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甲骨刻辞中的鸡麓、鸡与奚所指实为同地,乃晚商著名田猎地之一,其地望大致在今山东汶水上游一带。入周以后,该地逐渐发展成为鲁国的边邑,即桓公十七年《春秋》经传所载的"及齐师战于奚"之奚。鸡麓地望的确定,可以为商末"泰山田猎区"提供一个新佐证,也是卜辞与金文东土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新坐标。  相似文献   

2.
西周时期有两个姜姓吕国,一在南土(今河南南阳市),可称为南吕;一在西土,可称为西吕。西吕即《诗》、《书》所载周文王、武王时期之西戎"旅(莒)国",曾为周人盟友,与周王室、密须国互通婚姻,西周末年则与西申、缯、西戎联合灭周。西吕地望当在今甘肃泾川县东、蒲河入泾的河口地带。  相似文献   

3.
西周宣王之世有两次千亩之战,而近来一些学者把它说为一次,这与史实不符。 宣王之世两次千亩之战,古文献有明确记载。一次是晋有千亩之战,见于《左传》。一次是周有千亩之战,见于《国语》。现分述于下,希方家正之。  相似文献   

4.
繻葛之战     
正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亲率周、陈、蔡、卫四国联军讨伐郑国。郑庄公率军坚决反击,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县东北)遭遇,郑军以"鱼丽"之阵击败周联军。周桓王繻葛之战的失败,是周王室衰微的关节点,即所谓"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从此周天子颜面扫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  相似文献   

5.
从宜侯吴簋铭文本身提供的线索可知,周初宜国之封地,应该坐落在西周"东域"范围内。周代成康以后的"东域",其西界在河南安阳、洛阳一线以东,南界不可能越过淮水,所以宜地似应在以汶、淄流域为中心的"东土"区域范围内寻找。结合卜辞"義"地地望可知,宜侯的封地应该在今山东莱芜市境内,也即晚商戍甬鼎铭中的宜子之地。宜侯吴簋实乃东土礼器,与西周吴国开国史无涉。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13世纪初合兰真沙陀战役之战场地望的六种不同说法逐一进行梳理和辨析,在基本认同其中的"东乌珠穆沁旗北境说"的同时,也提出了修订意见,认为合剌合勒只惕之战发生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北部合剌真戈壁一带。  相似文献   

7.
西汉初年,汉匈(奴)白登之战,规模巨大,历史影响深远。然而,“白登”其名及其地望所在,古今学界向说不一。笔者近年三度深入实地野外考察,发现汉匈之战主战场白登山,为当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阳高县三县市交界处高拔而范围广袤之采凉山。古来以北朝郦道元《水经注》为代表所说而为晚近学界所宗之汉匈古战场白登台,即当今大比例尺地图上亦即当地习称之南坡顶及其略西南的白登山———今马铺山,都不过是采凉山———汉白登山伸向西南的小小余脉而已。  相似文献   

8.
依据晚商王步卜辞规律推断,《合集》36501首辞所残之占卜地为"商",其地望大致是在今山东东平县接山镇鄣城村一带。首辞所涉及的田猎点则为殸,即字初文之一种,可读为祊,去汶水下游的东土商邑半日行程,属"汶阳之田"内的重要田猎点。卜辞习见之滳水,殆指商邑附近之水,或即汶水流经商邑段的专名,商人对东土的开拓往往需要凭借滳水而东进。滳水流域附近尚有兆、巛、壴、等地名与水名。其中兆即《春秋》经传中所记载的洮或桃,在今汶水以南山东宁阳县境内,大致与成地相毗邻。巛当读作淄,为汶水支流,殆即今之"柴汶"河。壴在今山东宁阳一带,地则坐落于"汶阳之田",亦属晚商重要田猎点。此外,东土商邑附近尚有一津渡,乃晚商汶水下游南北两岸交通的重要节点,且至少延续使用至东周时期。  相似文献   

9.
辽五国部各方国地望乃千古之谜。以往,诸家多从满语求译五国国名,探寻其地望,数十年收效甚微。今尝试用赫哲语破解越里吉国名,得其译名为"上江"国,再结合其他史料佐证,认为越里吉国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松花江沿岸。其国都邑所在,即后世金代之五国头城。  相似文献   

10.
1992年出土于陕西神木有一枚小型三孔布(图1)①,它的面文作"■"(图2),对于其面文释读及地望,学界争议很大。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币面文进行隶定,并对其地望做进一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币面文字隶定"■"三孔布币面释读存在许多争议。程纪中、童子玉、马汉民释读为"封氏",应指战国时地名"封斯",地望在今河北省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史料和实地调查,认为青岗峡的地望在环灵大道上,即今甘肃环县洪德乡赵洼村至山城乡之间的环江河道,而青岗岭的地望则在河曲之地,即今陕北鄂尔多斯高原,澄清了学界对二者地望的混淆。另外就北宋青岗峡及其周边的部分城寨略作探讨,以揭示出青岗峡在北宋时期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2.
存世有一类燕国平首布币,学界对其铭文、国属等问题争议较大。作者通过整理新出土的布币材料,认为该布铭文应隶定为"寺",读若"夷舆",地望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一带。  相似文献   

13.
西汉东海郡所辖戚县、建陵、东安侯国地望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东海郡所辖戚县及建陵、东安二侯国地望历来众说纷纭,通过对史料和各家之说的梳理,本文认为戚县地望在今临沂市,鲁王子刘遂之建陵侯国地望在今枣庄市峄城区,东安侯国地望在今枣庄市山亭区。  相似文献   

14.
桂陵的地望在今山东菏泽而非河南长垣 ,孙膑擒庞涓在桂陵而非马陵。从列阵而战到机动运兵 ,从“攻城则力屈”到主动攻城 ,反映出桂陵之战具有重要的军事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商纣时期的"黎之蒐",是殷末商人针对东夷族群进行的军事行动。举行大蒐之"黎"地位于殷都以东,是商王朝经营东土的据点和策源地之一,与今长治境内的黎国无涉。殷墟卜辞中的田猎地"■",坐落于古济水下游沿线的今济南境内,常为殷末商王巡行、蒐狩所至。文字学、典籍异文与考古学证据表明,卜辞"■"字当释作"楷",可读为"黎"。通过对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考察可知,"大蒐于黎"的地点其实正是卜辞中的商王田猎地"■",亦即《春秋》经传中的齐邑"犂丘"。"黎之蒐"地望问题的正本清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殷末东方政治地理形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由楚简《容成氏》看汤伐桀的几个地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桀之战中诸地名的地望及其理解问题,几次重要战争的先后问题,前人有所论述,但限于文献,鲜有进展。本文依据最近发表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之《容成氏》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有关甲骨文资料、推测"鬲山氏"在汤桀之战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对"鸣条之遂"提出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谈敖山与隞都地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近年来一些报刊文章,在谈到敖山与都时,都认为:今之邙山即古之敖山。有的认为今郑州小双桥遗址即古之都。有的认为今郑州商城遗址即古都遗址。有的直接说:“今之郊山即古之敖山,都的地望,文献上有河南敖仓说、河北说和陈留浚仪说三说。笔者认为,都之名,当从敖山之敖而来,仲丁迁,是迁于敖地,在敖山周围地区即为敖地,仲丁迁都于敖地,故有都之称。小双桥遗址具有都邑遗址的条件和性质,其位置又处于敖山即古之敖山地区,这就与部地望相合,由此说明该遗址当属都故址。”①此说得到一些人赞同,认为:“小双桥商代都邑遗址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沂"是秦楚联军破吴的首战之地。关于其地望,自清代以来先后出现正阳县境说、鄂州市境说及唐河县境说。根据新出清华简《系年》,《左传》之"沂"当为"析","析"可大体确定在今随州市淅河镇或其附近古赐水一带。再从"稷"地地望和地名系联两个角度分析,"析"在淅河镇或其附近一带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献和商周古文字资料中的缯地、曾国,历来争议颇大。文献和考古学资料更加支持《夏本纪》所记缯氏早期居地在今河南方城缯关一带,《春秋》经传所记今山东兰陵之姒姓之鄫与《夏本纪》所记缯氏东迁有关。卜辞之曾地望待考,但大体可以推断,其不大可能位于今河南方城缯关一带。湖北随州叶家山M65所出青铜器铭文可以证明位于今湖北随州一带的姬姓曾国似至迟于西周康王时期即已存在,西周晚期联合申国召犬戎伐周的缯,可能就在今湖北随州一带。  相似文献   

20.
传统认为联合灭周的申国、缯国的地望在今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盆地。但这种观点与西戎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矛盾。本文通过文献及出土金文、考古资料分析,认为参与灭周的缯国(西缯)地望应在今甘肃崇信县汭河谷地一带,于家湾墓地很可能就是缯国墓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