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项羽同刘邦争夺帝位的“楚汉战争”。项羽和刘邦是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之后,继续领导农民起义对秦王朝进行争斗的两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项羽是旧楚国大将项燕的子孙,虽然出身于旧贵族,但自杀掉会糟郡守殷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便积极参加反秦斗争。去河北救赵解巨鹿(河北省平  相似文献   

2.
秀谷九遮     
密懿 《风景名胜》2010,(5):96-97
范增,善长计谋,辅佐项羽,被尊为"亚父"。他设鸿门宴想除掉刘邦,但项羽不听,反而中了对方的反间计。于是范增愤而离去,在返乡途中,得病而死。  相似文献   

3.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史记·项羽本纪》玉玦,似玉环而有一缺,由于这多少有些奇特的形状,在热衷于佩玉的春秋战国之际被演绎为一种人格的标志:“君子能决断则佩玦”,还被赋予另一种象征意义:“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白虎通》).“鸿门宴”上范增所出示的玉玦,就表示两种意思:一、速速决断;二、与刘邦“决绝”即杀掉他.  相似文献   

4.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二千多年前,在中国封建帝王中,刘邦、项羽不读书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汉高帝刘邦,不仅自己不读书,还反对读书,讨厌读书人,甚至拿儒生的帽子撒尿。这些史实久为人知,但他晚年欣然悔改却不大为人注意。《史记·陆贾列传》云:“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高帝不怿而有惭色”。刘邦终于接受了陆贾的建议,开始读书了。刘邦让陆贾撰写文章送…  相似文献   

5.
陆川导演新作《王的盛宴》,讲速的不单是楚汉相争中,刘邦、项羽、吕后以及韩信这几人之间的权力博弈,也借此隐喻两千年来反复上演的中国政治权力游戏。电影一开始,晚年的刘邦卧病在床.被噩梦所缠绕,命中宿敌项羽魅影迷离,令他草木皆兵,妄想周围的人都欲加害自己,遂放手让吕后斩草除根,一幕又一幕诛杀功臣的戏份,开始上演。接着故事倒叙到楚汉相争之幸刀,项羽和刘邦强弱悬殊,刘邦擅于钻营,因缘际会,反而先入秦都咸阳,却惹来九死一生的鸿门宴,最终因项羽一念之仁,放虎归山,两人的命运遂告逆转,刘邦后来居上,终成帝业,项羽悔不当初。  相似文献   

6.
最近,电影《鸿门宴》上演,再次把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故事翻了出来。楚汉相争可谓曲折离奇、峰回路转。大家是否知道,不少成语故事以及相关的智能和谋略,都出自楚汉相争这一历史典故?包括"破釜沉舟"、"项庄舞剑"、"锦衣夜行"、"约法三章"、"一饭之恩"、"胯下之辱"、"沐猴而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规曹随"、"暗渡陈仓"、"四面楚歌"、"卷土重来"等等。其中最惊世骇俗的故事和谋略,不外乎项羽威胁刘邦,要烹  相似文献   

7.
后人多有为韩信被杀叫冤的,本文则认为不冤。可一读。韩信曾在项羽手下为郎中,但是他多次"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就投奔刘邦。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因而韩信离汉出走。但是丞相萧何发现韩信是一位将才,因而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在萧何的举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03年,项羽在成皋(今河南荥阳市区西北)与驻军黄河北岸的刘邦对峙。这时,后方急报:建成侯彭越率部袭击楚军后方梁地,接连攻下17座城池。一旦梁地失守,楚军后方补给就断了。无奈,项羽只好率兵回去救援。临走时,项羽派大司马曹咎镇守成皋,并嘱咐说:"成皋易守难攻。如果刘邦来进犯,你只需坚守,不可出战。"曹咎点头答应。项羽走后,刘邦就率大军前来攻城。无奈曹咎不肯出城应战,刘邦因此没能得手。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湖南文史》2012,(6):72-72
2012年第2期《刘邦御用司机的职场人生》一文写得非常好,但开头第一句"汉高祖刘邦无疑是天下最幸运的CEO",我认为这里用"CEO"不太准确,而且许多老同志可能都不知道"CEO"是什么意思,所以若能换个汉语词汇则更好。(陕西省西安市钱秀锦)我是地道的湖南人,如今客居浙江。  相似文献   

10.
正汉高祖刘邦身上令后人诟病的毛病固然很多,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也有许多优点,否则你就无法说清楚他最后坐上龙椅的理由。在他的众多长处中,善于用人乃是最关键的优势。能用人任贤固然很了不起,而在用人上能够做到不以无过为贤,放手使用,则更是不容易。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他对陈平的任用。陈平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在秦末农民战争和随后的楚汉战争中,他先后在魏王无咎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手下为官,因关系相处不好而坐冷板凳,被边缘  相似文献   

11.
林彪天生就性格孤僻,平时不与任何人交往,更不到别人家里去串门。延安时期,他的妻子叶群生下孩子后没有奶水,叶群就让林彪弄点奶粉来喂孩子,林彪却回答说:“延安这么困难,怎么弄呀?”气得叶群说他“呆”,还挖苦林彪说:“比你官小的都能弄到,为什么你不能?”林彪回答:“人和人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一、项羽是一位有思想、有谋略的人物,怎么能放弃消灭沛公的最佳时机呢?如若说他怕此时杀掉刘邦恐陷己于不义,就和他后来的杀义帝之举自相矛盾了。此为一疑。  相似文献   

13.
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集团转弱为强,由被动变主动,最终走向胜利;项羽集团则转强为弱,由主动变被动,最终走向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具有决定性的原因是使用人才的问题。刘邦胜利后,曾与群臣宴会,讨论了他之所以取胜、项羽  相似文献   

14.
<正>秦楚之际,秦王朝失去了对天下的统治权,由此国家政体陷入方向不明确、变动不居的探索状态。项羽以武力实现"霸天下而臣诸侯",选择了"分土而王"的政权组织形式,成为方国联盟的盟主。项羽缺乏对封国的经济、军事控制权,听任战略性人才由己方流向刘邦集团。在王制到帝制的历史转型期,项羽被动地参与了国家政体探索,在这个过  相似文献   

15.
牙开二度     
10多年前,陪父亲去看牙医,顺便也张开自己的嘴。牙医说:"你的牙也该治了,不然以后要遭罪。"那时年少嘴硬,回答说,"啃苞米还一棒棒的呢!"  相似文献   

16.
"岂非天哉"的三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和 《史学集刊》2003,(2):100-101
汉高帝刘邦出身布衣,毫无凭籍,在秦末大起义中,竟然三年亡秦,五年灭楚,而得天下。《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评论他说:“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第3册,P760)早年读到这一段话,不觉得有何难解之处。“岂非天哉,岂非天哉!”就是司马迁歌颂汉高帝的话,是他把刘邦称为“大圣”的自然结果。刘邦既然是“大圣”,当然就必受天命;两个“岂非天哉”,自然是歌颂之辞。这样的理解,可以说是见到了《史记》文章所展现的第一个层面,也就是其直接的层面。 稍后,在读《史记》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等篇时联想到了这一段话,心里就产生了问题。这里主要列举《高祖本纪》(个别地方据《项羽本纪》)中对刘邦的一些记载,看看他到底是怎样一个“大圣”。  相似文献   

17.
项羽不过江东,前人早有定论:羞见江东父老,遂使项羽蒙受了两千多年“死要面子”的贬誉。真相果然如此吗?既然项羽选定从垓下向南突围,到江边时意图更为明朗:“乃欲东渡乌江”,就是要从乌江渡横渡长江去见江东父老。怎能说他怀有愧见江东父老之心?即便有,这种羞惭感也绝不足以动摇他渡江之志。何以乌江亭长一现身。他便思维突变?本文试图立足《史记·项羽本纪》,给出这一千古之谜的全新答案。  相似文献   

18.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继陈胜,吴广之后,继续领导农民战争的两个人物是项羽和刘邦。刘邦虽然作了汉朝开国皇帝,但在反秦斗争中他的功劳却不及项羽。刘邦是靠谋略夺得了天下,项羽才是真正打天下的英雄。在许多关键性的战役中,项羽凭借自己的英勇和智谋扭转了战争局势,化不利为有利,在反秦斗争中立下了赫赫功劳。即便是在垓下被围,项羽乌江自刎时,也给人留下了一个光明磊落的英雄形象,他的英雄形象是不能用成败来衡量的。  相似文献   

19.
史密簋“”字说张世超安康出土的史密簋铭文曰:"率族人、白、周伐长必。"其中的"白"诸家读为"菜伯",已无异议字,张懋等据郭沫若师震簋铭文的考释释为,①师震簋铭曰:"今余肇令女齐币(师)、左右虎臣正(征)淮尸(夷)",将史密、师震二器铭文读,是同一字...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侯宝林的段子,是这么讲的:说是"文革"时,侯宝林被造反派拉去批斗。批斗的人要他老实交代"向人民隐瞒的重大历史问题",怎么辩解都没用。侯宝林于是想:你们不是想听咱说假话么?俺就给你来个大的。于是,他装出一副老实认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