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E DXR F)对杭州老虎洞窑址宋代地层、郊坛下窑址和杭州卷烟厂、建兰中学遗址出土官窑瓷片的胎体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在理清老虎洞窑址南宋地层24个瓷片坑出土瓷片胎体组成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釉料分析结果和考古发掘,初步讨论了24个瓷片坑的时代早晚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老虎洞窑址、郊坛下窑址、杭州卷烟厂和建兰中学遗址出土的官窑瓷片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卷烟厂和建兰中学出土官窑瓷片与两座官窑出土瓷片标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陵一号坑兵马俑的指纹元素散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陵兵马俑举世闻名,但其原料产地至今还是一个谜。本文选取秦始皇陵一号坑的陶俑和陶马样品20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附近黏土样品20个,耀州瓷胎样品1个。用中子活化分析(NAA)测量样品中3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从这32个元素中挑选出8种指纹元素的含量进行散布分析。结果表明一号坑兵马俑样品与秦陵附近的垆土关系密切,与黄土关系稍远,与耀州瓷胎关系甚远。由此推断,一号坑兵马俑的原料来源可能是骊山地区的黏土,烧制兵马俑的窑址也可能在秦始皇陵附近。  相似文献   

3.
王争 《黑龙江史志》2014,(18):21-22
南宋官窑研究是中国陶瓷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涉及到了宋元时期的审美需求、社会文化与手工业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以南宋官窑的相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为基础,对南宋官窑起源及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修内司官窑面纱的撩揭,为进一步探索南宋官窑的奥秘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南宋官窑陶质祭器对于研究南宋皇家祭器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南宋官窑陶卣2003年出土于杭州河坊街南宋遗址,原为十余片可相互拼接的残片。通过对该件陶卣的修复,可为今后修复南宋官窑陶质祭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荧光能谱仪(EDXRF)测试了杭州卷烟厂、严官巷、吴庄和太庙四处南宋遗址出土的官窑类瓷片的胎釉元素组成;并根据胎体元素分类情况,制备了光学薄片,运用偏光显微镜对部分官窑瓷片的胎体进行了岩相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杭州这些遗址出土官窑类瓷片的窑口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四处南宋遗址出土的56块官窑类瓷片当中,有48块样品可能为杭州两窑烧造,而有8块样品的胎体元素组成更接近龙泉黑胎青瓷,结合判别分析和岩相分析结果,这八块样品为龙泉窑烧造的可能性更大,但具体窑口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多年积累的考古实物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探讨了与南宋官窑密切相关的诸问题:如南宋陶质祭器的使用与特征,王晋锡、邵谔与礼器局、邵局、修内司官窑的关系,南宋官窑生产的仿青铜礼器瓷的性质与用途等。作者认为,王晋锡之陶质祭器的烧造与邵谔之修内司官窑的建立,是先后发生在南宋绍兴年间的两件不同的事件,两者之间并无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南宋陶质祭器与官窑仿青铜礼器瓷在形制及用途上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中子活化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对唐三彩产地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中子活化方法对我国陕西、河南、江苏、湖北4省出土的151件唐三彩残片标本进行分析,得到了As、Ba、Cs、Ce、Co、Cr、Eu、FeHf、K、La、Lu、Na、Nd、1Rb、Sb、Sc、Sm、Ta、Th、Th、U、Yb、Zr等24种元素的含量,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分析上述数据。通过对这些标本类群关系的研究,对唐三彩的产地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刘光煜 《丝绸之路》2014,(10):17-19
巩昌汪氏家族是跨金、元、明三代的显赫家族,传世最久,影响巨大。1972年,汪氏家族墓葬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南宋官窑粉青釉葵口长颈多棱瓶尤为珍贵,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认识汪氏族源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宋金、宋蒙对峙的形势下,原生活于北方的民众,由于各种原因,陆续南来.他们被统称为归正人。南宋政府对归正人的态度虽然前后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采取了招纳和笼络的政策,除对归正人在经济上作出种种照顾以外,在政治上也有一些优待措施,科举和授官就是其中的两个方面。科举制度发展到宋代,已臻于完备,它既是朝廷选拔官员、笼络士人的主要手段,也是士人入仕的主要渠道。因而,在新的形势下,朝廷调整了科举制度和授官办法,将其应用于对归正人的招纳和笼络上。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南宋政府收罗人才并吸引更多的北方民众南下固然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处置失当,从而出现种种流弊,教训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当阳峪窑大规模盛产陶瓷,绞胎瓷因其独有的特色成为当阳峪窑的代表之一.本文通过探寻当阳峪绞胎瓷的历史,从绞胎瓷的特点入手,将其归纳为绞胎、纹理、人文三个方面,针对仿古绞胎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实例分析,提出绞胎瓷工艺传承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N. Wood  He Li 《Archaeometry》2015,57(4):617-635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Laohudong Guan ware shards from Hangzhou City in southern China, some new hypotheses concerning Guan ware manufacture can be proposed. These suggest that the complex microstructures seen in Guan ware glazes, and which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ir jade‐like qualities, may owe much to layers of fine bubbles trapped during the glazing process. It is also proposed that the multi‐layer glazing methods used at the Guan ware kilns at Hangzhou may have helped initially to disguise the relatively coarse and ferruginous clays used for Guan ware manufacture. Once established, the layered glazing technique was used for its own sake—eventually yielding wares that could comprise more glaze than clay. Raw materials and firing temperatures were also explored for this study, and these suggest the use of porcelain‐stone/wood ash mixtures for glaze‐making, with 20–30% calcareous wood ash being the usual amounts. The average heat‐work for the glaze firing seems to have been equivalent to Orton Cone 7, giving a typical finishing temperature of ~1215°C. A single biscuit firing and a single glaze firing seem likely for most Laohudong Guan wares. Studies of the losses that occur in the preparation of calcareous wood ashes suggest that very large quantities of botanic material must have been burned to provide ash for glaze‐making at the Laohudong kiln.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a combination of thick glazes and heavy wood‐ash usage would have placed great demands on local fuel supplies.  相似文献   

13.
2015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在对四川渠县礼义城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礼义城图》残片9块,通过对图中各要素的分析,成功将现存残片进行复原性拼合。《礼义城图》直观地刻画了南宋时期渠县礼义城的山形水势、道路房屋、城防设施和大量军事武器等。它不仅是国内发现的第3块宋代城池图碑刻,更是目前所见的唯一一幅描述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山城防御体系的城池攻防图。该图展现的是一幅四面围城、多点对战的战争场面,利用多种视角呈现了礼义城的地理空间和历史图景,真实再现了山城防御体系中的攻防场景。  相似文献   

14.
南宋宫廷绘画中的“谍画”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宋代的文献材料,从大量的宋人册页中甄别出一些在军事上具有特殊功用的绘画。据考,在南宋出使金国的使团人员中,潜藏有擅长山水画、人马画的画院画家,他们奉命描绘金国的山川地形和女真人的军事活动,笔者称此类带有间谍用途的南宋宫廷绘画为“谍画”。本文阐述了“谍画”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南宋出现”谍画“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原因,对此类“谍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发现宇文虚中、萧照和陈居中等是可知的南宋”谍画“的作者。此种从军事角度认识某些宫廷绘画,尚属尝试。  相似文献   

15.
南宋川陕战区兵力部署的失衡与吴曦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在川陕战区兵力部署中,基于战略防御和节制武将的考虑,形成兴州、金州、兴元府三大屯驻重心。在具体兵力分布上,由于吴氏武将集团的影响,兴州驻军的数量与实力最为强大,呈现出严重的失衡状态。兴州驻军力量过于强大是吴曦据兴州叛变的关键因素。吴曦叛变平定后,南宋对兴州军事力量予以分化,又导致兵力分散和不利于边疆防御的弊端,体现出南宋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与加强边疆防御的两难困境。川陕战区兵力部署的演变,蕴涵着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真实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