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文介绍了东南亚国家宗教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阐述了东南亚区域发展中宗教在整合意识形态、维护地区国家主权、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对宗教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具体建议。认为儒教、道教、佛教作为维系华人社会的重要纽带,促进着华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儒教、道教、佛教的宗教感情实际上寄托了华人的民族感情。东南亚华人宗教与中国传统宗教血脉相连,要在平衡发挥五大宗教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东南亚国家华人宗教在与中国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袁源 《神州民俗》2009,(8):55-56,63
东南亚国家作为中国的近邻,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反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客体对象。近年来,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从一条充满危险的恶龙逐渐转变成一只温和的大象,表明了我国软实力的提升,彰显了其“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因而赢得了东南亚各国的信任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论文在梳理北美和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阐述了海外华人基督教的一些特征。受多元异质文化的影响,海外华人宗教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不仅中国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得以在海外传播和发展,西方基督教文化也在深刻影响着华人社会,华人基督教由此得到发展,尤其在北美和东南亚。北美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文化,华人基督教发展最盛;东南亚华人主要信仰中国传统宗教,但基督教的跨族群传播能力使其能够在华人社会中广泛传播。因此,华人基督教的发展程度受所在国宗教特性和政策的影响、华人基督徒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海外华人基督教信仰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传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冷战期间 ,东南亚各主要国家在展开与中国的关系联系时 ,几乎都无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当地的华侨华人华族问题。换言之 ,东南亚华侨华人华族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在国家关系中承担着既定的角色 ,哪怕这种角色在整个冷战期间是多么地被动 ,他们依然被特定的历史所规定 ,从而成为在中国和东南亚关系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本文拟就冷战期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有关华侨“双重国籍”的解决作一些分析 ,借以指出华侨华人华族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中所具有的特定意义 ,以及中国政府在“外交 -…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各国经济联系愈加密切 ,东南亚华人卷入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对华人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展望未来 ,东南亚华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加入WTO后 ,给东南亚华人来中国创业带来商机 ,东南亚华人与中国的合作与交往会更加密切 ,华人经济作为当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在参与东盟、亚太的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代海港检疫与东南亚华侨移民连心豪在航海作为华侨移民东南亚主要交通方式的时代,海港检疫史不失为研究中国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史、华侨移民史及其相互联系的又一重要途径。而海交史、华侨史研究则对近代中国海港检疫史涉及甚少。笔者藉此初步探讨,希冀引起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钟小勇 《神州》2013,(12):27-27
云南德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邻缅甸,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经济文化交往的要冲。德宏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和滇缅公路的出口和必经要道,一直以来都与东南亚各国商业往来非常密切,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相互交流与融合。因而,云南德宏各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各民族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和文化联系,同样东南亚文化对德宏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方国瑜与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是方国瑜先生史学研究的起点,并贯穿其整个史学研究生涯。方先生不但从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奠定了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坚实基础,还广泛深入地研究了中缅、中越界务问题,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民族联系与政治关系,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及南亚的交通、经济和文化关系,是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3月 2 1日 ,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小型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侨联机关举行。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郑一省做了主题发言。他从华人与中国对东南亚政治体制的影响、华人与中国—东南亚科学和生产技术交流、华人与中国—东南亚宗教信仰交流、华人与中国—东南亚语言文学交流、华人与中国—东南亚其他文化方面的交流及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前景六个方面 ,就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中的角色进行了探讨。他认为 ,华人移居东南亚 ,与当地人民生活在一…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中亚、欧洲的陆上通道和通往东亚、东南亚、西亚地区海上航线的总称,它拓宽了古代中国人的国际视野,加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联系。儒佛文化圈是当今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位于东亚和东南亚,以汉字为传播媒介,以中国本土的儒学和古印度大乘佛教相结合的思想作为伦理基础和宗教信仰,其范围包括东亚的中国、韩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的越南和新加坡等国家。在儒佛文化圈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丝绸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简讯     
中国东南亚研究学会成立20周年暨“面向21世纪的东南亚:改革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9月19日至21日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澳大利亚等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正值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又逢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可以说是一次展示中国东南亚研究现状并进行前瞻的大会。会议对中国东南亚研究学会成立20年来中国在东南亚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如何在下个世纪向纵深发展进行了探讨。针对由于李…  相似文献   

12.
略论明清时期的粤澳宗教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化是中西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16世纪中叶澳门开埠后,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这次传入是通过澳门——广东然后进入中国内地的。澳门作为岭南的一部分,早就流行着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但随着大批广东移民进入澳门,澳门佛教、道教与广东佛教、道教联系就更加密切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南亚华侨问题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美对抗格局的形成,使原已存在的东南亚华侨问题更加复杂。美国旋即从遏制中国的角度介入该问题,并制定了详尽的政策。例如,鼓励台湾当局争取华侨支持;排斥中国在华侨教育中的影响;鼓吹“中国威胁论”,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充分发挥香港在华侨政策中的独特作用;等等。1960年,美国又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了它对东南亚华侨的政策。但是,不管美国的政策如何变化,其遏制中国的基本目标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4.
论文分析了中国慈善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简述了潮汕地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三地善堂的基本情况以及善堂的跨国往来及其对潮汕地区的影响,同时描述了地方精英、尤其是商人,为推动善堂在中国及东南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认为处在不同政治环境中的善堂都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求得平稳运行。宗教性质增强了这些善堂的适应能力,而在需要强调其非迷信性质的时候,布善乐施的传统也有助于确立其世俗和慈善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所有地缘政治战略中,东南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这里不仅居住着数量最为众多的华侨华人,还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近代历史,中国的传统影响力在东南亚地区早已根深蒂固,并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中国与东盟关系,尤其是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之而来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中国对东南亚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但是随着美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即将参加下一轮的东亚峰会,表明美国在重返东南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而且美国这一系列动作亦会影响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使得东南亚形势变得更趋复杂和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对东南亚的外交政策,也要更加关注和考虑美国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何处理好美国处于地区优势下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将是一个非常迫切与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9年7月17-18日,由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与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剑桥东南亚史>评述与中国东南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帆船的船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沙船、浙船、福船和广船四种,前三者在考古发掘中已有发现,但是广州做为长期与外国接触的港口,广船反而在考古发现中呈现空白。自1980年代开始,随着东南亚水下考古活动的不断发展,在分析沉船身份时形成了东南亚沉船的定义,其中包括以木钉作为"南中国海传统"船型的判断依据,据此几乎所有的东南亚海域发现的沉船都被定义为东南亚船或阿拉伯/印度船,并认为中国帆船迟至明代以后才在东南亚出现。但是从中国古代文献记录显示,舷外浮材、缝合船板造船法、木钉拼合造船法也为中国南方船型即广船所使用。本论文通过文献梳理,了解广船的形态,指出目前的研究误区,并希望考古工作能够证实广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在海外有华侨华人约6000多万人,他们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其中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达3400多万人,广东达2000多万人。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后,文化始终是双方交流与互动的重要领域。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传播与发展与该地区的华侨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沟通的重要使者和桥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论文分析了东南亚华人文化被"政治化"的路径、原因,探讨了"去政治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认为由于特定原因,东南亚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政治化"现象。非文化所属者的权威主体,作为施动者赋予华人文化关键术语和符号以负面含义,以达到将东南亚华人文化"政治化"的目的。其主要原因包括对象国多元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族群因素,忌惮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与所谓的"中国威胁"不良影响,以及"他者"视阈中,华人与祖籍国的"想象共同体"。在东南亚华人文化"被政治化"问题上,探讨"去政治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去政治化"举措能够实现,东南亚华人文化"被政治化"的现象也会有所缓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文化合作,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20.
王列辉  朱艳 《人文地理》2018,33(4):121-129
基于1995、2005、2015年的中国国际航运数据,运用枢纽度模型与复杂网络方法重点分析了上海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港口地位变化,结果表明:上海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最重要的港口,联系航线比重上升,范围扩大,强度增强,与东南亚的港口联系最为紧密;中国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航运网络由香港、上海(一主一副)的双中心向上海、宁波、深圳、香港的四中心发展,上海港成为四中心港口之首,上海港和宁波港同质竞争激烈;最后,从港口层面、区域层面、国家层面的角度提出上海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发展建议,包括东南亚发展战略、港口协同发展战略、金字塔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