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茂钦 《文史春秋》2006,(3):M0002-M0002
日本友人犬养毅曾问孙中山:“我每次看望先生,先生话不离革命,请问先生于革命之外,有否别的嗜好?”中山先生答道:“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而外,只有读书。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身的战士”。早在19世纪末,孙中山先生即成为世界注目的人物。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旗手,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和孙中山先生密切  相似文献   

3.
华侨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中,华侨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华侨乃革命之母”——这既是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参加辛亥革命全过程的切实总结,同时也是孙中山先生对华侨在  相似文献   

4.
彭润平 《纵横》2011,(10):24-28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华侨功不可没。孙中山曾以“华侨为革命之母”评价华侨对革命的贡献。他们解囊相助不遗余力,他们投身革命义无反顾,他们参加武装起义不惜生命……从组建同盟会到参加辛亥革命,从海外声援到回国参战,他们一直坚定地追随着孙中山先生。我的父亲彭泽民一生尊孙中山先生为革命良师和领路人,他是爱国侨领,亦是孙先生的忠实信徒。  相似文献   

5.
中山陵     
在南京东郊紫金山中的茅山南坡,矗立着一座驰名中外的陵墓建筑——中山陵。7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 中山陵是孙中山自选的墓地。早在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与胡汉民、郭汉章等人到紫金山行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曾笑对左右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前夕,又当面对汪精卫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相似文献   

6.
中山舰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代名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是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她25年的服役中,先后经历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先生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和“武汉保卫战”五大历史事件。中山舰于1938年  相似文献   

7.
学术动态     
《民国档案》2001,(4):5-5
为纪念辛亥革命 90周年 ,由南京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旧址纪念馆与台北国父纪念馆共同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 90周年———孙中山先生史迹 台湾地区名家书画巡回展”于 9月 1 0日至 1 0月 1 0日在南京市长江路 2 92号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旧址展出。这是台北国父纪念馆首次在大陆办展。展览分为“孙中山先生与台湾”、“国父画纪”、“长河雅集”3个部分 ,均为该馆的馆藏珍品 ,其中反映孙中山先生在台湾活动及辛亥革命台湾志士的历史照片弥足珍贵 ,展览生动地说明了孙中山领导下的推翻封建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台湾的影响 ,以及台湾爱国人士对…  相似文献   

8.
脸谱     
《文史月刊》2010,(7):44-45
孙中山首次在公开场合被尊称"国父" 孙中山辞世,在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两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中山先生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当时台湾同胞感念中山先生不已,纷纷举行追悼会,台湾民报亦尊称中山先生为“国民之父”。  相似文献   

9.
焦易堂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 徒,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先生曾赞扬说:“易堂焦君,秦中杰士也,为国事奔走有年,于民国创造颇有功焉。其为人也,端直温厚,不类近世子。”长期以来,世人知其甚少,概因焦当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多从事秘密活动。因此本文主要就焦易堂与孙中山先生的往来以及其早年的革命活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体制进行初步探讨,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取得人民对它的信任.维护南京国民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以孙中山先生的继承者自居,表面上以孙中山先生所设想的“以党治国”,“五权宪法”思想为指导来组建政府,其实质上完全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以党治国”成了“一党专政”,根据“五权宪法”设立的五院成了国民政府下的具体执行工具。  相似文献   

11.
丙寅岁末,喜获友人王耿雄先生捎来的《孙中山史事详录(1911—1913》,捧读之余,再次为王先生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所感动。我与王先生初识是在八十年代初。当时,偶然拜读了他撰写的一篇为孙中山悼念列宁逝世照片辨误的文章。文虽不长,但他那种严谨、扎实而又细致的学风,使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后经晤谈,方知王先生的本职是搞印染工艺的美术设计师,搞孙中山研究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据悉,早在抗战时期,王先生出于对中山先生的无限崇敬,着手搜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照片。从此,不论是严寒酷暑,抑或刮风下雨,他从不中辍,将自己几乎所有的假日,都泡到了书肆、图书馆与阅览室之中,苦心孤诣地搜索有关孙中山的资料。经过多年积累,他抄录、复印或收集的孙中山图片、墨迹、文件等资料将近千件,俨然成为一位“孙中山通”。他曾向我谈及,海内外出版的有关孙中山的年谱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新闻事业,早在兴中会成立以前,他就进行过积极的报刊活动,并充分地肯定了现代报刊在开启民智、阐述新理论及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他主张中国要像西方国家一样,大办“学会”和“学报”,以“推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阐天地无穷之奥理”。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又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办工作,他还亲自撰写《民报发刊词》,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在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之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始终以国民公仆自居,恪守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秦福荃 《炎黄春秋》2006,(10):20-26
博古认识潘汉年是在一九二五年的春天。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噩耗震动全国,震惊世界,全国人民无限悲痛,各地纷纷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锡社”在“无锡”筹划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博古是江苏省无锡“锡社”的负责人,正全力投入追悼会的筹备工作。这时博古已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按照党的指示,要把追悼活动办成一次范围广泛、规模巨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宣传运动。因此在人手上很紧缺。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精神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遗产,充分发掘、利用这份丰厚的遗产,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仙逝7O周年之际,由我个人编注、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的《挽孙中山先生联选》,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我深感欣慰的。回顾此书12年成书过程,不禁感慨万千。 我出生在湖北江陵农村,父母均为文盲和半文盲。1966年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我,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辍学,尔后再无入学机会。在长达10年的流浪中,我以喂猪、放牛、割马草,当泥瓦匠、油漆匠,榨油,轧花,烧窖,守水闸,修铁路,炸石头,挖白蚂蚁,种地  相似文献   

15.
中山舰,一代名舰。目前仍躺在长江武汉上游金口镇龙床矶江底。中山舰,原称“永丰”舰。它是1910年,晚清的两名海军大臣参观日本的造船厂和海军后,向日本三菱造船厂订购了两艘炮舰之一。“永丰”舰与孙中山发生联系,始自1915年孙中山发布《讨袁檄文》。在孙中山的号召下,北洋政府的海军司令李鼎新、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等将领奋起倒袁,率领“永丰”等舰在上海通电起义,毅然加入孙中山的护国军行列。1922年6月16日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乱后,中山先生曾坐镇“永丰”舰56天,指挥平叛,挫败了陈炯明的阴谋。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当年创办黄埔军校时,身边有三位重要助手:蒋介石、戴季陶及我祖父金诵盘。后来孙中山先生将蒋介石、戴季陶的儿子及我父亲金政分别改名为蒋经国、蒋纬国、戴安国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于1905年至1911年,成立并领导同盟会,开展广泛的革命工作,接连领导和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为了筹措起义经费,孙中山先生漂洋过海四处奔波。1911年孙中山先生前往美国旧金山,得到了洪门致公堂的支持。于同年6月18日成立“旧金山洪门筹饷局”。并发行了一套名为“中华民国金币”的筹饷军票。  相似文献   

18.
正2011年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的女儿孙穗芳为纪念祖父,宣传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决定有选择地向大、中、小学慷慨捐赠100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置放于世界各地供后世敬仰。她长期以来以研究、宣传其祖父思想为己任,到过世界许多大学演讲,出版过《我的祖父孙中山》等作品。得知相关捐赠消息后,为了赢得这次难得的捐赠机会,在民革江苏省委、民革泰州市委有关领导的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振兴中华,自孙中山先生提出以来,始终成为鞭策炎黄子孙发奋图强的最强音。正是这个赤诚的信念,激励着革命志士们前仆后继,并使得“新纪元的曙光”出现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正在“向文明世界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我们缅怀孙中山先生,不仅仅因为他的伟岸,更是因为他是振兴中华这一伟大信念的象征和民族凝聚力之所在。“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风雨如晦的旧中国枉有五金之富,却是身陷蚕食鲸吞、瓜分豆剖,救国为当时的主旋律,也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终…  相似文献   

20.
1913年2月,孙中山先生为了考察日本的实业、铁路状况和进行筑路借款活动,并试图促成中日同盟以对抗沙俄,前往日本访问。随行人员有马君武、何天炯、戴季陶等。于10日由上海启程,13日抵横滨,然后乘火车至东京。我祖父黄申乡当时在东京,任留日学生总会会长,便以留日学生代表和武昌起义将领身份前往迎接。与祖父一起前往迎接的还有田桓(田桐之弟)等人。这是我祖父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先生。湖北的革命团体,无论是共进会还是文学社,向来都是以孙中山先生为旗帜,一些革命党人对孙中山先生十分景仰,我祖父亦如此,只是无缘识见。1909年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