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仪征古井阑     
一九八二年我们在江苏仪征县胥浦乡的仪征化纤厂工地发现过大量的汉代水井,并清理了其中的一部分,除陶井圈之外,井底还有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汲水罐。一九八四年,在文物普查中,对全县数百口水井作了一次调查,今按朝代择其一二,略加介绍,以期引起有关部门或有关同志的重视,并能采取有效的构施,将其中的一部分有文物价值的井阑给予妥善地保护。 汉代的水井虽然发现过很多,但汉井多为枯井,且全无井阑,估计可能原是木质井阑,然本文着重介绍现存的石质井阑,故将汉井略去。  相似文献   

2.
周原新出西周甲骨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玮 《考古与文物》2003,2(4):43-49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乡齐家村位于陕西宝鸡的扶风、岐山两县北界的交界处。20世纪jO年代以后,齐家村周围先后曾多次发现西周时期的窖藏青铜器和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在齐家村村北一带,也曾先后出土过多片西周甲骨,其中有字龟甲1片,有字卜骨5片^2。2002年至2003年年初,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常发现有这样一种器物:器身扁平,长条状,刀形,其刃不在长边而在短边,有凹弧刃、“V”字形刃(近平刃) 和“戈首”形刃;阑有单阑、双阑之分,阑端侧或阑间侧常见若干小细齿,阑间多数阴刻有平行  相似文献   

4.
1957年至1991年,我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先后在城区内外各个建筑工地上为国家收集零散的文物,并附带着手对出土文物的调查工作。30多年来,经我发现的汉代陶井遗址(其中也包括砖井)就有200多处以上,并多次发现汉代陶井的井围上饰有绳纹。属汉代陶制井圈的占四分之三,属汉代砖制井圈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汉代一口水井用砖制水井的一般在七、八层左右,每一层大约有六匹砖左右。每匹砖两头有榫眼,连接扣成一道环形的井圈。砖制井的砖长一般在41厘米,  相似文献   

5.
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至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南北朝历时170年,其中南朝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四朝忽兴忽亡,改朝换代相当频繁,平均每个朝代只有40年多一点,共有24帝先后执政。  相似文献   

6.
潍坊市治旧为潍县,素有传古藏古之风,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先生的故里;陈氏博学识、精鉴别,私藏富甲海内。旧潍县亦是制作青铜器赝品的中心之一,尤其清末至民国时期,此地所作赝品形制工巧、花纹精妙,铭刻神似,几乎乱真天下。至今散存国内外的名器赝品中,不少是出自潍县人之手的。当时,仿制古钱币亦随之兴焉。由于潍县古属齐国内境,多有齐刀币出土,而此种刀币较之以后的圜钱,其不但数少质好,而且出土地域还很有限,自然为天下藏家所竞相购取,亦使潍县之仿造者乐为。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7,(4)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齐故城周边先后出土了10余件战国彩绘铜镜,形制有圆形与方形,主要以红、白、蓝色矿物颜料平涂绘制纹饰,纹饰有龙纹、凤鸟纹、花叶纹、卷云纹、几何纹等。彩绘铜镜较为罕见,而临淄齐故城周边出土10余件战国彩绘铜镜,表明当时彩绘铜镜在齐国比较盛行。临淄战国彩绘铜镜的出土,为研究古代铜镜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论新发现的一件宜阳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10月,洛阳市宜阳县韩城乡城角村农民在村南修水渠时,于地表深约1.4米处发现有铭铜戈1件,本文仅就这件铜戈铭文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略述管见。铜戈为长胡,援前部略向上扬,锋刃锐利,中脊隆起,断面略呈菱形。阑下突出一齿,近阑处有三长方形的穿。内较长,末端有刃,其下侧刃部向上收弧,内上一三角形穿。全身布满浅绿色锈。通长25.1、阑长12.2、内长9.1、内宽3.3厘米。重297.5克(图一~三)。戈内尾部刻有铭文13字(合文一),铭文为: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新绛县文化馆收藏一件金代"贞祐宝券"铜钞版。这件铜钞版是1978年11月,新绛县泉掌公社梁村大队一社员在距地面1.5米深处挖出的。铜钞版原置于大黑瓷缸内。钞版呈长方形。通长34、宽19、厚1厘米,重5800克。钞版四边为双线外阑,阑内四周遍施花纹。花纹向内为双线内阑,阑内为钞版名称、赏罚制度及其它文字内容。文字内容可分三部分。最上端楷书"贞祐宝  相似文献   

10.
新出秦兵器铭刻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兵器铸造分中央与地方两大系统,过去传世已有不少,只是缺乏研究,不明制度、规律,尤以很多仅深记用地,只一两字,旧并不知其为秦兵器。解放后出土不断见于报导,但兵器铭刻多草率苟简,细线而小,又多锈蚀残泐,以致极难辨认,有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解放后新出秦兵器不断见于报导,因无全面考察与总结性研究可从利用,不仅诸多已出同铭或相关的兵器未能利用,铭文本身误释、误考之处往往有之,至于分国、断代之规律,与制度、历史、地理之阐明,更非所详。作者留心古兵器研究,已三十年,精诚所注,往往“金石为开”,古语信不我欺。三晋、燕、齐等国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铭刻种类很多,据现在所知最早的,当为商之甲骨,其次有青铜彝器以及陶器铭刻.到了周秦之际,刻石已经出现,而碑的开始是在后汉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1978年河南泌阳官庄发现了一批秦墓,其中M_1为同穴双棺椁夫妻合葬墓。由于该墓出土器物多有纪年铭刻和墓主署铭,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对其年代、器物的国别等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原报告称铭刻字体为秦篆,三十七年应为始皇纪年(前210年),在秦末。李学勤先生经多方考证,认为纪年应为卫嗣君纪年,二十八年为公元前297年,三十七年为公元前288年,鼎和漆器都是卫国文物。其实上述两种观点均值得商榷。平安君  相似文献   

13.
1983年底,山西省博物馆从太原电解铜厂拣选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铜戈,较为珍贵。戈长援微上翘,中部凸起,剖面呈菱形;长胡下端齐平,近阑处有长方形穿三个;内亦上翘,上有一长方形穿,端有刃。戈援长14.8、胡长9.8、内长9.2厘米。戈一面阑侧胡上铸铭文,似有七字,因锈蚀严重,字迹大都模糊不清(图一、二),可辨识第一字为"奠",第三字约为"敬"。 "奠"古与郑字通,应是铸造兵器的地  相似文献   

14.
正姚崇(650—721年),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南陕)人,长于行政管理。有一次,他很得意地问下属紫微舍人齐濣道:"我作为宰相,可以比历史上什么人?"齐濣不置可否。姚崇又问:"比作管仲、晏婴怎么样?"管仲是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晏婴也是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先后担任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宰相,执政五十年,政绩卓著。对姚崇以管、婴自比,齐濣不以为然,回答说:"管  相似文献   

15.
正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疆域面积第一的大国。但是,在春秋战国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楚国总是只能扮演"国际"战略大棋局中的老二角色。春秋时期,它不竞于齐、晋,而到了战国时期,则又先后受魏、秦的压制。造成这种局面,有多个复杂的原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楚国内部的政治建设明显落后于其他重要的诸侯国,突出表现为留不住自己的优秀人才,这成为其崛起壮大过程中的最大瓶颈。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初,陕西省扶风县黄堆乡齐家村出土了一片编号为02ZQⅡA3H90:79有字卜骨.曹玮[1]、李学勤[2]、蔡运章[3]等学者先后对此进行研究,但仍有诸多分歧,今不揣浅陋,撰此小文,以求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7.
新发掘的南郊几座墓葬雨花台区文管会,南京市博物馆1994年以来,南京市博物馆和雨花台区文管会先后在南京南郊的铁心桥镇尹西村、雨花镇养回红村、工农村,发掘了几座颇有价值的古墓葬,现分叙如下:两方明代铭刻1994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城南雨花台东首的雨花...  相似文献   

18.
廊坊市文物管理所收藏有一件文安县出土的铜戈,全长26.5、高23、援长17.3、内长9.2厘米。形体较大、中脊隆起,两旁有血槽、直援、微上昂;胡刃有三组锯齿状刺,阑内三穿,直内无刃,直内上角方、下缺,内上一穿。内靠阑部两面均有(?)形纹饰(图一)。内上有铭文“郾王职作(?)萃锯”(图二)。  相似文献   

19.
《灰阑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国内有学论及了它的来源和世界性影响问题,这有意义。但学关于《灰阑记》题材来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灰阑记》虽在内容上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李行道却不是从这三个宗教故事中取材。一,三个宗教虽在唐代以前就传入中国,但其时除了佛教有关故事已翻译过来以外,其他两个同类故事是不是已经翻译过来,难以确定;二.李行道是中国的隐士,不是宗教信徒,他受中国传统化的影响,《风俗通义》是宋元习见之书,他见到的可能性更大;三,元杂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着吸取历史故事、小说等材料进行创作的倾向.李行道所在的平阳是当时杂剧创作的中心之一,他当然会受到这个倾向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他是从中国本土的故事受到启发,创作了《灰阑记》。中国本土故事就是见载于《风俗通义》中的黄霸断两妇人争子的故事。《灰阑记》的故事情节、宗旨.与之极为一致。世界几种化中都存在着《灰阑记》式的故事,这一情形值得深入研究。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外化及学的相互影响及异同,是有意义的,但应注重事实,不应轻言袭用而贬低一个民族创造化的努力和对世界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董珊 《华夏考古》2007,(3):92-96
"周公戈"先后被郭沫若、江村治村、林清源等学者认为伪刻。本文从戈的形制、铭文结合文献记载及对其他地方的同类出土物等分析,认为该戈及铭皆不伪,戈的时代属战国中期。从戈铭可以见证战国时代西周君主的称呼方式,并反映了西周地区的铭刻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