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52年,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就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苏联援助项目到莫斯科同斯大林进行谈判。当时代表团中民用项目专家就是袁宝华。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萨布洛夫向李富春建议在谈判前先开座谈会,实际上是向这些年轻的共和国建设者们介绍如何制订计划。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14位副主席每个人都为代表团讲了一课。袁宝华从1949年6  相似文献   

2.
阎明复 《百年潮》2009,(11):11-18
1995年,我去莫斯科查阅有关档案期间,多次拜访原苏联派驻中国的经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阿尔希波夫曾交给我三份文件。回国后,我将这三份文件分别呈送给江泽民总书记和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不久,江总书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布置了研讨“在中苏关系破裂方面‘中国有什么责任’”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周恩来会谈记要1952年9月3日尚英译参加者:苏联方面:莫洛托夫同志、马林科夫同志、布尔加宁同志、贝利亚同志、米高扬同志、卡冈诺维奇同志、维辛斯基同志和库米金同志。中国方面:陈云同志、李富春同志、张闻天同志、粟裕同志。翻译:费德林同志、师哲同...  相似文献   

4.
马寅初的硬幽默 马寅初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挺怪的。他不管是请周恩来还 是请李富春做报告,一开头,都是自称"兄弟"。我印象最深的是 第一次见到他,他先不谈李富春,而是先说:"今天高教部请客, 兄弟我吃了几杯老酒。"在当时,不自称"我",而自称"兄弟"的, 在电影上、话剧里,大抵是黑社会分子,或者是国民党反动军 官。他对于李富春既不尊称为李副总理,也不平等地称他为同  相似文献   

5.
周宝兴 《百年潮》2002,(2):46-49
李富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团中央的工作,曾对团中央的问题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我于1966年8月12日,被团中央群众推选为机关"文革"筹委会主任,同团中央临时书记处的负责人一起,曾先后受到李富春8次接见,直接向他汇报工作情况,听取指示.回顾这一段历史,深感李富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关怀爱护共青团和胡耀邦以及团中央其他负责同志的,是站在毛主席、周总理一边,对林彪"四人帮"一伙诬蔑攻击团中央的种种罪行进行斗争的.  相似文献   

6.
人事站     
《文史天地》2008,(7):69-70
斯大林死于谋杀;天子不与白衣同;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化名安德烈耶夫去中国的,也是用这个名字签发的电报,发给虚构的名字菲利波夫(注:菲利波夫是斯大林在这个时期的秘码通讯中使用的化名)。这样做是根据斯大林的提议,以防从中国走漏我在那里逗留的消息。  相似文献   

8.
<正>李富春,字任之,1900年5月22日出生在湖南长沙市三兴街李福星棉絮铺内。1914年,李富春考入第一联合县立中学(又称长郡中学)。1918年4月,李富春从长郡中学毕业。此时,恰逢曾在法国留学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等人极力倡导中国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年仅19岁的李富春赴法国勤工俭学,走上了寻求进步思想、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到法国后,在蔡和森的影响下,通过多次参加赴法勤工俭学学生政治斗争,李富春政治  相似文献   

9.
梦棠 《纵横》2004,(12)
丁玲生于1904年,卒于1986年。今年是她100周年诞辰。再算一算,她告别人世也快20年了。对于知晓和经历过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史,以及建国后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这段历史的人,差不多都知道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丁玲。我上小学刚学会认字造句时,听到大人们在传说当时一件轰动性的新闻:从延安过来的女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说得了斯大林文艺奖金。那时斯大林还没死,中国和苏联关系算很好。后来又听说,女作家还被邀请去莫斯科在电台上讲话。于是丁玲成了闯入我脑海里第一位现代作家的名字,比知道鲁迅、茅盾还早。我想以后一定要…  相似文献   

10.
李勇 《百年潮》2023,(9):22-30
<正>在新中国成功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计划)70周年之际,研究和总结这段历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五”计划与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的李富春有密切的关系。李富春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不但在“一五”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他把后半生都献给了新中国的计划经济工作。退休以后我有时间去整理外祖父李富春的经历。我曾和原国家计委一位理论功底深厚的老领导有过深入交流,也向房维中、金冲及等同志请教过。  相似文献   

11.
李家忠 《百年潮》2003,(6):32-35
越南的胡志明主席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有一半时间是在国外从事革命活动。由于中国革命同越南革命休戚相关,胡志明同中国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他同周恩来的友谊更为世人传诵。早在20世纪初,胡志明就已同周恩来相识1920年,周恩来和李富春、赵世炎、蔡和森、王若飞、蔡畅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胡志明则早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2月21日,莫斯科Izmailovsky酒店:两千多人把大堂挤得水泄不通,他们来到这里纪念斯大林诞辰130周年。女歌手在军乐伴奏下唱起爱同歌曲,舞台上方挂着斯大林的巨像。诗朗诵时。有人开始啜泣。2009年8月底,莫斯科最繁忙的地铁站之一库尔斯卡亚地铁站整修一新,入口大厅的墙上刻着一行大型镀金标语:“斯大林培育我们对人民的忠诚。鼓舞我们去劳动、去立功!”这是前苏联国歌中的一句。另外一条标语是:“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  相似文献   

13.
赴苏联谈判的日日夜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赴苏联谈判的日日夜夜袁宝华43年前,我随周恩来总理、陈云同志和李富春同志到莫斯科,参与商谈和确定苏联援助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征求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同志对我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见。在苏联前后生活了10个月。回忆起在苏联参加谈判的日日夜夜,许多...  相似文献   

14.
张柏春 《百年潮》2008,(5):44-48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互助的战略关系,两国之间开展了各个层次的交流。在那个年代,很多中国专家学者有机会与苏联的同行甚至苏联领导人交流。不过,与苏联高层领导人特别是同斯大林接触过、探讨学术问题和政治方略的中国专家却不多。  相似文献   

15.
我的故乡巩义市,和登封市相邻。我不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时候认识少林寺和尚的。我大约是在15岁左右,有一年的阴历正月十几随父亲去登封少林寺,第一次见到了该寺的和尚。我记得,父亲和三位和尚接触较多:第一位叫贞俊,比我父亲年岁大,我叫他伯;第二位叫体性,比我父亲小,我叫他叔;第三位叫恒林,我同他的接触较前两位少,他是住持(即方丈),人们尊称他为“当家”。当时,少林寺里的出家人很多,主要是前两人接待。  相似文献   

16.
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1956年6月19日—9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同苏联政府商谈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中国代表团大概有五十多人,富春同志是团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张玺同志是副团长,团员中有好多工业部的部长,我记得的有赵尔陆、王鹤寿、  相似文献   

17.
乔蕊 《文史天地》2002,(9):62-62
1957年,毛泽东访苏,与赫鲁晓夫的分歧很大,尤其在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上。毛泽东准备离开莫斯科,赫鲁晓夫在和毛泽东共进午餐时,又谈论起了斯大林。毛泽东不接茬,有意避开话题:“我愿意和你们哲学界真正有学问的名流交谈。”“这好办,我们负责安排。”赫鲁晓夫仍然想着那话题:“斯大林对西南前线的指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时我做出正确决定,就是停止包围哈尔科夫地区的作战行动,但是斯大林蛮横地拒绝我的正确意见……”当年只是一员中将的赫鲁晓夫,在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名不见经传,现在竟自吹他比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还高明。毛…  相似文献   

18.
<正>1949年12月至1950年3月,毛泽东主席访问了苏联。访问期间,斯大林多次与毛泽东进行了会晤,交谈中,斯大林建议中国出版《毛泽东选集》,并答应派几位理论、翻译方面的专家协助中国一起完成这项工作,当时苏联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外交家、斯大林的首席中文翻译费德林便是其中  相似文献   

19.
《百年潮》1997,(4)
许多读者可能都知道,斯大林60岁生日的时候,毛泽东写过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颂扬这位“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忠实朋友”。他那时对斯大林的热爱,可以说溢于言表。而十年之后,当斯大林过70岁生日,毛泽东第一次有机会去莫斯科,握到他这位“忠实朋友”厚实的双手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却是一种充满了怨气的渲泻。他对斯大林说:“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我们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获得一份珍贵资料。那是一张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办公室会客记录单,上面详细记录着当年苏共领袖斯大林等人接见中国同志的情况,其中就包括我的父亲滕代远。奉命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七大"滕代远(1904—1974),湖南省麻阳县人,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