系的形成、清政府对伊犁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锡伯族的发展及地方区域中心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清代双城堡地名的始名、时间、来历及其二更其名新考 (一)双城堡地名,因嘉庆二十年(1815年)“富俊貌驻双城子”指挥这里的移旗屯田而始得名 在前引嘉庆二十年四月二十九日富俊的奏《折》中,就该区域及所建中心城镇的始名奏呈为:“现勘试垦之拉林西北双城子即名为双城堡。”首先,“现堪试垦之拉林西北双城子”这句话,是富俊《折》中前已报告的、正在“阿勒楚喀拉林之西北八一卜里之双城子一带”地域进行移旗屯田这句话的简缩,绝不是直译指“拉林西北双城子地方”,因此,这句话不能单独使用。单.独使用,就离开了原意。  相似文献   

6.
关于清代双城堡地名的由来及其建制时间,晚清庚子年(1900年)出版的《吉林通志》(下称《通志》)早有历史定论。《通志》卷十二·三十页记载:清“嘉庆十七年于阿勒楚喀拉林西北双城子地方,移驻京都八旗垦荒,十九年委协领统之”;《通志》卷五十·三十页又记载:“嘉庆十九年设双城堡,委协领一人,佐领二人,骁骑校二人”统之。《通志》在以上的记述中说明,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清代双城堡地名的由来及其建制时间,晚清庚子年(1900年)出版的《吉林通志》(下称《通志》)早有历史定论。《通志》卷十二·三十页记载:清"嘉庆十七年于阿勒楚喀拉林西北双城子地方,移驻京都八旗垦荒,十九年委协领统之";《通志》卷五十·三十页又记载:"嘉庆十九年设双城堡,委协领一人,佐领二人,骁骑校二人"统之。《通  相似文献   

8.
<正>二、清代双城堡地名的始名、时间、来历及其二更其名新考(一)双城堡地名,因嘉庆二十年(1815年)"富俊親驻双城子"指挥这里的移旗屯田而始得名在前引嘉庆二十年四月二十九日富俊的奏《折》中,就该区域及所建中心城镇的始名奏呈为:"现勘试垦之拉林西  相似文献   

9.
清代蒙古票照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对出入蒙地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地区实施封禁政策的产物。它的推行对强化蒙古地区的控制,阻止汉人大规模流入蒙地产生过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一重要问题学术界研究还很薄弱。本文从票照制度的相关规定、产生的作用等方面对票照制度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期对清朝蒙古地区统治政策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0.
一、民族分布及其社会经济状况清代前期,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两岸和滨东海地区,居住着赫哲族、费雅喀族;在库页岛上,居住着费雅喀族、库页族(苦夷族);在黑龙江下游和锡霍特山区,居住着乌德盖族。清代档案,通常把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两岸和滨东海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赫哲费雅喀人,把库页岛上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库页费雅喀人。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教育到了清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清朝入主中原后,对教育特别重视,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各级、各类的学校,有一套对教师考核和对学生考查的制度。北京是清朝的都城,我们试从北京学校的设置、演变,来了解学校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清代新疆镇迪道建置沿革和职能特征演变,以及清末新疆建省时期道州县体系替代军府制之下多种行政制度并行体制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清政府治新政策的转变和道的职能变化趋势:民政权扩大和向准政区职能演变。本文辨析和阐述以上沿革过程,并对清代新疆道的建置沿革和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政区的形成,以及为其他边疆地区建置变革提供的示范作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边疆行政制度内地化是边疆政治内地化的主要标志。作者认为清代内蒙古地区内地化始于行政制度内地化,然后是经济、文化内地化。清代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为其行政制度内地化创造了条件,清政府推进边疆行政内地化的努力不容忽视。以伊克昭盟为例,从范围、边界、行政中心等要素上考察,其行政制度内地化始于清初实行的盟旗,而非康乾时斑的设厅或清末的筹省设县。  相似文献   

14.
乾隆皇帝的“永停捐例”并未从根本上终止捐纳,因为捐纳是与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始终相伴的,只要政府的财政收入出现匮乏,捐纳这种筹款形式就能派上用场。  相似文献   

15.
清代回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避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早已有之,西汉时规定宗室回避都城附近的河南、河内、河东三郡,即“宗室不宜典三河”。唐朝规定不许任“本贯州县官及本贯邻县官”明朝洪武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其后官制渐定,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亦不限南北也。 清代回避制度规定得更全面,更具体,在历代回避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本文根据清代官书和档案史料,就其沿革、特点和历史作用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宗庙,是古代天子和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秦代以后废除分封制,宗庙一般指皇帝的祖庙。宗庙祭祀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清代处于我国古代社会末期,集以往各朝各代之大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宗庙制度。通过探讨研究清代的宗庙制度,也可以对整个古代的宗庙制度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7.
在封建社会里,在朝为官者凭借其所积功劳不仅可以加官进爵,并且在死后也可以获得赠官的荣誉。官员自身可以受封,同时也可以把自身的封赠转赠于其妻、子、父母及祖父母。清承明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使得封赠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康乾盛世的结束,清朝国力开始下降,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其中随着八旗人口的增长,八旗兵丁的生计问题便成了当时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清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嘉庆年间进行了一次开发吉林,同时也是开发东北的旗人移民运动,其中移民屯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在众多的移民屯田中双城堡的屯田可谓是成功的典范,然而双城堡屯田的成功又与其领导者富俊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土默特清代历史档案中的汉文档案与满文档案因内容庞杂,有必要单独为文分析其构成。分而论之:汉文档案可分为15类,其中10类又各包含若干小类,其用纸也有精粗之分,反映了满语的衰落。满文档案可分为7类30余项,其中的拆件与档簿尤其值得注意。从汉文档案与满文档案的内容构成来看,土默特历史档案确实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记录 《史学月刊》2008,(12):89-96
和前代相比,清代史馆制度有自身的特点。顺康时期,清朝官方就形成了以常开、例开史馆为主干,以阅时而开、特开史馆为辅助的史馆格局,这种史馆格局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功能完善,相得益彰,在清廷的政治运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帝王对史馆修史的干预更加全面,皇帝亲自确定修史项目,对史书修纂的内容进行全面指导,时常过问史馆的管理,并形成了史书修纂次第进呈御览的制度,一切仰承圣裁,保证了帝王意志在史馆内的贯彻执行。清代史馆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官方以制度化的方式规定了史馆内满汉纂修官的员额和比例,保证满人参与修史。清代史无专官,但史馆从组建、管理到史官选任、资料征集等,都有一整套严格而又灵活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