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凡读过鲁迅日记与书信的人,大概都知道鲁迅先生三十年代在上海有个年轻友人徐诗荃,即1999年5月在北京逝世的我国著名学者徐梵澄先生。从1928年5月开始,他们的交往就非常密切,此后八年的《鲁迅日记》里,三百多处提到“徐诗荃来”或“得诗荃信”。著名出版家赵家璧曾说:“梵澄是受鲁迅先生宠爱的学生”。而许广平却对“此公”颇为不满,甚至说他“磨  相似文献   

2.
杨薇 《百年潮》2001,(9):62-63,67
鲁迅从1902年(明治35年)至1909年在日本渡过了八年留学生涯,最初两年在留学生预备教育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他到日本东北部——仙台医专学习医学,在这里鲁迅认识了当时担任解剖学的藤野先生。在鲁迅看来,藤野先生身上有一种感动人心的精神力量,而使鲁迅“总还时时记起他”。鲁迅后  相似文献   

3.
陈继礼 《文史春秋》2004,(10):52-54
孙席珍于1906年诞生在故乡浙江绍兴市平水乡。他父亲在上海与人合伙开设茶叶庄,家庭本来是一个富裕之家。孙席珍6岁那年,家乡屋舍家具都毁于一场火灾,只得迁往上海,与父母亲一起生活。可是仅过两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茶叶庄因航运受阻,外销停滞而倒闭,家境每况愈下,几乎弄到两餐不继,  相似文献   

4.
秋久 《炎黄春秋》2000,(5):52-53
胡绳同志八十诞辰时,写了一首《八十自寿》的诗,讲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他15岁时,开始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18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写了《新哲学的人生观》;20岁,写了《辩证法唯物论入门》;30岁,写了《二千年间》、《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这两部著作,成为四、五十年代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读物,产生过很大影响。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而胡绳同志则说自己是“七十,八十稍知天命”。  相似文献   

5.
误会80年代中期,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安危,在整理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了1933年年初,斯诺采访鲁迅的手稿。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答:“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丁玲自1927年发表《梦珂》后.到1933年已创作了近30篇短篇小说。鲁迅看过丁玲哪些作品呢?据丁玲自己回忆:“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我几本他自己的书。”鲁迅很早就知道“丁玲”这个名字,但…  相似文献   

6.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走完了86岁的人生历程。6月18日,邓小平亲自为他致的悼词中称:“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1959年秋,我刚到广西文联不久,有人告诉我,广西师范学院的陈白曙老师从桂林调来文联了。我问是写诗的白曙吗?得到肯定的回答,一种“此生有幸”之感油然而生。在大学学习时,就知道这个很美的名字,是三十年代左联一位活跃的诗人,而且和鲁迅有交往。想不到居然能和他同在文联工作,虽不知道他是否容易接近,对我这样学习写诗的后生态度如何,但总可以一瞻他的风采。他是我心仪已久的诗人。  相似文献   

8.
“特别热爱学习,但特别讨厌在学校里面学习”, 17岁主动背叛学校教育,以写作一鸣惊人“韩寒是谁?”要是这样问一个中国80年代出生的人,他可能扭头就走:连韩寒都不知道,咱没有沟通共同点。要是这样问一个生于60年代的人,对方可能会说:你不知道吗?那以后多关注一下社会吧。韩寒今年24岁,一般介绍他的文  相似文献   

9.
思衡 《古今谈》2004,(2):6-8
鲁迅有个小叔父,年纪比他小一岁,又是“祖壁隔父”,即庶出的。在旧社会,像这样的小叔往往不被家族所重视,年龄又小,初回故乡时只有虚岁十二。这个小叔生性和易,行动洒脱,如果用鲁迅幽默的话来说,就是“旷达”与“福气”。  相似文献   

10.
在有关鲁迅的文章和鲁迅自己的文章中,很少能见到关于他在西北的活动记载,他也仅在杂文《说胡须》中偶尔提到在长安的一段经历。事实上,鲁迅在1924年夏季曾经赴陕西作过近一个月的讲学,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西北之行。 民国后,陕西兵连祸结,岁无宁日,旧学难以重光,新学无从输入,被视为文化落后的区域。1923年河南籍军阀刘镇华取得了陕西的统治权,在他督陕后,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和“礼贤下士”,于同年的夏季,以陕西省教育厅和国立西北大学的名义,筹备了一次暑期学校,邀请南北学人名士来陕讲学。特别是在这一年秋冬之际,请来了“当世文圣”康有为,康有  相似文献   

11.
一鲁迅先生的纪念会,70年来不知开过多少次了。在中国,鲁迅至今是个大话题。概括说来,从鲁迅逝世的1936年到1980年代初,“鲁迅话题”是百分之百的“政治话题”。此后,鲁迅话题逐渐被移出政治范畴,挪进学术领域。近20多年,鲁迅话题由“在朝”转向“在野”,随即在学界与民间展开“鲁迅争议”,王朔,是这场争议的发难者。到了新世纪,“鲁迅争议”衍生了“还原鲁迅”的愿望。就我所知,不论是鲁迅的“捍卫派”还是“质疑者”,近10余年出版的鲁迅专著大幅度超越旧有尺度,试图描述真实的鲁迅。旧史料出现新的解渎,一些新的史料披露了。其中,最可注意的声音来自鲁迅后代:先有2002年周海嬰回忆录《我与鲁迅七十年》,后有2006年海婴先生大公子周令飞在交通大学的一场讲演,这位鲁迅的长孙直截了当问道:“鲁迅是谁?”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1905—1975),成名于20世纪20年代上海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抗战爆发后,他随《救亡日报》从上海迁至广州,广州沦陷后又到香港,从此在香港定居直至逝世。20年代末,因文惹祸,激怒鲁迅,导致鲁迅在多篇杂文中对他猛烈批判,为其封了“新的流氓画家”“流氓才子”的尊号。鲜为人知的是,在日本占领香港期间,他这个“流氓才子”却有过一段特殊的抗日谍战经历。  相似文献   

13.
敖小东 《神州》2012,(2):5-5
鲁迅在青年时期发表的系列论文之一《摩罗诗力说》里面高度赞扬了以拜伦为代表的“摩罗诗人”。鲁迅是以这样的标准来把他所偏爱的西方近代诗人划入在列的:“今则举一起诗人中,凡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俗所不堪愉悦者悉人之。为传其言行思维,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文士”,  相似文献   

14.
父亲肖甘牛辞世已18个春秋了,但他坎坷的一生,“生命不息,笔耕不止”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常在我脑海中回旋,使我常受其鼓舞和鞭策,终身难以忘怀。父亲原名肖钟棠,因曾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时,听过鲁迅先生的课,深受其影响而崇敬鲁迅,因而引用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甘”“牛”二字,而取笔名“肖甘牛”。久而久之,正名“钟棠”二字,就渐渐被人们遗忘,“甘牛”这笔名就渐渐成为正名了。父亲1905年5月15日出生于桂林地区永福县矮岭乡马陂村,祖父是一位教师。父亲从小就跟祖父住校。6岁时其父就教他读古文、读古诗…  相似文献   

15.
冯玉祥虽是行武出身,却非常酷爱文艺.特别是他所谓的“匠八诗”.更为大众皆知。他曾以“丘八诗人”身份加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被选为“文协总会”理事。他一生共写有1400多首诗,为我国文学史上留下独具一格的一页。1938年10月,“文协”从武汉搬到重庆张家花园36号。在那里,冯玉祥经常同老舍、以群等人谈诗论画,孜孜不倦地向作家们学习新诗、短诗、白话诗等,并将其新作拿来请教修改。可以说,在重庆、江津期间,是冯玉祥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丘八诗”风格。这些诗作,大都具有他自己生活经历和抒发…  相似文献   

16.
秦元勋1923年生于贵阳市,1937年14岁时,就读贵阳达德学校初中,16岁进入浙江大学数学系,是浙大高材生。1944年考上自费留学、就读美国哈佛大学,1948年学成回国。 他从30年代开始读相对论的普及书,60年代经常运用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于中国的“核弹研制”,90年代他皓首穷经仍在继续研究“时间、空间与质量”这一主题,他发现并证明了“最小总运动质量”是一个在洛伦兹变换下的新的不变量,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支一《时间—空间—运动质量的相对论性的绝对性》,它也可简单地说:“最小总运动质量是绝对  相似文献   

17.
鲁迅旧体诗《(洞庭木落楚天高)》七绝,自鲁迅逝世70年以来,我国鲁迅研究学界对这首诗的诠释,一直争论不休,各执其辞,各圆其说,至今未能达到统一的认识,本文作者认为,多年争论的焦点不应在“诗本事”上,而应在对诗中关键词句——“眉黛猩红涴战袍”的正确理解上,只有读通了诗的词句,才能考证出“诗本事”。作者不厌其烦的以训诂的方式,从古今20多位著名诗人的诗词中,考证出他们所用“涴”字的确切意义,从而证实了与《无题》诗中所用“涴”字的意义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8.
赵家璧先生以89岁高龄病逝已五年矣。他在长达60余年的编辑、写作生涯中,以诚笃的敬业精神、高尚的品质和坚持不懈的勤奋好学,为我国的文化出版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写下了堪称辉煌的篇章。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赵家璧在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读书期间,就半工半读,开始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主编图文并茂的刊物《中国学生》。大学一毕业,他应聘任良友公司编辑,主持出版了“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等多种丛书和文集。他通过编辑出版这些书刊、文丛,结识、团聚了包括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一大批一流的学者、作家、翻译家。  相似文献   

19.
刘作忠 《百年潮》2003,(11):65-68
奇人奇才聂绀弩称得上是近世中国文坛的一位奇人。他19岁自鄂北大洪山南麓的京山小城空拳下南洋,任缅甸《觉民日报》主编;21岁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为蒋介石、周恩来的门生;24岁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与邓小平、蒋经国同窗;1932年,他经胡风介绍加入“左联”,成为鲁迅的忠实弟子,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成为叶挺、项英的部下;周恩来、邓颖超称其为“妹夫”,他又是陈毅、张茜的“红娘”。  相似文献   

20.
董青 《收藏家》2005,(11):45-46
石鲁是20世纪中国书画领域的革新家,原名冯玉珩,1919年生于四川省仁寿县,自幼学习中国画,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从事过版画创作。到达延安后,他改名石鲁,以表示对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和“左翼”文学作家鲁迅的敬仰和崇拜。石鲁在延安工作学习十年,这是40年代,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结束,中国历史翻天覆地。外寇被驱逐,帝制被颠覆,国共两党的斗争正欲分胜负。作为一名年轻的革命美术工作者,石鲁如鱼得水,发挥了超常的才干。在他身上展现出“永无休止的进取精神和坚持真理的勇气”。石鲁就读过的学校有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华西协和大学,陕北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