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的父亲胡传,1895年旧历七月初三日病殁于福建厦门。这本来不成问题,更不是什么学术问题。胡传死后91年,北京《光明日报》于10月7日起连载白吉庵著《胡适传》,开头便说胡传是“在台湾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而战死沙场”。该传推翻成说,但未提出任何论据,因而有读者写信质询,报纸刊出以示“争鸣”;白氏于是年12月16日  相似文献   

2.
读了《胡适传》作者白吉菴同志的《关于胡适父亲之死——敬答许全兴同志》(刊《光明日报》1986年12月16日第2版)一文,很感兴趣。白文说明他之所以把胡传写成“在台湾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而战死沙场”,乃根据石原皋《闲话胡适》一书中所述的胡适家乡的口碑材料,“是吸收研究新成果”。据白文介绍,此说很快传到海外,并产生反响,连美国研究胡适的专家唐德刚先生也认为“这一消息,真实性很大”。甚至断  相似文献   

3.
史学前辈金毓黻先生曾听魏声龢说:“清代留意东北地理有三人。一为吴汉槎兆骞。一为胡省三传。一为曹彝卿廷杰。吴最初来,胡次之,曹居后。皆居吉林甚久。”吴、曹二氏的生平事迹,笔者已有一批著述论及,唯胡传不曾染指。旧岁写台湾地方志词条,偶读方豪教授《胡铁花先生与台东采访修志册》(《台湾风土》第140期刊载),才引起我对胡传历史研究的兴趣。后又拜读唐力行同志《胡适之父铁花先生评传》,受益匪浅。笔者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曾发现寿征之父于光绪九年手录胡传《东三省海防劄记》,保存许多胡氏生前的珍贵资料百余年来不为人知。综合当今所公布的海内  相似文献   

4.
正胡适是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著名思想家、学问家,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界、文化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思想观点的意义缺乏了解。为帮助一般读者了解胡适,我们编选了这个书系。包括:《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孤独与大胆:胡适自述》、《西洋文明的本质:胡适讲西学》。  相似文献   

5.
1949年,虽然胡适已经黯然离开大陆去了纽约,但中国共产党仍然没有放弃争取胡适的努力,于是,陈垣《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笼了。 陈垣是胡适的老朋友。致胡适的“公开信”写于1949年4月29日,5月11日公开发表于《人民日报》上。在这封信中陈垣委婉地指责胡适在思  相似文献   

6.
赵子云 《湖南文史》2010,(10):56-57
"文革"初期的一天,"头号反动学者"胡适的故居,安徽绩溪县上庄村突然空气紧张起来,原来从北京专程赶来一大帮"红卫兵小将",气势汹汹地要挖掘胡适之父胡传的坟墓,以彻底肃清胡适的反动流毒。挖人家祖坟,在农村人看来可是件丧德的骇人之举,  相似文献   

7.
董立功 《江淮文史》2013,(5):141-148
从现有材料来看,中国大陆对胡适的零星批判应追溯至1949年5月11日。是日,时任辅仁大学校长、与胡适有着几十年私谊的陈垣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给胡适之先生一封公开信》。这封信除了委婉地指责胡适在哲学思想上一直蒙蔽他.在政治见解上向他做错误的引导外,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劝胡适回到新社会。  相似文献   

8.
1895年,胡适不足4岁,父亲胡传就不幸客死异乡。其母冯顺弟,当时还未满23岁。冯顺弟是胡传的第二任续弦,17岁时嫁到胡家,胡传比她大整整32岁。因年龄悬殊,所以,她刚过门就成为六个孩子的后娘。长女比她大7岁,长子也大她2岁。冯顺弟结婚第三天,大儿媳也过了儿胡传对冯顺弟非常疼爱。然而夫妻恩爱的日子才六年零四个月,胡传就撒手而去。身处关系复杂的大家庭,孤儿寡母的日子艰难而凄苦。胡传的二儿子在上海和汉口经营着两家茶叶店,掌握着全家的经济命脉。由于胡传的大儿子是个不务正业、嗜赌成性的败家子,再加上两个儿媳之间句心…  相似文献   

9.
赵子云 《文史博览》2010,(10):56-57
<正>"文革"初期的一天,"头号反动学者"胡适的故居,安徽绩溪县上庄村突然空气紧张起来,原来从北京专程赶来一大帮"红卫兵小将",气势汹汹地要挖掘胡适之父胡传的坟墓,以彻底肃清胡适的反动流毒。挖人家祖坟,在农村人看来可是件丧德的骇人之举,但对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将"  相似文献   

10.
胡传(1842——1895年)字铁花,又字守三,号钝夫,安徽绩溪上庄人。他有生之年,正是危难的祖国蒙受西方列强侵略蹂躏,处于内外交迫,存亡绝续之际。胡传以“不畏难,不苟安”的精神,投笔从戎,万里驰驱,转辗疆域,足迹遍及东北、海南、台湾,为抵御外侮,保卫祖国,作出了贡献。他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熠熠光华。胡传是胡适的父亲。虽然胡传阖然长逝时,胡适才五岁,然而胡传对乃子的影响仍是十  相似文献   

11.
宋广波 《史学月刊》2013,(1):126-129
张元济、胡适均为20世纪中国文化巨擘。张、胡二人之交往,起于1917年胡适就任北大教授不久,止于1949年胡适离开大陆,前后超过30年。张元济、胡适之间的往来信函,绝大多数为民国时期我国学术、文化、教育史的重要史料。现已发表的张、胡之间的往来函札,胡适致张元济者,有20通,分别收入《胡适全集》的第23、24、25卷(季羡林总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相似文献   

12.
“胡适博士娶小脚太太”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这首20世纪80年代曾风靡大陆的台湾校园歌曲.是根据胡适晚年的一首诗《希望》改写而成的。2000年的暑假期间,我正是哼唱着它,从黄河之滨的泉城驱车来到位于黄山东麓的安徽绩溪小城,走进了我向往已久的胡适先生的故乡。  相似文献   

13.
胡适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7日至10日在安徽绩溪县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起并与中共安徽省绩溪县委、绩溪县政府、安徽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鲁迅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胡绳、王子野、邓广铭、欧远方为顾问。到会代表40余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陆首次正式举办的讨论胡适学术的会议.  相似文献   

14.
2003年《胡适全集》出版后,国内有些学者有感于全集的遗珠之憾,致力于胡适史料的辑佚补遗,几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①笔者近日整理资料时发见胡适有关皖省教育史料五则,为《胡适全集》、《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和前人辑补所未收录,集中体现了北洋期间胡适与同乡学人关心皖省教育的桑梓之情。现刊出并加按语、注释,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14年7月,英国汉学家莱昂纳尔.翟理斯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上发表《〈敦煌录〉:关于敦煌地区的记录》。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看到翟文在短句、释文、英译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于1914年8月给《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投寄了《论莱昂纳尔.翟理斯博士关于〈敦煌录〉的文章》一文,指出了翟文在4个方面存在的12个小问题。《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主编休斯收到胡适的文章后,征求了翟理斯的意见,在1915年1月出版的该杂志上同时发表了胡适的文章和翟理斯的《〈敦煌录〉重译》一文。学术界盛传胡适与翟理斯的这次讨论,但对其详细经过不甚了解,本文试图交代其来龙去脉。胡适的《论莱昂纳尔.翟理斯博士关于〈敦煌录〉的文章》一文,是他发表在重要国际刊物上的第一篇纯学术文章,但一直被胡适研究者所忽略。为便于今后将该文收入胡适全集中,本文最后附有该文的中译本全文。  相似文献   

16.
《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序言沈寂由皖人撰著、并由安徽出版机构出版的研究胡适的专集,这本由胡适同志著《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恐怕还是第一部,有其特殊的意义。胡晓同志要我凑趣作序,借此对今天研究胡适谈几点意见:首先是资料缺乏。胡适在生前一贯注意让自身资料留...  相似文献   

17.
近期出版的《胡适传记三种》中胡不归著的《胡适之传》,成书于1941年,是胡适传记的开山之作。本文介绍了此书写作的动机,简要评述了此书写作体例、叙述方式、学术价值、史料价值。认为该书对我们今天如何正确认识胡适、如何全面描绘胡适形象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较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平心论胡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江 《炎黄春秋》2000,(3):14-21
我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胡适。记得读小学时,家父赠我《胡适文存》第一集(共四册),这是一件意外事。我出身农家,家父一辈子当乡村小学教员,却家无一册藏书。我不知道他从哪里弄来胡适的书,其意思大概是希望我学写胡适那样的白话文吧。那时我读不懂胡适的文章。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他的名作《文学改良刍议》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呢,所以当我看到他的《文存》时,完全不明所以。  相似文献   

19.
胡适的英文文章“A Philosopher of Chinese Reactionism”(《中国保守主义的哲学家》)发表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这是一篇佚文,与《胡适日记》提到的文章“Goodnow and Chinese Reactionism”有亲缘关系.它的价值在于反映了袁世凯称帝前胡适对新知识分子的认识水平,是理解胡适的知识分子观以及他处理与国家、政府关系的钥匙,还可从中发现他参与新文化运动的动机.  相似文献   

20.
胡适家书选     
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整理出版的《胡适来往书信选》,《胡适的日记》之后,《胡适家书》也已整理就绪,准备付梓。在此书尚未面世之前,应《安徽史学》编辑室之约,挑选一部分先予公布,以飨读者。这部分家书,上起1908年,下迄1946年,以胡适在美国留学和任驻美大使期间的为多,内容大都为向家人报告他在外的学习、生活、工作、见闻等情况。但从中可以看出胡适的世家观念以及他对政治有极大兴趣。他以后步入国民党营垒并把自己的命运同国民党联在一起,同他年青时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留学时的思想动机是分不开的。从家书所反映的胡适思想的一个侧面,对我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