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关于西藏问题的研究一直集中于历史、政治、宗教、文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1989年以后达赖分裂集团在国际舞台上利用人权、宗教问题鼓噪西藏问题,使之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热点。为拓展西藏问题研究的思路,2000年9月10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中国西藏》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国际关系与西藏问题”研讨会。今年适逢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我国著名西藏问题专家杨公素先生90华诞,本次会议也是为了纪念杨教授对西藏研究的卓著贡献。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粱守德教授与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局局长朱…  相似文献   

2.
2003年5月8日,美国根据其《2003财政年度对外关系授权法》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所谓“西藏问题”的报告。该报告一方面重申美国政府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却声称支持达赖喇嘛寻求西藏“真正自治”的“中间路线”,敦促中国政府重视保护西藏独特的语言、宗教和化遗产,尊重藏族的人权和自由。并说促成中国政府与达赖喇嘛进行实质性对话,最终以谈判方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五个方面评述了中国学界对“中关关系与西藏问题”的研究成果:美国插手西藏问题的历史及美国的西藏政策研究、美国情报机构秘密插手西藏问题、西藏问题国际化、美国媒体与西藏问题、从战略高度分析美国插手西藏问题的实质等,并综合评介了学界对“中关关系与西藏问题”的专题研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边疆领土的一部分,在近现代历史上,西藏很早就受到西方列强的觊觎。与美国相比,老牌殖民帝国英国更早涉入西藏问题,早在20世纪初叶英国就确立了在西藏的势力范围优势。因此,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发现西藏的地缘战略重要性时,势必与英国在西藏的利益发生冲突。本文通过抗战前后中美英关于西藏地位问题的交涉,分析新老列强在西藏问题上立场的不同。由此还可以看到战后美国与英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西藏立场差异之由来。  相似文献   

5.
1919年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9年中英就西藏问题进行了交涉。北京政府提出解决西藏问题的新建议。英国希望迅速解决西藏问题 ,交涉时在西藏与中国内地分界线问题上表现出灵活的立场 ,但北京政府突然中断谈判使其感觉受到了愚弄 ,并在外交上对中国进行了报复。日本干预西藏问题的谈判 ,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对。北京政府采取“拖延”谈判的策略 ,对英交涉的立场也越来越强硬 ,最终挫败了英国迅速解决西藏问题、侵犯中国主权的图谋。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其有关未来中国建设的设想中,西藏等边疆地区已经纳入其认知的范围。从最初仅仅对西藏等边疆地区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政策宣示,到提出宗教信仰自由、政教分离主张,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宗教的认知也逐渐丰富和深入,相关政策也得到了初步实践。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在坚持上述主张的同时,寄希望于西藏僧俗上层能够主动改变宗教深度介入政治事务和世俗事务的局面。民主改革开启了西藏宗教发展的新时代,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成为西藏宗教发展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7.
运用这个词以前,我考虑了好久,思来想去,总觉得用“民间信仰”来概括西藏一部分节日的内容更为妥贴。其一,西藏的民间信仰不同于本教、佛教。本教、佛教曾受到西藏统治者的青睐、扶持,并被纳入到上层建筑中去,民间信仰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礼遇:其二,民间信仰与原始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相当部民间信仰缘于原始宗教。但是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社会的洗礼和改造,因此民间信仰比原始宗教更为精细、文化内涵 更加深广;其三,民间信仰没有本教、佛教那样严格的教理、教规和信仰体系,而是比较松散的自由信仰,但它仍具有宗教的性质。说了半天,还是让我带你去看看西藏民间信仰节日吧!  相似文献   

8.
在要谈的“西藏问题”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西藏问题”的前期是英国制造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为开路先锋;后期是美国制造的,美国中情局在幕后主持。(一)英国殖民势力继西班牙兴起后,向东方进行掠夺。英国东印度公司...  相似文献   

9.
<正>西藏铜币的式样和纹饰具有浓厚的西域特色,在中国钱币史上独树一帜,为研究西藏货币史、经济史、政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主要讨论西藏铜币上的主要纹饰,研究其形制演变、宗教象征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程早霞 《安徽史学》2006,26(2):5-9,96
美国插手西藏问题由来已久,不同时期方式各异.上个世纪之交美国初登世界舞台即对青藏高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二战期间美国秘密派遣战略情报局人员入藏探险;冷战时期西藏则成为美国对华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插手直接触动了达赖外逃.所谓"西藏问题"由此产生,并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西藏宗教面具可概括为跳神(羌姆)、悬挂两大类别。前者为各类宗教法会活动中神舞表演时佩戴的面具,后者为护佑佛法而悬挂于寺院,供万民百姓供养膜拜的面具。二者互相通融,均作用于酬神醮鬼、驱邪禳灾、守护佛法的宗教观念,属西藏“大五明”中“内明”密宗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西藏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去,世人对西藏的了解逐步加深。进入90年代,在国内外都出现了“西藏文化热”,无论是在文化、宗教、政治、旅游和学术等许多方面均如此。西藏文化热的出现,固然是由西藏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氛围所决定的,也与国内外政治形势和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藏族文化的特征鲜明。西藏基本上是单一的民族藏族的聚居区,民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这里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贵族文化与民间文化并存;还是藏、汉、回、蒙等民族文化交汇处和本教、印度佛教…  相似文献   

13.
廖立 《纵横》2010,(6):61-64
1959年3月9日西藏叛乱前夕,阿沛·阿旺晋美向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汇报,噶伦柳霞·土登塔巴、功德林扎萨、帕拉副官长等有阴谋挟持达赖逃走的企图,其具体步骤是:先向达赖灌输汉人要毁灭宗教、杀害活佛的谣言,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早在1949年初,在同来访的苏联特使米高扬会谈时就谈到了他对解决西藏问题的基本想法。他认为解决西藏问题并不难,只是不能太快,不能过于鲁莽,原因有二:一是交通困难,大军不便行动,给养供应麻烦较多;二是民族问题,尤其是受宗教控制的地区,解决它更需要时间,需要稳步前进,不应操之过急。①在新中国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亲自领导中央的对藏工作,从大政方针的确定,舆论宣传分寸的把握,以及迎来送往的具体细节,他都事必躬亲。直到195…  相似文献   

15.
文化部在京举办西藏艺术展文化部不久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西藏艺术展”,展出近300件展品包括服饰、唐卡、戏剧、宗教文化、建筑艺术及西藏群众生活艺术用品,展示了西藏艺术的丰富多采和渊源流长。展览受到首都专家和各族群众的好评。图为展室一瞥。才吉摄文化...  相似文献   

16.
西藏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国际关系与西藏问题》评介杨公素八十年代初,我应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邀请,先后给国政系的学生讲授中国外交史.其中涉及到中国周边关系和民族问题。同学们对西藏问题很感兴趣。其中一个就是本书作者张植荣。后来他成了我的研究生,便将西藏问...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以清末西藏新政作为起点,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开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过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龙夏改革尝试等,西藏仍未摆脱政教合一、佛法笼罩整个社会的局面。宗教依然主导着西藏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政治发展的基本态势,整个社会宗教氛围依然浓厚,民众沉溺其中而不自知。与此同时,近代化因素随着西藏与外界交流的增加而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来,主张对西藏社会制度进行变革的萌芽已经产生,并开始挑战以寺院僧侣集团为核心的保守势力对于传统的固守。但由于西藏社会内部的发展惯性及惰性,最终充当打破西藏社会政教制度格局的关键因素并非来自于西藏社会内部,而是来自于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18.
始于近代的所谓“西藏问题”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1949年后,美国是以该问题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最为积极的西方国家。本文讨论了肯尼迪政府玩弄“西藏问题”国际化的手段,重点分析由中情局负责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旨在破坏西藏稳定、分裂西藏的活动,认为其实质是借此对新中国实施遏制孤立政策。针对肯尼迪等人对中国的敌视态度,中国采取了必要的坚定立场,中美紧张关系在当时不可能得到根本缓解,更难以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9.
也谈“西藏人权问题”程然近年来,"西藏人权问题",被某些西方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炒得沸沸扬扬,成为他们诬蔑、攻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外国人,包括一些对中国相当友好的朋友,一谈起西藏,往往也感到疑惑。笔者曾在西藏工作经年,致力于当代西...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共和体制下的国民政府为消除西藏在国家行政上的"特殊之形式",谋求对其政教合一制度进行改造,实施政教分离,改变长期以来西藏政教合一、宗教至上的社会状况,实现西藏与内地的政治一体化,从而巩固边疆。但由于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对中央若即若离,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民政府在处理西藏政治与宗教关系的政策层面上进行了诸多调整,反映了其在推行政教分离和维护政教合一制问题上难以取舍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