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荣 《江淮文史》2016,(2):149-157
正通过口述历史让"底层人发出声音",在当下显得既紧迫又重要,诚如有的学者所言,"真正的历史并不仅仅存在于传统的文本中,还存在于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的历史场景中,存在于每个经历者心中。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将历史研究的视角从上层精英转向底层民众,去重新寻访那些被人们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印度是个让人爱恨同生的地方,恨她的人去一次晃着脑袋再不肯去第二次,爱她的人一生被会她牵引、魅惑着一去再去。而对于我,去之前,印度是无数视像和文字,早年的歌舞片和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自不必说,比如电影《圣雄甘地》中的那些镜头,比如妹尾河童画笔下他窥视的那些杂陈而又趣味横生的房间和玩意儿,比如至迷印度的苏格兰作家威廉·达尔林普和他那本叫《德里一年·精灵之城》的小书,这个爱印度更爱德里的人一来再来,直至在这里定居多年。去之后,印度是我心里挥之不去的情愫地,想忘记都很徒劳。  相似文献   

3.
西欧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始现代化的进程?西欧的现代化为什么迅速地获得了成功?西欧为什么在近代引领了整个人类历史的潮流?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需要到生活在西欧的"人"身上去寻找.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什么样的人创造什么样的历史.近代西欧,有些人有高度张扬的个性,有些人有严格的道德自律,有些人则两者兼而有之;还有一些人完全没有道德自律,一任贪婪的本性驱使自己去掠夺和压迫他人.这些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资本主义的早期历史. 所有这些人都来自中世纪的西欧.那些严守着道德规范的人,身上明显地带着中世纪基督教的精神烙印;那些放纵欲望的人,身上明显地带着人文主义、市场经济对灵魂冲击的疤痕.因此,要了解近代西欧人,了解西欧人创造历史的秘密,我们就必须回到中世纪,看看基督教是怎样塑造他们祖先的灵魂的.国内著名的西欧中世纪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刘城教授用她新近出版的专著,①带领我们走进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如今,我们能够到哪里去寻找和触摸人类世界的遥远历史?考古学可能会把我们带入不为人知的地下。的确,许多伟大的文明史依旧埋藏在世人的脚底,但即使被重新发现,也多半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石迹。那些昔日传奇的消失让人欷献,我们更乐于看到古代文明得到实际的延续。所幸,在一些古老的遗址上,文明依旧在生生不息地繁衍着,让我们还能有机会去...  相似文献   

5.
2014年,中国又迎来一个个甲午年。120年前,一场甲午战争让江山失色,举国震动;120年后,悲伤、愤怒、反思如潮水般涌来,祭奠着这场并未走远的战争。甲午战争过去了120年,中国人还未完全从悲情中走出来。甲午对于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甲午之后,中国做了什么?甲午不仅是一个创伤,更是一个契机,一个起点。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和雷颐,探讨为了“走出甲午”,中国人曾做出的种种挣扎与努力。  相似文献   

6.
甲午之战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耻辱,泱泱大国竟然败于"蕞尔小国"手中,个中原因令人深思,教训何其深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晚清洋务运动紧锣密鼓地搞了30年,及至甲午战前,清军的军械装备得到了相当的提升。然而,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不仅让本国人大失所望,同样也让一些外国人大跌眼镜。"当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可能爆发时,大  相似文献   

7.
从1961年11月6日到1985年9月.我有幸在“日光城”拉萨生活和工作了24年。我在这里从事着群众文化和历史、民俗考察.因此有条件也有机会.了解那些密如蛛网般的古老街道.还有矗立在街道两侧的藏式碉楼.以及那些发生在老房子、老街区里的民俗掌故。那些老街和老房子.有的有成百年的历史.更有的甚至有上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田园交响     
正居住在现代城市里的人往往都有田园之梦,人们时不时地走向乡野,走向田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对田园的亲近感可能产生于人类万年的农业历史,甚至百万年的狩措-采集历史中。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热爱田园、热爱农业的人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大的生存机会,久而久之,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更适应田园  相似文献   

9.
崇尚自然美寄情山水间周劲松和他的旅游摄影作品○体兴周劲松是我的同学,20年来,他用相机作为手中的笔,记录下了一些时代的画面,作为一个酷爱旅游的人,他拍下的那些山水风景照片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利用出差和自费旅游的机会,他先后去过不少名胜之地,无论...  相似文献   

10.
所谓舆论,是“再现社会集合意识并对社会某一事态有影响力的多数人的倾向性意见。”①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就是这样一种社会倾向性意见。对于此种舆论,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评价和有所忽视的方面,存在着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因此,本文拟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甲午“主战”取向还是应基本肯定关于甲午“主战”的舆论取向是否正确、应否肯定一事,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拘’反问题。人们曾习惯于毫不犹豫地赞颂“主战”。而不必去管主战者“主战”的具体内容如何。然而近十年来,有论者在深化研究的过程中,却直接间接、或隐…  相似文献   

11.
王牧 《旅游》2002,(12):17-19
历史并不都是写在书上的,于是它们有可能比写在书上保留得更久;历史也并不都是靠文字记录,于是我们有机会去了解比文字更生动的东西;就比如那些刻在深山或大石上的岩画,它记录了许多比文字更早抑或产生于文字之外甚至超越了文字的历史,于是才会让我们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2.
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叙述,形成了相互竞争的传说,正是基于更可靠的史料、更有效的逻辑,"历史"具有了高于一般"传说"的话语权威。人类知识需要积累,更需要不断地否定和淘汰,否定的力量主要来自于权威和级差。而在那些文字缺失的地方,历史望洋兴叹之处,却是传说的英雄用武之地。民间传说"历史文学化"的处理方式让历史变得生动有趣,"文学历史化"的实际效果又让历史变得丰富完整;而历史的挑剔和淘汰作用,则让那些优秀的传说得以脱颖而出,免于泯然众说。研究者们所从事的,就是在不断否定的历史考辨中,以更加丰满的证据和更为科学的认识,一方面不断生产新的传说,一方面通过修正、淘汰或更替,建设起更丰富多彩、更稳定有效的人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平日里,时常会在各种场合听到这样的言论,就是人们以为史学研究是不需要所谓理论的,或者认为理论往往是玄而又玄的形而上的东西,与注重实证取向的历史书写并无多大关联。每当在遇到此种类情况时,我从来都不会去和言论者正面展开争论,相反,更多地是去思考历史与理论之间到底会有怎样的关系问题。于是,思考的久了,也就有了一些想说的话,与读者分享。事实上,那些认为理论与史学研究无关的人,可能是因为对历史与历史  相似文献   

14.
在30年前拍摄的影片《甲午风云》中,刘步蟾是一位贪生怕死、诡计多端、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然而近年拍摄的电视剧《北洋水师》中,却成了一位忠勇有为、壮烈殉国的英雄。哪种艺术处理符合历史的真实?《甲午风云》对刘步蟾的形象塑造有误,主要来自于英国人有误的“回忆录”《甲午风云》对刘步蟾这一角色处理的史料依据,来自甲午战争时担任北洋水师副提督兼定远舰帮带(副舰长)泰莱在战后写的《甲午中日海战见闻录》。泰莱(亦译泰勒),英国海军军官,军事知识与作战经验较丰富,尚忠于职守,但相当专横,有西方国家军官普遍存在的殖民…  相似文献   

15.
黄圆 《贵阳文史》2013,(1):54-57
有些地名像是深藏在心底的一种情结,或许从来没有去过,却是无比熟悉,一些事一些人总是会与那个地名紧紧契合在一起,想起,就心神摇曳。嘉峪关,对于我就是心底的这种情结。对武侠小说的喜爱超过言情小说。不论是梁羽生还是金庸,更别说古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总是让人禁不住一读再读。边关,是武侠世界里绕不开的故事发生地。想着侠客背着剑,神情淡漠地走近关隘,  相似文献   

16.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3,(20):24-24
谁值得尊重?是那些充分利用优势,或勇敢面对逆境的人。我想我们会认同,那些虽然接受正式教育不多,但诚实劳动、勤勉地为家人提供衣食和教育的人,相比更多表面上很成功的人,更值得尊重,和他们喝两杯是更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首卷名为《青年杂志》),并非一创刊就名扬天下,但它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中间又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重新拾起那些碎片,尽可能“重返”五四前后的历史现场,“还原”《新青年》的历史本相,去辨析百年前那些“青年们”的梦想,去怀念那些不甘为时代裹挟勇于为梦想而奋斗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1998年9月,我和友人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西部之旅,我们只是想躲开那些人所熟知的地域,一两个人静悄悄地接近未曾开发的地方.在更接近原始的废墟中呼吸沉淀积年的历史氛围。大漠荒凉,岁月沧桑。叩问古道,触摸历史,去除书本上诗意化的东西,袒裸于眼前身边的,是更具象、更自然的西部。一、寻找锁阳城近年确认的唐瓜州──锁阳城遗址从清代瓜州东北10公里的安西县乘班车至桥子乡,始步行。出桥于乡向南三,四公里后是碱化的戈壁滩,仅有红柳.骆驼刺等沙生植物。南望祁连山脉。山前的荒滩缓起缓伏,更不见任何建筑。直到五公里后登上缓…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台湾人民因(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反响强烈,并由此掀起抗日保台的伟大斗争成为甲午战后最有声色、最为壮烈的一幕。这场斗争充分表现了台湾人民为捍卫祖国领土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勇于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他们那些震撼人心的感人事迹,其意义是重要的,其影响是深远的。正如台北夏潮基金会的诸位先生所说:“1895年的(马关条约),激发了康有为等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近代中国救国运动因此勃兴;而(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台湾人民风起云涌‘义不臣倭’英勇抗日,更展开了一连串可歌可泣…  相似文献   

20.
陈庆庆 《收藏家》2014,(12):80-82
<正>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帧屠寄楷书扇面,内容为屠氏甲午至乙未间(1894-1895年)自作感事七言律诗五首。诗文忆古思今,记述了甲午中日战事。一.屠寄其人屠寄(1856-1921年),初名庾,字敬山,又有归甫、静山、枚君、师虞、敬三等称,号结一!主人,晚年更号无闷居士,江苏武进人,为清末民初著名蒙古史学家。屠寄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年少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家乡常州陷落,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