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伦理源于周公所创立的德政思想和礼乐制度。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原则,以礼为表现形式,创立了儒家道德学说。汉代以后,出现了以"三纲"和"五常"为主体的儒家道德伦理体系,其主体性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方面,其中仁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源泉,是儒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其他诸德都是仁的具体展开和体现,都是从属于仁这个最高原则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
刘泽华 《炎黄春秋》2012,(10):71-76
一、"天王圣明"的思想意义在中国学界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认为"道"与"王"是二分的,在儒家看来"道"掌握在孔子手里,因此孔子是最高的思想权威。这种看法从孔子在世时就逐渐兴起。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后来孟子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更明确提出"道高于君",孔子则是道的化身,自然也高  相似文献   

3.
《庄子》颇爱称引孔子故事。详考这些故事,对孔子的称呼分为"孔子"与"仲尼"两类,这隐然关联着故事叙述者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塑造——以孔子为先贤、利用孔子形象正面讲述道家思想时,两种称呼均可使用;而以儒家门徒身份戏拟儒家孔子记述时,则必然称孔子为"子"。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庄子》讲述孔子故事的文化立场及对儒家贤者的态度,也有助于认识其他讲述孔子故事的传世及出土文献的性质与构成。  相似文献   

4.
《庄子》颇爱称引孔子故事。详考这些故事,对孔子的称呼分为"孔子"与"仲尼"两类,这隐然关联着故事叙述者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塑造——以孔子为先贤、利用孔子形象正面讲述道家思想时,两种称呼均可使用;而以儒家门徒身份戏拟儒家孔子记述时,则必然称孔子为"子"。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庄子》讲述孔子故事的文化立场及对儒家贤者的态度,也有助于认识其他讲述孔子故事的传世及出土文献的性质与构成。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最为重要、影响最为巨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学说和行为品格熔铸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灵魂。但是,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研究却素来苦于材料无多。今本四十四篇的《孔子家语》或简称《家语》,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是《论语》的有益补充,可是却曾长期被目为王肃伪作。1973年河北定县西汉墓出土了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至此《家语》乃伪的论断被予以匡正。随即,一系列的研究课题纷至沓来,其注译问题更是首当其冲。张涛博士的《孔子家语注释》适应学界需要,圆满完成了这一课题。《孔子…  相似文献   

6.
<正>《论语》自东汉起跻身儒家经典之列,至南宋时,经理学大师朱熹之手位列"四书",是儒家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同时也被公认为认识孔子和了解孔子思想最可信、最直接的原始资料。《论语》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海外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是最早进入欧洲视野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早在16世纪末,传教士利玛窦已将《论语》翻译为拉丁文。1687年,由耶稣会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在巴黎出版,其中包含《论语》的部分章节。《论语》的欧文译本众多,以英译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不过,在主要欧洲语言译本中,《论语》德语译本影响力不容小觑。如果要推举一部最负盛名的德语译  相似文献   

7.
高文圣 《神州》2013,(10):165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经典古籍,它不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史料,更是一座语言宝库,其中不乏关于修辞学的珍贵材料。孔子的修辞学思想形成于古代汉语修辞学的萌芽时期,在汉语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其中孔子提出了"修辞立其诚",是修辞最重要的要求,也是古代修辞学的精髓所在。孔子还提出了"正名"思想,、"文"与"质"相统一的思想,都是与儒家道德观念相一致的。受"修辞立其诚"思想的影响,孔子的修辞原则表现为得大方体性,即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行为要注意环境、对象、态度、社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相关章次疏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对应的10章,可以看出历史上关于《孔子家语》一书的争论并没有因《儒家者言》的出土而全获解决。出土文献再次证明《孔子家语》确实存在很多后人整理、重组的痕迹,这一点《孔子家语》比传世的其它文献都要来得明显。《儒家者言》最能证明的其实是《说苑》一类古书的价值,而非《孔子家语》。《儒家者言》的性质应该是介乎《说苑》与《孔子家语》之间,具有一定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代表名著,是儒家"四书"之一,也是古代学子学习的必读书目,更是求取功名利禄的阶梯。其影响深远,虽然《大学》年代久远,但是其中不乏很多重要思想,对当今社会尤其是当今大学的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被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崇为"至圣"的圣人,而毛泽东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其进行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使其恢复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身份。孔子《论语》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毛泽东却指出其中具有"民主性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11.
刘洁 《丝绸之路》2013,(16):43-44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其道德修养为后世所称赞。《论语》较详细地反映了孔子的修身之道,既包含人际交往中的处世哲学,也涵盖个人自我修身的内容与方法。修身之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具体表现,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赵敏 《安徽史学》2021,(4):162-164
"礼乐之治"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学者陈昭瑛认为"礼乐之治"是孔子的理想政治,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徐复观认为"礼乐之治"是"儒家在政治上永恒的乡愁".①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提出一些个人见解.概括而言,孔子以"中和"为原则,以"德义"为灵魂,以"尽善尽美""天人合一"为最高审美境界,形成了他的一系列礼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隐逸观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孔子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却被忽视。本文试作探讨。一孔子隐逸观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关于隐士的衡量标准孔子关于隐士的衡量标准是双重的,即政治标准和伦理道德标准,两者之间互为表里,并非相互分离。政治标准即为士而不仕。在儒家看来,读书是为了做官。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曾说:“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则说:“三年学,不至谷,不易得也”。(《泰伯》)因此,“学而优则仕”(《子张》),“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便是儒家指点给文人的一条虽非唯一但极重要的出  相似文献   

14.
皇侃《论语义疏》加入了很多玄学和佛道思想。尽管如此,儒家思想在《论语义疏》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儒家思想主体表现出越来越开放包容的趋势,玄学和佛道思想被主动引进,而又没有改变儒家体系,这是儒家主体成熟和自信的表现。关照现实是儒家思想区别于玄学佛道的鲜明特性。《论语义疏》中关于“忠”“孝”“礼”等问题的阐释,既植根于六合之内的孔子之论,又针对当时振兴儒家道德和完成礼制建设的社会现实进行议论发挥。它既不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无源之水,也不是没有任何指向的抽象空谈,而是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的有机结合。因此,皇侃《论语义疏》具有鲜明的儒家特性。《论语义疏》大力阐发儒家经典的义理,使经学在思想理论形态上有了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卢彦培 《文史月刊》2011,(12):57-57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系孔子弟子及其后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有细心的学者发现,《论语》洋洋洒洒20篇13000多字,不曾出现过一个“此”字。  相似文献   

16.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实行"仁"的方法是"礼"。孔子的思想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但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和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同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天命观是中国儒家哲学的思想核心,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少学者认为是宿命论。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孔子天命思想的发展脉络,以阐明其天命观并非宿命论;通过探索孔子天命观与其政治理想的内在联系,观照孔子的那种可亲可敬的生命格调,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福建德化人,出生于1905年。他早年在孔教大学研究科,北京大学研究所学习,以后历任大夏、复旦、华中、光华、沪江、东吴等大学及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现为复旦大学顾问。建国以前,蔡先生撰有《孔子哲学之真面目》、《三大思想之比观》、《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历史新研究法》、《蔡元培学术思想传记》等著作。建国以后,著有《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及其《补编》(二书是由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孔子《论语》中"仁者"与"智者"的分析,说明了儒家为学成道的过程和儒家人格修养所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借助武丁与彭祖的对话阐述了特定的政治理念,其中重点讨论了祥、义、德、音、仁、圣、智、利、信等概念,由此可判断其主体思想属于儒家,且与《荀子》相似。《殷高宗问于三寿》两次提出"揆中",这里的"中"是一个关联"仁"的礼义之"中"。如果孔子"仁礼一体"的"中"与荀子的礼义之"中"一脉相承的话,那么《殷高宗问于三寿》里的"中"应该是处于两者之间。孔子到荀子之间应该存在一条"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弓→……→荀子"的学术传承线索,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可能与楚人馯臂子弓或其门人弟子存在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