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走西口”与近代内蒙古中西部的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走西口移民及其对当地开发所做出的极贡献已有不少探讨,但对口外移民在当地开发中的消极影尚无专题研究。本文主要考察走西口移民活动与近代内蒙古西部土地荒漠化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华北人口、资源、环境史究的开展及当今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或有所裨益。笔者之所以择内蒙古中西部,即今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东、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一带(其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民国时期绥远省),是因为这里是走西口移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响最显著的区域。走西口概况“走西口”又叫“走口外”,指长城以内晋西北、雁北、晋中和北…  相似文献   

2.
常宇佳 《风景名胜》2021,(2):0292-0292
京西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区域,属于生态过渡区。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有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生态压力已经非常明显。由此,本文通过分析该区域内山地乡村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总结空间现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树彬 《宁夏史志》2010,(3):20-21,27
位于宁夏中部吴忠市红寺堡区境内的罗山.是宁夏仅有的三大天然林区之一。这一带地势平缓,唯有大、小两座罗山突兀而起,嵯峨灵秀.是在四周被荒漠化土地包围的严酷条件下存在的温带森林自然景观区。近年来。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在罗山西麓崛起.  相似文献   

4.
西非萨赫勒地带荒漠化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登山 《人文地理》1996,11(3):34-39
西非萨赫勒地带是世界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国际社会对这里荒漠化问题的关注最终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防治荒漠化运动。本文提出了萨赫勒地带荒漠化四个机制模式,并分析了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组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地带荒摸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址、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需把可持续发展观提高到绿色发展高度,将执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坚持防患于未然、综合治理;加强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战略任务.因此,应对当今生...  相似文献   

6.
徐立航  苏立阳 《风景名胜》2021,(5):0288-0288
森林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好的馈赠,习近平总书记在针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前提下,提出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为我们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林业营造林环境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土地荒漠化和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改善,对于生态环境的建立有相当大的帮助,林业营造林的技术不仅仅是为了修复生态环境,更是为了维护后代的生存环境,促进我国绿色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7.
音乐批评的“空间”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雷钧 《世界》2006,(4):40-42
一上海的《大剧院之友》接连几期发表了关于乐评界“荒漠化”的评论文章,读后为之击节叫好。原以为,对音乐批评“荒漠化”现状胸闷气短的, 仅仅是少数人,现在看来,整个乐评界都在为患“哮喘”病而心生悲哀。对此,我曾经在北京的《世界》月  相似文献   

8.
李延德 《攀登》2014,33(4):96-99
青海由于受严酷的自然条件、相对滞后的经济、人口逐年增长、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建设依然面临着草地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湿地萎缩、雪线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问题,生态环境整体持续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然尖锐,生态问题依然是青海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文章基于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和青海生态建设存在问题的论述,从四个方面对青海实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欧建琴 《风景名胜》2021,(7):0176-0176,0178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下,人类活动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致使全球的森林总面积不断减少。人们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肆意掠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我们长期发展和生存的利益。幸运的是,有关部门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路,然而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大规模的砍伐树木,这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附带问题,比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小范围气候的变化等等,为了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本文提供了一些参考方法,旨在通过对生态保护林的林业工程技术进行推广实现生态防护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西部农林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学校和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本文对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就本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渠道拓展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1.
苍狼 《神州》2010,(12):40-44
2009年5月下旬开始,以为中国找水为主旨,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科学考察队对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新疆几大山系的冰川及冰川径流和西北五大沙漠进行了考察,作为考察队员之一,我一路走下来,目睹着中国水源地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古居延绿洲的消失与荒漠化——从考古和卫星遥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水下游的古居延绿洲,早已沦为戈壁沙漠。这种变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自西汉以来连续的屯垦耕种,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元末明初的战争,造成了河流改道,从而导致了古居延绿洲的消失和荒漠化。  相似文献   

13.
徐晓光 《神州》2011,(3):70-78
胡杨与红柳的礼赞塔克拉玛干随想从2009年6月开始,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科学考察队穿越高原、沼泽,从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对中国西部水源地进行了四个多月的考察,当考察队从漫天黄沙的从阿尔金山峡谷里冲出来,出现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一流的生态学问题,但是没有一流的生态学家面对荒漠化和沙尘暴,科学家需要讲真话"蒋高明是个什么人,你认识他么?"某林业厅领导问某县副县长。该县长与蒋高明是好朋友,一听有人打听,还以为领导要他打听一个"名人"哩,忙不迭地说:"我们是好朋友啊。"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地权制度不能保证承包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大才 《攀登》2002,21(1):82-84
农户承包土地产权不清,使土地流动、土地计价不规范,加之土地承包权不完整,使土地收益不能正确确定。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土地财产权,强化土地的价值和交易管理,推动土地流转和权利转移。  相似文献   

16.
杨桂莲 《丝绸之路》2005,(10):30-32
鸟的天堂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刚察、海晏、共和三县境内,面积495200公顷,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湖周依次为湖滨平原、沼泽草甸、山地草甸、半荒漠干草滩和荒漠化沙丘带景观,湖区鸟岛是青海湖的核心,有各种鸟兽200种,是候乌迁徙的驿站。  相似文献   

17.
葛起武 《神州》2014,(18):211-211
土地可持续管理是土地部门和土地工作的发展方向,应该通过可持续的目标达成确保土地工作的发展、安全和经济目标的达成,形成社会更好接纳和支持的土地管理工作,打造出土地管理工作未来的形态和具象。要通过对科学观念的更新,重新认识土地可持续管理的价值,要建立适于土地可持续管理的体系,在结合我国土地工作实际和管理情况的基础上,形成对土地管理工作发展的创新,真正打造土地可持续管理的新措施,实现土地工作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新革命。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土地血亲传承是大地产形成的重要原因,家庭限嗣授产制是土地家庭在嫡长子血亲内传承土地的制度安排。通过这种传承方式,土地家庭保证了土地的完整性。由于拥有大量土地的家庭绝嗣率较高,相当大比重的土地通过女性血亲或旁系血亲传承,这些继承了土地的女性血亲和旁系血亲同样通过家庭限嗣的方法保证土地的完整性。在土地血亲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市场行为。购置了土地的家庭,会按照家庭限嗣继承的方法,对包括所购买土地在内的整个家庭土地进行传承。在英国由封建的小农经济迈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链条中,土地的血亲传承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柴荣  柴英 《史学月刊》2007,(8):37-42
唐代土地所有权经历了从公有到私有的动态演变过程。唐代土地私有权的形态包括永业田、园宅墓田、寺院土地。在国家法律逐渐放宽对土地买卖限制的背景下,唐代土地私有权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土地买卖实现的。唐代中后期土地私有权极度发展,地主庄园成为土地高度私有化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20.
郭爱民 《世界历史》2012,(4):58-68,159
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土地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以贵族、乡绅等为代表的土地阶级垄断了土地、掌控了政权,使土地获得了超经济价值的社会属性,成为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的基础。为获取政治权力,永久性地融入中上层社会,旧的土地家族、工商业者及其他职业者竞相购置土地。以土地为介质获得贵族和乡绅头衔,融入土地阶级,进而掌握政权成为一种社会心态。同时,因筹措圈地资金而需要出卖的土地,圈地后自耕农出售的土地,旧地主因为欠债而抛售的土地,土地家族为强化主体地产而卖掉的外围土地不断涌向市场。这样,以地产为工具加盟土地阶级、进而掌控政权的社会心态,成为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流动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