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粮食问题,对于中共新生政权来说性命攸关。它不仅关系到城市稳固、人心安定、生产恢复等方方面面,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最大多数人口,即中国农民和共产党各级政权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一个农民党,它的成员,包括其主要领导人,基本上都是农民出身,长期在农村中从事革命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靠在他们动员下投  相似文献   

2.
丁长清 《史学月刊》2004,(12):12-13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刊登在《东方杂志》上的《农民问题与中国之将来》中写道: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一个难以索解的谜”,“把这个谜猜透了,中国的将来,也就决定一大半了”。①这话不无道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状况如何,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中国经济史表明,大凡农业发展,近代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就繁荣,政权就巩固,社会就稳定;  相似文献   

3.
一、毛泽东的“安定团结”与邓小平的“稳定”思想在属性、宗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提出了稳定的重要性及实现稳定的措施,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脉相承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者关于安定与稳固的思想,其基本属性和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都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表现,是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社会生产,使国强民富,消灭差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在它夺取国家政权成为统治阶级之后,都要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保护社会政治稳定,以巩固自己…  相似文献   

4.
张军 《神州》2011,(2X):18-19
三仙姑是农民中落后的封建家长的代表,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但却又百般阻挠小芹和小二黑自由自主的婚姻。她这种变态心理和行为是旧中国封建意识形态及婚姻制度影响和毒害的结果,罪在当时的社会政权,过在封建的婚姻制度,读者应以宽容的心态对三仙姑予以理解、宽恕及同情。  相似文献   

5.
“一家两国”和“一国两制”是历史上的问题,而且“一国两制”也是个现实问题。“一家两国”是封建割据的产物,就民族政权发展的层次来说,“一家两国”又是统一的中国以前的产物。历史上的“一国两制”和今天实行的“一国两制”有本质的区别,不  相似文献   

6.
关于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是史学界近几年来热烈争鸣的学术问题之一。其中的“双重性政权”说,我以为是值得商榷的。持“双重性政权”说者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政权也该是有两重性的,“农民阶级具有两重性,那未由基本成份是农民掌握的太平天国政权,怎么能没有两重性呢?”“双重性”的具体表现,各有各的说法,多数同志则认为是革命性与封建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两汉的“酷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西汉政权,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和尔后的楚汉战争的矛盾暂时获得解决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西汉政权建立初期,社会经济凋敝,政治不稳,思想混乱。汉高祖刘邦和他的主要辅臣希望承秦政制,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但是汉初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同秦代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已经大不相同了:秦始皇是“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成为中国  相似文献   

8.
所谓农民起义者,到头来莫不是改朝换代的工具。黄巢即便不杀儒生三千,他的政权也是难以持久的。何以?其人天性使然也。  相似文献   

9.
一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革命战争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进行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作为农民战争的产物——农民政权,则是农民战争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它集中地反映了农民的反封建的意志要求,体现了农民革命的伟大意义。因此,对农民政权的研究,最能揭示农民战争的性质、特点及其在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可以说农民政权问题乃是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最重要的课题。历史表明,从秦末农民大起义直至近代太平天国革命,大小百十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有不少农  相似文献   

10.
正在传统中国史学观中,明清两朝的政权更迭,不过是因循旧例的朝代变更。在此之前,同样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元政权,也以同样的武力征服方式进入到中国历史的政治图谱中。因此,从中原的角度看,明清鼎革并无太多特殊。但如果我们细究清朝的崛起,特别是在皇太极继位之后,他创建的大清,是一个容纳满、蒙、汉的"天下国家"。而此时山海关内的明朝和中原,是其天下国家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是建国以来学术界研究太平天国兴亡史中悬留的最大一桩聚讼公案。本文拟从《天朝田亩制度》到“照旧交粮纳税”作系统的参照辨析,以冀成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侧面。一“照旧交粮纳税”缘起1853年,太平天国奠都南京,为实现梦寐以求的“人间天国”,遂于癸好三年十一月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土地问题为核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乃至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社会改革方案,是近代农民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的答案。它以革命者的权威,宣布废除封  相似文献   

12.
犹如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和完成,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样,农民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是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从这里开始,并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它是能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来研究资  相似文献   

13.
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印信,据统计,所见北部红巾军韩林儿的宋政权印章包括传世拓片不过16方;南部红巾军徐寿辉的天完政权连传世拓片只有4方,其中"长安仓印"是否为天完政权之印尚有争议,而属天完系统陈友谅所建大汉政权的信章仅一方,以上均为铜印。最近,湖北省博物馆又征集到一方"汉授天命主公之印"(图二)石印,为研究这一时期农民政权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1990年8月,黄梅县濯港镇农民经安徽  相似文献   

14.
辽代“籍没法”是我国古代财产刑刑罚,是具有时代、民族特点的刑种,它和辽代政权中奴隶制残余有密切关系,既有现代刑罚中的共同性,也有它的自身特点,在中国古代财产刑中有许多长处,值得今天借鉴。这是辽代刑罚实践对中国刑罚学的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刘秀在农民战争中夺得了政权,建立了东汉王朝,其政权的性质依然是地主阶级的统治,是西汉王朝地主政权的继续发展。东漠政权的存在,共一百九十六年,在这将近二百年的政治发展过程中,除了农民向封建地主阶级进行了无数次反抗暴动以外,而统治阶级内部却拼命的闹着争权夺利的斗争,这就是当时的外戚宦官的专权与所谓「党锢之祸」。在东汉一代的政治舞台上,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有三种人物在活跃着,即儒生、宦官、外戚,这三种人物:按其阶级属性来说,都是属于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按其所代表的集团利益来说,他是作为统治阶级集团内部各个集团的政治代表而出现的。先说儒生,儒生大部份是出身于官僚、商人、地主,他们能够参与政治活动,是从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开始的,刘秀本人就是地主阶级出身的儒生,他自始就热中与对地主阶级的勾结,在东汉政权的建立过程中,他不但保留了从西汉新莽以来的旧的官僚、商人、地  相似文献   

16.
尚珩 《文物春秋》2013,(4):7-14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疆域空前辽阔而强大的政权,为了实现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全国进行有效控制,全面推行并建立了边警预报制度——烽堠制度。但由于此制度处于整个边防制度中的最底层,因而史书对此的记载往往语焉不详,尤其是对唐代所独有的"雇人上烽"现象更是只字未提。本文依据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有关唐代边防的文书,对唐代烽堠体系中"雇人上烽"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时期的河南农民协会于1925年8月开始建立,其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兴起、高涨、消退三个阶段。全省各地农民协会广泛开展了支援北伐战争、建立农民自卫武装、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创建农工政权以及进行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较之其他省份,河南农民协会呈现出鲜明的历史特点:它是大革命时期最早崛起于北方且为全国最发达的协会之一;它在利用和改造红枪会等原始农民自卫组织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它所建立的一些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开创了北方农工阶级掌握政权的光辉范例;它在国共合作方针指导下广泛开展了统一战线工作;等等。大革命时期的河南农民协会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历代封建统治者从巩固政权出发,都非常重视选人、用人,被誉为“晚清四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人物.他一生经历了率领湘军对抗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定陕甘“同治回乱”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他以独具特色的用人艺术.选用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顺利完成西北平叛大业,保全祖国领土完整奠定了基础。现将左宗棠用人的“九验九术”之道推荐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谈到宗法制度的时候,年纪稍大一点的人都是熟知的。这是解放前农村中普遍存在、影响极大的社会制度。毛泽东同志说:“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相似文献   

20.
<正>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渤海、辽、西夏、金第五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王朝,同样是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元十二属相生肖成套花钱,与忽必烈的币制改革与元代钱法革新历史息息相关,其生肖铸币的历史价值和内涵也是研究元代货币历史和钱币学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是推动我国钱币学发展有机组成部分。现就生肖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