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芳 《神州》2020,(5):56-56
电视纪录片是用电视手段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以及某一人物或群体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录像节目。它纪录的是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在任远的《电视纪录片新论》序言里说,这个“四真”,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但在看了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后,我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了一些怀疑,现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一下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电视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解说词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它在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定义之上,总结分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造特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审美思潮的不断变化,纪录片创作者利用自身创作动机造就出不同的创作观念和风格。创作过程中,无论是电视节目趋于娱乐化分流观众的外在原因,还是纪录片创作本身中存在题材边缘化、"纪实主义"手法误区等内在原因,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面临着困境,缺乏高水准、影响力大的优秀纪录片。本文将着重从电视纪录片创作体制和创作本身的缺陷来分析当今电视纪录片发展的情况,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马楠 《神州》2013,(24):40-40
自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立,中国的电视事业才开始起步,尽管中国的纪录电影可追寻到1905年,但由于电视事业起步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大型电视纪录片才开始出现,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电视纪录片事业得以广泛开展并逐步走向完善。电视纪录片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反映,其包含的文化精神折射出时代的文化内涵,并与中国的文化精神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读了《党的文献》2001年第一、二期上登载的杨尚昆《回忆高饶事件》(以下简称杨文),发现有不少内容严重失实,有些内容似是而非。恐怕,这篇文章不是杨尚昆同志亲笔写的。现择其要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西藏一年     
书云/作家,制片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之后在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攻读国际关系,毕业后现在英国从事电视制作。首部导演的纪录片《半边天》讲述一家四代中国妇女的命运,获得瑞典“环球南北电视大奖”最佳纪录片奖。1997年,参与制作的《百年叱咤风云录》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大奖。  相似文献   

7.
仁者 《郑和研究》2005,(3):21-21
由杨澜担任总监制的大型电视历史纪录片《郑和》,日前与美国A&E电视网络正式签约,进入其下属的全球历史频道播出。阳光文化媒体集团发言人表示:此举意味着由中国本土原创的纪录片精品真正走入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王睿 《神州》2012,(27):180-180
对于文献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和精魂的把握,就要立足于其文艺和审美角度。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文献纪录片的文艺与审美分析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选活动揭晓。由武威市广播电视台、《丝绸之路》杂志社联合出品的四集电视纪录片《玉帛之路》荣获入围奖。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选活动揭晓。由武威市广播电视台、《丝绸之路》杂志社联合出品的四集电视纪录片《玉帛之路》荣获入围奖。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考古纪录片自20世纪50年代起,先以电影纪录片形式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又进入电视纪录片时期,至今方兴未艾。在此过程中,经历了新闻片、科教片和人文片三个阶段。考古人员也由最初的自发到后来自觉地参与进这一领域,促进了考古纪录片发展。目前,中国考古纪录片已进入了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数量递增、技术前沿、传播及时的全新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2.
公元1999年4月23日,当披着春色的人们为纪念南京解放五十周年而庆贺、而欢歌的时候,人们不会忘记曾为电视文献纪录片《南京地下党》(暂名)献出一片爱心和真情的人们。数十名老地下党员的心愿1998年2月6日,元月初十,到处还洋溢着欢度春节的喜气。市委党...  相似文献   

13.
方志,是“一方之全史”。方志历史。是记述著史传世的历史,是展现历史得以传承的历史。这部历史无疑是一部好书,需要大书特书。然而,现实中涉足者寥寥,特别是以电视纪录片文本的著述方式。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汪毅算是这寥寥中的一位。他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新作电视纪录片文本《方志四川》,便是对四川方志历史如数家珍的记录。  相似文献   

14.
苏维民 《百年潮》2008,(2):18-24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杨尚昆的工作,任命他为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协助习仲勋主持广东工作。1979年1月5日,杨尚昆走马上任到达广州。3月,又兼任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命委员会主任。1980年11月9日,中央决定,习仲勋、杨尚昆调回中央,免去他们在广东的党内外职务。杨尚昆在广东实际工作大约两年。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岁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周年。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曾经长期艰苦的谈判,而现在这事似乎平常而过。引起轰动的,却是一部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播放。十二集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安排在央视一套,也不是在黄金时段,首播就达到很高的收视率,之后又一再重播。与此同时,一套8本的同名系列图书,也成为热销书。媒体和网上对《大国崛起》评论不断。人们有种种猜测,以至纪录片的编导郑重声明,要求大家不要误读,并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但这的确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2002年6月上旬,8集电视纪录片《血脉》在南京播映。紧接着,中央电视台四套信号刚恢复在台湾省落地后,也于6月23日至30日,一天一集向台湾省和全球播出。血脉相联海峡两岸,海峡两岸共观《血脉》。这部电视纪录片叙述了海峡两岸42个典型的悲欢离合故事,揭示了海峡两岸血脉经历岁月沧桑仍然不可分割、也没有任何理由分割的道理。这一个个血脉相联的震撼心灵  相似文献   

17.
《舌尖上的中国》是个异数。播出时间非黄金档,体裁足纪录片,居然红了。它吸引了那群最少看电视的观众——在这个新兴的移民大国里。那些人以年轻、领子自、看电脑不看电视、背井离乡、多暂住在北上广深等备大城市而闻名。而这次,就是这些人,晚上10点半,流着口水,守在电视前观摩了这部纪录片。据说,存《舌尖》播出的10点到12点,网络上地方特产零食的订购也会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多次走访原空军副司令员何廷一,在谈话中了解到他和杨尚昆的交往长达半个多世纪。 何廷一是杨尚昆的老部下。933年8月5日,何廷一在江西宁都加入少共国际师,隶属红五军团建射,不久归红三军团指挥,军团长彭惠怀,政委便是杨尚昆。 何廷一真正和杨尚昆相识,是  相似文献   

19.
杨尚昆1986年谈张闻天与毛泽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尚昆同张闻天有着将近40年的友谊,称得上是知己的战友。2007年为纪念杨尚昆诞辰100周年,我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一位同志打来电话,说要带电视台人来采访我,约谈关于杨尚昆同张闻天的交往,于是从有关材料中找出了一份1986年杨尚昆的一次谈话记录。这次未曾公开发表的谈话,是他当时应我们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的请求进行的一次谈话,时间是1986年8月30日,地点是北京三座门他办公的会议室。这次谈话由于有张闻天的夫人,同时也是杨尚昆的老战友刘英参加,共同的经历,共同的体验,杨尚昆谈兴一直未减,话题虽然离不开张闻天,然而实际涉及到党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20.
史进平 《纵横》2008,(3):15-18
1993年5月2日上午,杨尚昆同志回到了阔别44年的西柏坡。我作为西柏坡的一名工作人员,参加了接待工作。杨尚昆同志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我仍然记得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杨尚昆同志讲述自己在西柏坡短短10个月间不分昼夜繁忙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