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翠 《民俗研究》2013,(1):65-70
民间社火是昭君戏传播的重要民俗文化土壤,"扮故事"和"竹马"是社火游艺队伍中装演昭君故事最主要的两种表演形态。昭君戏与"扮故事"、"竹马"相结合,是故事内容与艺术形式双向选择的结果。"扮故事"和"竹马"等社火艺术装演昭君故事,是昭君戏舞台传播的一种延伸形态。  相似文献   

2.
武汀汀 《丝绸之路》2013,(24):30-32
甘肃不仅是秦腔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还拥有在陇东道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陇剧、临夏民歌“花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花儿剧,更有在陇南高山地带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山戏。陇南高山地带有一种民歌,当地群众叫“哟嗬嗨”。大约从明朝末年开始,人们用它来演唱故事,这便是高山戏的起源,当地人称其为“唱秧歌”或“演故事”。在其后4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中,高山戏以其悠扬的唱腔、轻快的节奏、诙谐的念白,兼有为唱腔伴奏的器乐音乐,并与祭祀性质的舞蹈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程式。近年来,高山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活跃于民间文化活动中,逐渐登上了甘肃戏曲艺术舞台。  相似文献   

3.
郭建 《文史天地》2013,(4):14-17
星宿下凡助大宋《狸猫换太子》,是近代包公戏中最为著名的连台本戏,长演不衰。它的头本就是"包公出世",专演包公家庭故事,讲述包公生平传奇故事。并穿插宋仁宗的生平传奇,逐渐将这对君臣的故事合轨到一处,宣扬"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甘肃武都高山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为重中之重。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保护与传承,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岳西木偶戏     
正岳西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因位于古南岳之西而得名。境内山清水秀,群峰逶迤,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岳西木偶戏俗称"菩佬戏""扁担戏""木头壳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戏曲故事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岳西县的木偶戏属于傀儡戏里小型杖头木偶类,表演场地一般在农村人家的堂轩、院落、祠堂戏台等处。所演为黄梅戏剧目,所唱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的传统艺术积累极为丰富,在表演艺术上角色分行,也较有特色。前辈艺人根据所演的不同角色类型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而逐渐划分,形成了黄梅戏的行当。黄梅戏的行当,是由一行(小旦)唱“独角色”,到增加了小丑的“两小戏”,而“三小”戏的产生,又增加了小生。随着正本戏的出现,行当分工就较为细致和规范了,虽然不象汉剧分一末到十杂,京剧生、旦、净、末、丑那么严格,但它根据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演出需要分为“上四角”和“下四角”。上下角是从剧中人的年龄来划分的,35岁以上的人物(不包括正旦),由“上四角”来扮演,35岁…  相似文献   

7.
"张四姐大闹东京"故事流传久远,意蕴深厚。在长期的演述中,该文本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多种宝卷文本。从文明演化来看,中国没有经历过类似古希腊哲学和科学兴起时期的轴心时代,支撑我们精神传统的核心依然是本土天人贯通的神话思维。在民俗仪式中,表现为"大闹"-"伏魔"(审判)的原型结构,该结构只是原型编码的一种,考古图像、民俗仪式、节日等文化事象同样是原型编码。"张四姐大闹东京"故事的"表述的变异"、"演述动力"源自"大闹"—"伏魔"(审判)的原型结构,而这一结构与其它文化文本形成互文结构,镶嵌在中国文化大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8.
提起鲁迅与梅兰芳的历史夙怨公案,恐在读者中鲜有人知,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为陌生了.为此,首先必须让读者了解梅氏其人其事.再探究为何竟惹得鲁迅先生在百忙中多次撰文抨击他呢?!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艺坛翘楚;名澜,字畹华;江苏省泰州市人.他出生于北京梨园世家,8岁开始学艺,11岁登台演出,13岁搭喜连成科班演戏,演青衣,兼演刀马旦.在近60年艺术实践中,他上演剧目达400出;1915年起编演新戏,后又演昆曲《思凡》、《春香闹学》等,并改传统戏装为古装仕女服饰,采用灯光布景,当时称为"古装新戏";革新唱腔、唱法,增添二胡为伴奏乐器,融会青衣、花旦、刀马旦演技创造新的旦行"花衫",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梅派",列"四大名旦"之首,被旦行尊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9.
中国戏剧发源甚早,在唐代,已有所谓"歌舞戏"与"参軍戏。"至北宋时期,"歌舞戏"与"参军戏"虽已相互参合成为所谓"杂剧",但仍分两类,一为以歌舞表演故事;一则以詼諧嘲弄为主。前者,囑"歌舞戏"范畴;后者,則由"参軍戏"直接衍变而来。到了南宋又有所变化。南宋时代,与女真族的金邦以淮河为界分治南北地区,但一般人民的社会生活并无截然相异之处。因此,北宋时期的杂剧演出形式,一方面随宋室的南渡,流传到淮河以南的南宋轄区;一方面仍存留于金邦統治之下的淮河以北,不过彼此的称謂已有不同。在南宋轄区,一般地名为"杂剧",或称"官本杂剧",意即"通行的杂剧";在金則名为"院本",或作"行院之本",意即"行院所演杂剧"。(行院指  相似文献   

10.
《庄子》颇爱称引孔子故事。详考这些故事,对孔子的称呼分为"孔子"与"仲尼"两类,这隐然关联着故事叙述者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塑造——以孔子为先贤、利用孔子形象正面讲述道家思想时,两种称呼均可使用;而以儒家门徒身份戏拟儒家孔子记述时,则必然称孔子为"子"。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庄子》讲述孔子故事的文化立场及对儒家贤者的态度,也有助于认识其他讲述孔子故事的传世及出土文献的性质与构成。  相似文献   

11.
《庄子》颇爱称引孔子故事。详考这些故事,对孔子的称呼分为"孔子"与"仲尼"两类,这隐然关联着故事叙述者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塑造——以孔子为先贤、利用孔子形象正面讲述道家思想时,两种称呼均可使用;而以儒家门徒身份戏拟儒家孔子记述时,则必然称孔子为"子"。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庄子》讲述孔子故事的文化立场及对儒家贤者的态度,也有助于认识其他讲述孔子故事的传世及出土文献的性质与构成。  相似文献   

12.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3):57-61
是流行于陕西合阳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因其演出形式为“舞蹈调动”,“曼延跳唱”,伴以“社火”的锣鼓、铙钹、唢呐,百姓习惯性地称其为“跳调”、“调调”、“杂戏”、“踏戏”。按其拳术吟诵与武乐伴奏,当属锣鼓(铙钹)杂剧之列。  相似文献   

13.
受高层内斗影响,《天与地》被TVB雪藏两年,前后亦有诸多波折。先是片花中出现过的邓萃雯、张家辉等大牌辞演,再是拍完全戏的两位主角——  相似文献   

14.
李素奇 《神州》2013,(33):239-240
国家一级演奏员刘耕晨老师四十年代初生于舞阳县,一九五六年进舞阳县人民豫剧团。孩童时的他受舞阳县"四街戏"影响,喜欢上了曲胡(那时的四街戏演的大都是曲剧)并自学成才居然也能演奏一些诸如大起板等曲胡独奏作品。上学后有幸遇到了一位艺术造诣颇深的下放音乐老师,从此,他的艺术细胞得到了充分展示。那时,音乐老师给高年级同学排《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新民族歌剧,刘耕晨经常到排练场观看受益匪浅并开始跟着音乐老师学拉板胡。  相似文献   

15.
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曲友中擅演"小生"戏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现代昆曲界泰斗级大师俞振飞,另一个就是昆山曲友殷震贤。这两个人都被梅兰芳邀请配过戏,又同是当时昆曲名曲家,并称沪上曲界"双璧"。昆曲里面唱腔各有讲究,俞振飞精于唱法中的擞腔,殷震贤则擅长笑功,时人有"殷笑俞擞"之誉。殷震贤最拿手的戏就是饰演《金雀记·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20,(6)
正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与绘画艺术都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都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二者都历经岁月而焕发新生,并因都追求写意传神而意趣相通。水墨戏曲人物画是20世纪中期以来,将中国戏曲与中国水墨画贯通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伴随中西文化融合的大潮而生,关良先生开创了中国写意人物"以戏入画"的先河。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不但为戏曲艺术提供宽广的舞台,还致力于延伸舞台艺术的展示空间。戏曲的内核是"以歌舞演故事",绘画则是对"故事"二度创作的过程。画家对于戏画题材的选择不可  相似文献   

17.
京剧演现代戏很有前途──1964年在《红灯记》等现代戏座谈会上的讲话林默涵(一)《红灯记》是个好戏,很好,很满意,很高兴!看了几个戏,对京剧演现代戏的信心大大增加了。戏曲演现代戏很有前途。戏很感动人!我看过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和评剧的《红灯志》,确...  相似文献   

18.
金山鼋踪     
“林寻猿狄居,水戏鼋鼍穴”,是唐朝诗人张说《和尹懋秋夜游潍湖》的两句。下联说的“鼋、鼍”是两种水生动物。鼍是猪婆龙,即扬子鳄。鼋是什么呢?《新华字典》等将它解释为“大鳖”。  相似文献   

19.
<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曲友中擅演"小生"戏的有两人,一个是现代昆曲界泰斗级大师俞振飞,另一个就是昆山曲友殷震贤。这两个人都被梅兰芳邀请配过戏,又同是当时昆曲名曲家,并称沪上曲界"双璧"。昆曲里面唱腔各有讲究,俞振飞精于唱法中的擞腔,殷震贤则擅长笑功,时人有"殷笑俞擞"之誉。殷震贤最拿手的戏就是饰演《金雀记˙乔醋》里的潘岳一角,举手投足,若诗若画,遂有"殷乔醋"之称。近日,我到上海昆曲研习社参加"同期"活动,无意中竟然认识了殷震贤的次子殷孟超先生,听他叙述起记忆中的先父形象与旧事,激动万分,也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20.
票据史话     
正北京恒兴钱庄票这张是老北京"四大恒"之一恒兴钱庄的钱庄票。说起老北京的"四大恒"钱庄,在清朝中后期可谓人尽皆知。当时有一句俗谚:"四大恒、八大源、二十九家官炉房。"其中的"四大恒"就是指"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大钱庄。清朝乾隆年间,甬商董姓人氏在北京东四牌楼摆设钱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