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视品官制初探李锦绣唐代官制体系可分为流内、视流内、流外、视流外四种,这就是《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所谓的“流内九品三十阶之内,又有视流内起居,五品至从九品……又有流外自勋品以至九品……视流外亦自勋品至九品”。流内官最为普遍,也最重要,史籍记载较...  相似文献   

2.
清代功牌是政府颁发给有功人员的一种奖励凭证。终清一代,功牌分为五等;嘉庆朝以前,功牌有普通的战功功牌与越众前驱、本旗前进、执纛、水战登舟等几项特殊功牌之分;嘉庆朝以降,功牌等第品级化,功牌种类已无普通与特殊之别。不同时期,清代功牌式样有所不同。清前期,功牌的授予对象为八旗有功官兵;清后期,功牌的授予已面向社会各界人士。清代功牌的颁赏权,经历了一个由中央下移到地方的转变。在官兵及家属抚恤、仕途升迁、差徭摊派、户籍变更等方面,清廷给予得有功牌人员诸多优待。  相似文献   

3.
5年中,其历180战,陷敌碉12座,杀(擒)敌无数,自己则受伤9次,也因功记档13次。射斗官职也由从九品额外外委而累功迭擢升千总(正六品)、守备((从五品)、都司(正四品)游击(从三品)、参将(正三品)、副将(从二品),仅仅5年,射斗便完成了从士兵到将军的蜕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4.
大夫与铃医     
正"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何以称医生为"大夫"?溯其源,大夫本是官名。周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  相似文献   

5.
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名称及相关称谓等问题 ,最近史学界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诸如“使用九品中正制的概念是一失误说”、“官品与资品统一说”、“乡品与乡论无关说”、“中正品第的获得为多渠道说”等等。本文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辨析 ,并提出不同意见 :1 陈群创立的选官制度 ,其最初的名称既不叫“九品官人法” ,也不叫“九品中正制” ,而是称作“九品之制”或简称为“九品”。由“九品之制”到“九品中正制” ,其间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 2 官品制度是以区分官员职位高卑为主要特征的官职等级制度 ,而不是一种虚拟的和为人才品级需要所设置的品级制度。官品是对官职等级的区分 ,中正品第是对人才等级的区分。“官品”与“中正品第”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其间不存在所谓的“一致性”或“统一性”。 3 把中正品第称为“乡品” ,盖取中正主持乡论清议 ,并据以评次人才 ,铨定九品之意。乡品的获得并非是多渠道的 ,而是唯有中正评定一途。  相似文献   

6.
文荟园     
古代官吏退休制度 官吏年老退休,我国古代称为“致事”或“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就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代之以新的流官致仕制度。到了汉代,致仕逐渐形成为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据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一)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二)告老退休后,朝廷给其原官职俸禄三分之一,以示尊贤。 唐宋时期,对退休官吏的经济待遏有很大提高。唐制规定,凡职事官年七十以上均应退休,或者“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退休以后,五品以上官(唐代官阶分为九品)可得半禄。有功之臣,…  相似文献   

7.
诰敕命文书原是魏南北朝到唐宋时期,授给官员本人,或封赠到了宋代除授给官员本身外,还授与其先祖,生者为封,死者为赠)官员的先祖、妻室的一种文书,名之为“告身”,相当于现代官员的委任书。到了明代洪武五年(1372)参照唐宋时期的“告身”,实行诰敕命文书制度,清沿明制直至其覆亡而终结。清朝规定,几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其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封外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其世爵有袭次者,发给敕命。对诰敕命的封赠范围:一品封赠三代;二品三品封赠两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八品九品只封本身。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批…  相似文献   

8.
《文史天地》2013,(4):94-94
“岳父”一词其实比“爸爸”一词更含有敬意。唐玄宗李隆基的一次泰山“封禅”中,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封禅使”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于是,张就借机把自己的女婿郑镒由九品超拔为五品。唐玄宗察觉此事之后,当面质问过郑镒。弄得郑镒面红耳赤,无言以应。  相似文献   

9.
北朝取法魏晋,以九品官品取代汉朝禄秩衡量职级高低。官品序列当中存在明确的层位划分,五品是重要的界线,文献中不乏标识五品凸显身份的事例。五品以上官员享受特殊的权益,其境遇与五品以下不可同日而语。北朝格外重视五品的分界功效,固然受传统政治理念的约束,但官僚体制的发展与门阀士族势力的崛起也是主要诱因,它的出现可谓两者的交集。北朝五品区位的划分是魏晋旧制的延续,又对隋唐制度产生巨大影响,此乃北朝作为中古制度文化传承枢纽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0.
<正>明代地方的高层政区为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又被通称为省,其下为府,再其下为县,在区划等级上为三级模式。其中直隶州包含在府中,由布政使司直接统辖,地位上视府,但官阶品秩却又和属州一样为从五品,低于知府的正四品。属州隶于府,又可下辖县,  相似文献   

11.
林扬祖     
莆田历来就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宋明两代,科甲冠于列郡.从科甲出身到官至一二品大员的历史名人不在少数。明末清初由于倭寇的侵扰破坏,以及长达半个世纪的截界迁民和战争的破坏,使得莆田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遭到了严重的摧残。清代二百六十八年中,于进士榜上有名的只有五十六人而已,而这五十六人中,官阶最高的要数咸丰朝的林扬祖。  相似文献   

12.
汉代以禄秩区分官员等级 ,同时“朝位”也用以区分官位高下。曹魏末年创制了九品官品 ,官品承继了朝位的运用规则。在官品中 ,官职的前后排列形成一种等级排序 ,若干同类官职又构成了不同的“位” ,从而形成了繁多的“阶级”。“阶级”同时又是官员所累积的个人官资 ,进阶迁级一般以“秩满”为条件 ,朝廷也经常开恩“普增位”。官阶之外又有“勋阶”。推测勋阶主要来自军功 ,与将军号构成的军阶序列关系密切。北朝孝文帝把九品官品析分为正、从、上、下 30级 ,并使之与考课进阶制度结合起来 ,这既是以魏晋位阶制度为基础的 ,同时又有了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3.
对“高昌吉利”钱探讨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1988年开始在吐鲁番市政协从事文史撰写和编辑工作,因工作机缘涉足古钱币收藏。经过20多年的寻觅,在吐鲁番的乡镇村庄征集到“高昌吉利”铜钱十八品,转让泉友,交流九品,还有九品珍藏在我的古钱箧中,现展出供专家研究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4.
笔者《九品官人法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年6期)一文提出,九品中正制是九品官人法的一部分,应放弃用九品中正制代替九品官人法的观点。张旭华先生于《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发表《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一文,对笔者上述看法提出批评。笔者认为:一,回顾该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古今中外学者对曹魏吏部尚书陈群所创制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究竟怎样称谓确实是没有统一起来。二,张先生否定九品官人法观点的不妥之处,在于失之搜讨,逻辑推导不成立。而九品官人法概念不误。九品之制、九品则是九品官人法的省称。三,从语法角度分析,从制度本身是官员任用之法定义,当称九品官人法合适。陈群创制的“九品官人法”是魏晋时期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综合。中正所掌握的人才评价制度——即中正九品制或九品中正制,仅是个人获品途径中的一种,不能用其替代九品官人法。  相似文献   

15.
居延汉简中的“功”与“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居延汉简中的功劳文书,过去研究者谈得最多的是“日迹”、“考课”、“秋射赐劳”、“上功”、“积劳”、“以功次升迁”等,但是涉及到“功”与“劳”的关系时都未能深入研究。因为有关的简牍仅记录守边士吏的功劳数目,而缺乏更详细的材料;历史文献也没有很明确的记载。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  相似文献   

16.
旧时民间博戏使用的“骰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夏,晋西一老者,赠我12枚他珍藏多年的清代钱币,均为所谓的“异品”。可分作三种类型: 第一类为“合面钱”,共6枚。主要特征是两面皆满文“局号”,但各自的“局号”及形制有差。 1 黄铜质,小平,阔缘大样,面背著满文“宝云”(一面正书、一面侧书),铸工精好,铁径2.53、穿径0.58、郭厚0.13厘米,重4.2克。此钱数据及形制同宝云局铸造的“道光通宝”钱(图上左)。 2 黄铜质,小平。背面著满文“宝源”,异书(近似符号),制作尚属正整,平夷轻薄,钱径2.11、穿径0.67、郭厚0.11厘米,重2.5克(图上右)。  相似文献   

17.
在清东陵慈禧陵的隆恩殿内,陈列着一件珍贵的文物慈禧太后的神牌。神牌以金丝楠木制成,外髹金漆,通高53.2厘米,其中牌身高41.6厘米,牌身顶部呈弧形,底座为长方体。神牌正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慈禧长长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神位。在清代,按尊卑之礼,有以左为贵的规定,故而汉文居右,满文居左,显示出大清政权以满洲贵族为主体,广大汉民依附其中的特点。慈禧太后在晚清曾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从同治元年四月第一次上徽号“慈禧”开始,到光绪二十年八月最后一次上徽号“崇熙”,总…  相似文献   

18.
随葬的钱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断定墓葬的年代,其本身所蕴含的工艺价值和所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等也值得进行探究。本文就明代随葬钱币的使用制度进行一初步研究,以就教于方家。明代的丧葬制度和习俗基本上沿袭唐宋,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与前代差别最大的是明代礼制具有更为强烈的等级差异。《明史.礼制.丧葬之礼》曰“丧葬之制洪武五年定,凡袭衣,三品以上三,四品五品二,六品以下一;饭含,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明器,公侯九十事,一品二品八十事,三品四品七十事,五品六十事,六品七品三十事……”。明代丧葬礼俗严格规定了…  相似文献   

19.
李燕霞 《文史春秋》2014,(11):57-61
那是些极普通的泥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沧桑而陈旧,然而,当你走近它们的时候,你会惊诧地发现,那些泥房子的斑驳里竟深蕴着扯以言说的辉煌与厚重。“书香门弟”、“四世同堂三代官”,从这里走出的父子孙三代居然连中举人、进士,官职从内阁中书到知县、知州、知府到诰投资政大夫,品位从七品、五品、四品到三品,最后竞至二品!  相似文献   

20.
在存世的大量清代钱币中,有一种手工雕制的钱币比较有特色。这种钱币以“顺治”、“康熙”年号为多,观其形制和钱局所用母钱相距甚远,故非正式实用之母钱。目前许多资料上对此类“雕刻钱”都有记载,如孙仲汇先生的《钱币鉴赏》第119页介绍有“顺治”、“康熙”各一品,孙先生在书中采用了较谨慎的态度,未作评级。赵会元、谭忠善主编的《河南民间藏泉图录》第117页披露“顺治”二品。开封市钱币学会编辑的《开封、商丘钱币发现与研究》第264页也披露“顺治”二品、“康熙”一品,其中一品“顺治”除背左满文宝外,穿右多一金钱图案,“康熙”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