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与《左传》中所见的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春秋》、《左传》中,狄是从僖公33年分为长狄、赤狄、白狄、鲜虞等不同称呼的,这是这些分支强大的标志、狄与中原的战争开始是伐邢、卫、鲁、齐、晋等各国,其后主要是晋对狄的战争,分为灭赤狄、战白狄和伐鲜虞、中山(鲜虞人在春秋后期建立的国家)三个阶段。书中记载的狄人活动范围由他们征伐的中原各国变成了狄的本土,长狄和赤狄在长治附近,白狄在陕西和山西的黄河两岸,鲜虞在石家庄至保定一线。"戎狄"这一称谓往往是在议论这群人的特征时用的,在记叙他们与诸夏各国的战事时,"戎""狄"分界清晰,所以"戎狄"与"狄"是泛指和特指之别。狄人过着粗放农业的定居生活,而非游牧。他们在装束和价值观方面与中原有很大不同,并可得到考古上的证实。本文以同时代的第一手史料和全面的梳理为基础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有人将古代之“东夷”视为今彝族之一支,因《孟子·离娄》曾称:“舜,东夷之人也”,认为此处之“夷”即今天彝族之“彝”,因此,作为舜弟的象自应为彝族先人。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按,先秦时期所称之蛮、戎、夷、狄,均系当时华夏对周边其他民族的泛称,商、周时所谓“东夷”,包括莱夷、任、宿、须。句、颛臾、邾、莒、小邾、杞、介、郊、根牟等部落方国,其具体地域则包括今山东、苏北、豫西北一带,实即历史上商族之各部。查《山海经·大荒东经》:“帝俊生中客”下,晋葛理注谓!”俊亦‘舜’字,字假借音也。”又《帝王世纪》…  相似文献   

3.
魏源曾多次提到“攻夷”、“款夷”和“制夷”。比如在《海国图志叙》中,他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在《海国图志》的《筹海篇三·议战》中也说:“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人们对“师夷长技以制夷”十分重视,却忽视了“攻夷”和“款夷”。根据上面的引文,魏源的“攻夷”、“款夷”和“制夷”显然不是一回事。目前学术界的解释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近代哲学史》对“款夷”的解释,即“反对封建顽固派在对外贸易方面那种闭关锁国的保守观点,而主张在严禁鸦片贸易的同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平等的商品贸易”。(第五十  相似文献   

4.
吾,甲骨文作,《说文》:"我,自称也。从口,五声。"本义为第一人称代词"我",后常与"御"相通借,具有抵御义。因此从吾得声的一组字在"抵御"义上具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班簋、叔夷钟和晋侯稣编钟的相关铭文,确认"■人"即"国人","■""■""■"实为同一字,俱为"国"字之初文。《班簋铭》中之"东或",应训为"东域",并非"东国"也。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古代官印中,选出一批简单介绍如下: 1、铜质“长夷泾桥”印一方,印呈正方形,背面为台式鼻纽。印面篆刻阴文“长夷泾桥”四字,并刻有“田”字界格(图一),印面2.5×2.5、通高1.5厘米。关于“桥”的问题,文献上记载不少,据《水经注》:“水上有梁,谓之桥,秦制,亦曰便门桥。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又如《三辅黄图》:  相似文献   

7.
赵榆 《收藏家》2014,(4):75-77
<正>京博艺术博物馆藏董其昌《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绢本,通长15米,内文幅宽0.295、长12.25米,书写精妙,尺幅硕大,为现存董其昌草书之大观。翁同龢在手卷跋语中,作了极其高的评价:"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董其昌(1555-1636年),字思白,号玄宰,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擅精鉴赏,富收藏。《明史·文苑传》载:董其昌书法集古之大成,"六体"和"八法"无所不精,  相似文献   

8.
窦磊 《江汉考古》2013,(2):126-128,125
霍贺墓出土《衣物疏》记"□□□衣一领",首字即"缃"字,指浅黄色。同牍记"白□□衣一领",第二字整理者释为"索",当读为"素"。高荣墓《衣物疏》记"故帛纑不□一量",第五字即"措","不措"即"不借",指一种麻制草鞋。长沙东晋墓《周芳命妻潘氏衣物疏》记"臂珠一具","臂珠"即"系臂珠",为一种女性饰物。尹湾M2《衣物疏》记"青幕一、白幕一","幕"可读为"鬕",指一种绕在妇女发髻上的结带。  相似文献   

9.
《周易》益卦六四爻辞曰:“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郭沫若先生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把“中行”解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之荀林父。并说:“《益》六四的‘为依迁国’当是僖三十一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的故事。卫与(韦阝)古本一字,《吕览·慎大》‘亲(韦阝)如夏’,高注云‘(韦阝)读如衣’则‘为依迁国’即‘为卫迁国’。” 郭  相似文献   

10.
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记载:"洁而白,能服之不老。"这正是对炳灵寺药水泉的描述。唐代高僧释道世在其传世名著《法苑珠林》中写道:"晋初河州唐述谷,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渡风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道河之极地也,群峰竞出,各有异  相似文献   

11.
“长狄”解     
先秦文献《左传》、《国语》中提到的“长狄”,长期以来 ,被误认为是一支具有特异体形的狄人种族。通过对《左传》用语的仔细分析 ,我们发现 ,“长狄”仅是《左传》作者对狄人中一二身体长大的具体人员的称呼 ,而非指整支狄人部落 ;而《国语》则截取了《左氏》“长狄”这一名号 ,断章取义地与《山海经》诸书所谓“大人”的说法牵连在一起 ,其说是不可信的。《左传》中几位长狄属于赤狄下属的瞒部族 ,本居于今山西太行山西麓 ,与所谓“防风氏”、“大人之国”均无关系。“长狄”与赤狄、白狄亦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2.
正《南齊書·顧歡傳》中收録了顧歡所作《夷夏論》,文中批評當時佛教信衆"下育妻孥,上廢宗禮"。《弘明集》卷六明僧紹《正二教論》,卷七朱昭之《難顧道士〈夷夏論〉》、朱廣之《疑〈夷夏論〉諮顧道士》、釋惠通《駁顧道士〈夷夏論〉》四文中"育"字作"棄"。中華書局標點本《南齊書》據《弘明集》改"育"爲"棄",並得到廣泛認可。"棄"、"育"二字意義相反,改字對文意影響甚大,  相似文献   

13.
魏源故居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今属隆回县)。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思想家、史学家和经学大师,以著作《海国图志》闻名于世。他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后人评价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4.
商代文献中开始把周边族群与四方联系起来,以突出商的中心位置。西周时期,中原诸侯形成了诸夏意识,至春秋时期,华夏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同时,在以华夏为主体的历史记述中开始以夷、蛮、戎、狄泛称周边民族。战国时期,在"中国"、"四夷"及"五方之民"等观念的基础上,夷、蛮、戎、狄开始与四方相配,并形成了对四夷的体系化、类型化的记述模式,这为历代修史者所传承,指导了历代正史以及其他体例史籍对民族历史的记述。中原地区的各民族政权都认可了这一记述模式,并重视通过这一模式记述各民族历史,以此来论证自身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下称杨注)解决了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多所创见,可称为一部博大精深的集大成之作。但金无足赤,个别地方似可再商。现就杨注中关于“柔”、“报”婚的问题略加分疏,向杨先生并海内同好请教。 《左传·桓公十六年》:“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右公子。” 杨注:“上淫曰烝。宣公为庄公子,桓公弟……夷姜或是庄公妾,为宣公庶母。宣公与夷姜通奸,必在庄公或桓公时,故《传》文以初字别之。宣公既立,乃立夷姜为夫人。故《卫世家》云:‘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伋子(即急子),以为太子。’宋人洪迈《容斋五笔》误认宣公与夷姜之通奸在宣公既立之后,因而怀疑此事,不可信。” 按:此为《左传》所载“烝”婚之首次。杨注以“宣公与夷姜通奸”释“卫宣公烝  相似文献   

16.
1983年,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西60米处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一件铜匜,铭文十分重要。李芳芝先生在《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曾撰文加以介绍和考释。笔者对铜匜铭文有与李先生不同的一点看法,试草成小文,以就正于李先生和同好。先将铭文隶释如下: (?)伯□夷自乍(作)旅也(匜),其万年无缰子=孙=永宝用享。铭文第一字从嚣从高省。按金文高字作“(?)”“(?)”,作“(?)”形只是省去了右边的一竖笔,同时口旁可能借下边嚣字所从之口为之。这样的借偏旁现象在古文字中并不乏见。我们认为此字应是在嚣字上迭加高声而成的一个累加声符的形声字,即嚣字加声符的一种异体。古音嚣在晓纽宵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合比较《清华简·说命》、卜辞及传世文献,从史、地两方面钩沉傅说事迹本貌。史指人物事迹,即以简文《说命》上篇所载武丁梦得傅说及傅说攻伐失仲两事,结合"弜"、"失"两族卜辞,考析殷代雄族"弜"乃"弼人"的历史原形人物,失仲亦即卜辞之失侯,卜辞所载武丁伐失与傅说伐失仲应视为一事。地指傅说事迹发生的地域环境,简文《说命》所载"员土"当训作"云土",其与武丁时代"北海之州"的地域面貌及职能区划密切相关,《周礼》对圜土及其附属刑制的表述即以"云土"为底本拟构而来。此外,"云土"还与帝辛时期征夷方卜辞中"云奠河邑"的地名相关,由此可窥知北海之州自武丁以后的政治地理沿革。  相似文献   

18.
正翁同龢于戊戌年(1898)四月回到家乡常熟时,已是69岁高龄了。虽说是"开缺回籍",没了官职,可是身为两朝帝师的翁大人,威势仍然非同小可:说不定哪一天朝廷又欲起用,照样拥有炙手可热的权势!何况,翁大人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兼收众长,是不可多得的墨宝!家居无所事事,翁同龢就每天作字十余幅,聊以消  相似文献   

19.
青州市博物馆历年征集收藏古代印章很多,今择其:二介绍,两印均由原益都县公安局移交博物馆。夷道令印。铜质,正方形,边长2.7、通高2.7厘米(图一)。鼻纽。白文,篆书“夷道令印”四字,字面微受磨损,字体方正,笔划粗壮移稳重,排列整齐(图二)。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又据《后汉书·郡国志》:“夷道属荆州刺史部南郡所辖十七城之一。”据该印纽的形制及印文,“夷道令印”当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20,(2)
商周文字中,"伐"是一个常见字。"征伐"作为"伐"字的一个基本义项自商周以来一直未变而被承继下来。然商周金文中亦有用作"美也"的"伐"字,析言之即对他人功劳进行夸美表扬。明确了此种用法的"伐"字,对于重新认识商末商王朝和方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亦有利于进一步探讨"蔑历"一词的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