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倭仁(1804-1871),乌齐格里氏,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河南开封驻防.道光九年(1829)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十二年授编修.道光二十四年任大理寺卿.咸丰五年(1855)任侍讲学士.咸丰六年擢盛京礼部侍郎.同治元年(1862)正月,擢工部尚书;二月,著授皇帝读;八月,授文渊阁大学士.同治十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端.有<倭文端公遗书>传世.  相似文献   

2.
陈海岭 《史学月刊》2001,(4):151-152
徐广缙(1781—1858),字仲升,河南鹿邑县人,嘉庆二十五(1082)进士,道光二十六年(1864)擢云南巡抚,道光二十七年(1847)六月调任广东巡抚,次年3月,前两广总督耆英内调,擢徐广缙为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相似文献   

3.
正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朴园,山西省浑源县人。青少年时在浑源州恒麓书院读书。清嘉庆七年(1802年),以拔贡考授河南,任知县。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发明"抛砖筑坝"之法,终使黄河水患大治,被百姓推崇为河神。栗毓美宦  相似文献   

4.
一陈钟祥,字息凡,先世浙江山阴人,后侨居贵筑,举道光十一年(1831)乡试,考取官学教习,以知县分发直隶,因亲老请改四川,历署青神、绵竹、大邑知县。亲丧归黔,服满仍官直隶,署沧州知州,擢赵州知州。所著有《依隐斋诗钞》十二卷,《夏雨轩杂文》二卷,《香草词》五卷。以《香草词》影响最大。此外,尚有《鸿爪词》长调八阕,《哀丝豪竹词》长调十三阕,《菊花词》小令二十四阕,《集牡丹亭词》长调八阕,未结集的小令六阕、中调五阕、长调二阕,俱载《黔南丛书》第四集。  相似文献   

5.
<正>郭柏荫(1807—1884年),侯官县(今福州市人),字远堂。跟随曾国藩期间,受其影响较大,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擢编修;道光十七年,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转山西道,十九年巡视西城,转京畿道,升刑部给事中,曾继林则徐后,两署湖广总督。一向以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热心教育,注重民生而赢得口碑。清贫的京官生活郭柏荫道光八年(1828年)中举人,道光十二  相似文献   

6.
陈熙晋 ,浙江义乌稠城湖湖门人 ,原名津字析木 ,号西桥。清嘉庆 2 4年 (公元 1819年 )优贡。道光 5年 (公元 182 5年 )以教习出任贵州龙里知县 ,旋即调普定县。因领运京铅无误 ,加州一级。继后又任开泰 (今锦屏 )、永从 (今从江 )等知县、广顺州 (今长顺 )知州。以“卓异”保举 ,升都匀府知府。道光2 0年 (公元 184 0年 )迁仁怀直隶厅同知。两年后 ,奉调离黔 ,授湖北宜昌知府。他自任仁怀直隶厅同知后 ,勤于政务 ,善所措施 ,息讼罢争 ,安民恤众 ,境内宁靖。同时捐资培修城垣 ,兴办义学 ,兴设“宾兴” ,设置赤水河上土城、陛诏等义渡 ,方便行…  相似文献   

7.
张锳,晚清名臣张之洞之父,自道光六年(1826)大挑进入贵州为官,任安化县知县,后署清平、镇远知县,擢威宁知州,升古州同知,署黎平、安顺、遵义知府,授兴义府知府,于咸丰六年(1856)逝于贵东兵备道任上,前后三十年,其足迹几遍贵州全省,可以说张锳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贵州。张锳为官较为清廉,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特别是他一生兴学办教,重视文化发展,对近代贵州文化教育发展影响较大,对青少年张之洞成长影响巨大。通过对《贵州通志》《安顺府志》《遵义府志》《清实录》《张文襄公年谱》等相关史料的疏理,厘清了张锳在贵州的为官经历,并从中了解到张锳对张之洞的影响以及少年张之洞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民佣     
民佣罗继祖《清史稿》(478)"循吏传"张琦后附石家绍,家绍山西翼城人,道光二年进士,授江西知县。首邑繁剧,家绍在任举重若轻,尽心民事,民以爱戴,以"石爹爹"呼之,爹爹是江西民间口语,也就是"父亲"之意。后来又连任大瘐、新城、新建,升铜鼓营同知,为政...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3,(2)
明万历三年(1575)冬,当39岁的襄垣知县吕坤调离时,襄垣的士绅百姓数千人冒着大雪,沿途相送。人们焚香顶礼,依依不舍,感戴这位贤明的知县,有人竟跟着车子送到第三天。在吕坤离开的第二年,襄垣人还为他建了生祠,奉若神明;第三年,又树碑刻石,铭记他的德政。这位吕坤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刚正清明的官吏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今河南宁陵县)人。明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授山西襄垣知县。第二年,调任大同知县。万历六年(1578),吕坤升为户部主事,后转郎中。万历十五年(1587),升山东参政,两年后升为山西按察使。又两年后,升为陕西右布政使。万历二十年(1592)又升为巡抚山西右佥都御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有一位名叫周朴的官员来到山东省阳信任知县,不到一年就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拥戴。因为他疾恶如仇,秉公办案,也得罪了个别权贵。 本地有一姓王的财主,仗着在朝廷做刑部尚书的小舅子横霸乡里,无恶不作,百姓们恨之入骨。周朴来阳信后,经过十多天的暗查私访,对王财主的犯罪事实了如指掌,即令差役把他逮捕归案。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0,(3)
<正>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又字云汀,号髯樵、桃花渔者。湖南安化人。陶必铨子。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四川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以直言敢谏,善决疑狱,晋给事中。巡视漕运,尽革陋规。出任川东道,调整官盐价格,致私贩绝迹,民受其利。道光元年(1821),调山西按察使,升安  相似文献   

12.
王芙蓉 《沧桑》2012,(3):59-61
清乾隆年间,李希贤任沂州知府十年有余,他重视教育、关注民生、兴修水利、劝民垦荒、主持纂修《沂州府志》,堪称贤吏。  相似文献   

13.
正一、家世及其生平事迹陈其锟,生卒不详。字吾山,号棠溪。广东番禺人。先世浙江山阴人,祖世熙游幕粤东,遂入番禺籍。出生于书香门第。陈其锟幼敏好学,年十七补县学生。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以知县即用分发贵州,改捐主事,签分礼部仪制司行走,充则例馆协修、军机章京记名。道光十四年(1834年),父丧,归里,以侍母为由,遂不复出仕。主讲羊城书院垂三十年,勤于课  相似文献   

14.
<正>岭山书院清道光元年(1821),武缘县知县张显相捐廉购买县城西北隅薛、黄、刘三姓地基,与县举人阮修诵、职员李琛园倡建书院。思恩知府汪云任、武缘知县慈士衡董其事。建有头门、二门各3间,讲堂、后堂各3间,凉亭1座,厨房2间,东西学舍共27间,周筑围墙。旧址在今南宁市武鸣中学。道光七年,  相似文献   

15.
丁日昌(1823—1882年),字雨生,清末广东丰顺县人,贡生出身,官琼州训导,以守城功保知县,后积功升道员,授苏松太道,调两淮盐运使,擢江西布政使,官至江苏、福建巡抚,并充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为近代中国一个爱国的富有革新精神的政治家、洋务运动的实干家和晚清政坛中具有卓识远见的“人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建筑在台湾的曹公墓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百年前曾在台湾高雄任知县的中原人曹谨 ,因其勤政爱民 ,至今仍被台湾人民深深地怀念着。在李登辉大搞“台独”的今天 ,台湾百姓自发来到曹谨故里 ,寻拜曹知县的墓地———台胞求助大陆急寻希望回归 ,盼望团圆。正当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声讨李登辉妄图分裂祖国的“两国论”和“特殊两国论”之时 ,1999年8月4日 ,台湾高雄县观光协会名誉理事长林运臣、理事长黄承城、总干事郑温乾等急电河南省旅游局 :高雄县(清朝时称凤山县)清道光年代知县曹谨(道光十七年至二十二年 ,即公元1837年至184…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原籍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其父张锳,字春潭,举人出身。道光十三年(1833)任贵筑县知县,寓所在贵阳六洞桥(今六洞街),道光十七年(1837)张之洞出生于此。据说因此取名“之洞”(他们弟兄系“之”字辈,有张之清、之渊、之(氵舞)等)。道光二十一年(1841)张锳擢升兴义府知府(府治在今安龙县)。张之洞7岁时随其父到安龙任所读书,到14岁始回河北原籍准备应试。后历中秀才、举人、探花,成为晚清重臣和后期洋务派首领。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应人(今梅州市),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外交家。他出生于一个客家官僚地主家庭.1867年入州学为秀才,1876年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中举。捐知县、道员。自1877年起,他先后任驻日使馆参赞、驻美旧金山总领事、驻英使馆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在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他以强烈的爱国热情,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华侨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读了《武侯祠,1500年的沉思》。文中有一句话说道:"一个人不管他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相似文献   

20.
王茂荫年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天生 《古籍研究》2000,(1):115-119
王茂荫(1798—1865),字椿年,一字子怀。安徽歙县人。清道光进士。曾任主事、员外郎和御史等职。咸丰三年(1853)与左都御使花沙纳议订试行官钞简要章程,旋擢户部右侍郎,监管钱法堂。在任期间,曾疏抗内务府大臣肃顺等铸“当十”、“当百”大钱的建议,认为此举势必引起物价上涨,实为“病国”、“病民”之策。四年(1854)提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