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写的是一位朋友琼——女性,二十八岁,漂亮。很早以前,确切地说是在她18岁那年嫁给了四个兄弟做妻子,如今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最大的8岁,最小的3岁。我不知道她的婚姻是否有法律的保障,但我相信。道德、习惯和彼此的责任感对她而言有着比法律更  相似文献   

2.
圆梦     
正从小有三个梦:当兵、上大学、成为作家。后来的情形是:第一个梦:成真;第二个梦,充数;第三个梦:沾边。梦之一:"闯"入军营那年月,当兵是所有女孩子的梦。为圆梦,还有过一次"预演"——"演员"是我和另两个同为十五六岁的女孩。那是1969年冬,学校仍在"停课闹革命",我们无所事事,凑在一起,痴人说"梦",讨论去哪当兵。终于,在其中一位的舅舅鼓动下,各自拿了家里50元钱(那时可不是小数目!)决定  相似文献   

3.
郭文锐 《神州》2012,(21):36-37
1995年,我五岁。那年刚开始学电子琴。教我弹琴的是我的幼儿园老师,那时她二十岁出头,正当青春。记忆中她总喜欢穿黑色的厚底鞋,抹着红嘴唇,在那时还很少见。每次我妈总会给她准备瓶装的露露,上完琴课我总望着瓶口的红色唇印默默发呆。陪伴我的是狂躁的旋律,连《月光奏鸣曲》都是那样的狂躁。琴键像黑白双煞一样盯着我,于是我双手下飞出的只能是怪异的音符。音乐这种用来取悦心灵的物质,一旦成为了任务。也变得像凶神恶煞一样,面目可憎。毫无疑问,我是喜欢音乐的,我想世人没有不为美好的音乐而感到愉快的。但.即使是喜欢的事,人都不喜欢在一种压迫的状态下进行所谓的练习,这样便失去了本身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顾晓蕊 《南京史志》2011,(13):13-14
一十三岁那年,我的个头猛得一蹿,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对美有了朦胧的向往。那时家里条件不好,衣服都是妈妈亲手缝制的。新衣裳穿不了几个月,就有些短了。妈妈便找来蓝的、灰的布条,在袖口或下摆处接上一段。有一天,班里转来一位女生,见到她时,我眼前一亮。她穿了件粉色的连衣裙,裙裾处缀着闪闪的亮片。因为这条裙子,她显得那么出众,像朵盛开的喇叭花。  相似文献   

5.
美的故事     
一从前,有一个小女孩不喜欢照镜子,偶尔拿起镜子,审视镜子中的自己,只见镜子中的她——臃肿的眼皮总是拥挤在狭小的眼睛周围,塌塌的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眼镜,厚实的嘴唇,特别是人长得有些发“福”,全身上下除了有一头漂亮的长发外,就再也没有一个地方让她瞧见舒服的。她悲哀地想:天哪,为什么老天让我长得如此丑陋?所以她特别讨厌照镜子,那年她十岁。  相似文献   

6.
泥土的呼唤     
小时候,我家屋后是一方泥土地,矮矮的小草,青青葱葱。我总爱伏在那柔柔的绿地上,抚着小草嫩嫩的脑袋,听着小虫欢唱,和泥土说上几句悄悄话。那时,泥土告诉我,她爱世界,她爱这里的一切。她说,她爱这草编的花衣,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色彩,一点儿也不落俗套;她说,她爱东出西落的太阳,暖暖的光照得她遍体舒畅;她还说,她感谢人类,让她如此惬意地生活,她深深地爱着她的孩子——人类。  相似文献   

7.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那年,我14岁,也略懂一点世事了,有些事情一经点击,立刻浮现出依稀的掠影. 那时,我在繁昌县三山镇念私塾,受业于邓则先老先生帐下.  相似文献   

8.
邱昱 《古今谈》2007,(4):31-32
音乐是全世界最美的语言,音乐是浓缩的情感,好似我的亲人、朋友和孩子。 父母给了我一副天生爱唱歌的嗓子。7岁那年,当我第一次东张西望地带着好奇的神情站在舞台上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时,我就迷上了舞台,迷上了唱歌,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条件地爱着她,她成了我永不放弃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9.
美丽的糖纸     
第一次发现女儿撒谎是在她六岁那年。记得那是一个和风送暖的春日黄昏,我在阳台上眺望着缓缓落下的夕阳,想着自己的心事。女儿蹦蹦跳跳地回来了。她从书包里拿出新买的文具给我看。我夸她买得不错,并问她:“买文具剩下的钱呢?”,女儿的脸上立即“晴转多云”了。她低声说:“妈,那钱我丢  相似文献   

10.
记胡蝶     
认识胡蝶是八年前的事注,那时我刚从国内来到这块新大陆;虽然这个城市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但较诸世界上其他大城市来说,她还是年轻的。温哥华有来自各国的移民,也有人说,这里是藏龙卧虎的地方,这句话不无几分道理,我就是在这里认识了心仪已久的三十年代影后——胡蝶。那时我在一个专为华侨、华人服务的社区机构工作,工作的一个部分是负责妇女组的英文学习。有一天,英语教师请假,我去代课,一个班十来二十个人,年龄从二十来岁到六、七十岁,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妇女却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学些基本的英语,以作为生活在这个英语…  相似文献   

11.
十七岁,我在高三,在高墙内荒芜的操场上,仰望天空掠过的飞鸟,深深叹息。十七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青春,意味着梦想,意味着活力,抑或意味着冲动……,我想到的,是告别。雨季里的梦我记得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歌词很好:"十七岁那年的雨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1935年生人,今年81岁。17岁那年,我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参加了有名的金城战役,荣立三等功两次。在战争中,我头上负过伤,腿上划过弹片,抓到过俘虏,也差一点光荣牺牲。每当回想起这段青春岁月,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1952年8月,我瞒着家人报名参加了志愿军,那时我还不满18岁。瞒着家人报名一是因为我有姊妹两个,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儿;二是因为我  相似文献   

13.
笨弟弟     
我不记得弟弟是怎么来到我家的了,那时我还不到三岁。有天妈妈问我,想要个弟弟还是妹妹。邻居蓉蓉姐才比我大一岁,却机灵很多,她就撺掇我,要妹妹。于是我们就围着妈妈,叽叽喳喳地吵着要妹妹,因为妈妈虽然给我买过小人书,却还没有买过洋娃娃。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那年,我出生在北京东城一个贫穷的家庭。17岁那年,我拜在梅兰芳先生门下。我是通过齐如山先生认识了梅先生的。我和齐先生谈起希望拜梅先生为师的事,齐先生把我带到梅先生家去。那时,梅先生住在东四九条胡同。第一次见面,梅先生对我的印象很好,说我是个好孩子,聪明,扮相也好。我受到了梅先生的称赞,心里说不出的快活。但是,提到拜师的事,梅先生却拒绝了。他说:他是从不收女徒弟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肯收女徒弟,不过事实上他那时的确没有收过一个女门生。齐如山先生是个热心人,帮我再三向梅先生说项,说我是个孩子,不要当作女徒弟收…  相似文献   

15.
我与洁若     
严格地说,我应该是个贵州“姑爷”。因为我夫人文洁若的祖籍是贵州。我同文法若的姻缘是从文字之交开始的。她找我润色一篇译文,因而相识了。我们很快就相爱了。当时,我们常常在北京文化宫前院一座小亭子的石阶上交谈,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她那时有慈祥的妈妈和两个弟弟。大姐在海外,嫁了位美国农学教授;还有一位就是卧病在床的三姐。她说:“三姐是我的生命。”这话重得当时使我大吃一惊,后来证明事情确实是如此。于是,我告诉她,我也有位姐姐——大堂姐,但她是我半个母亲。我十岁上丧母,妈妈生前一直在外拥工,所以全靠这位老姐…  相似文献   

16.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听到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那遥远的第一故乡——新疆喀什。第一次对喀什产生留恋是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那年寒假,随爸爸工作调动,我们一家迁回南京。  相似文献   

17.
记得是在1993年夏初,我应友人胡君之邀,前往鄂城西山瞻谒辛亥首义彭楚藩烈士之墓,并恭读了碑文;后又专程到彭烈士的亲生女儿彭小藩的住处拜访了她。那时她年已88岁,正住在市第一中学宿舍她外孙女儿的家里。本文关于她父亲彭楚藩在  相似文献   

18.
“我一看见他就躲,我不想见到他。”培哈妮(左一)回忆起她初嫁给马吉德的日子,那时她6岁,他25岁。照片里,现年8岁的娃娃新娘与以前的同班同学.同为童妻的加达一起。在家乡哈杰省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19.
列孚 《南方人物周刊》2012,(10):102-103
记不起是哪一年了,谢芳随某电影代表团访港,我和她有过惟一一次近距离接触。那时的她已年过半百,可是在我眼里,她仍然是《青春之歌》(1959)里的林道静(24岁),  相似文献   

20.
正我有缘会见持美国护照的女博士任峻瑞小姐,是在1986年5月初。其时我担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她则是一名美国学者,是随父母到山西寻根谒祖的。她的祖籍在长治市沁源县河西村。那时她已经33岁,但看起来要年轻得多。见面交谈时,我们毫无障碍地用汉语交流。长治市的老乡有人说她汉语"有点生硬"。其实不是"生硬",而是海外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