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新感觉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诞生之初,就在日本文坛掀起轩然大波,论争主要围绕新感觉派的创作方法展开。日本新感觉派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两次影响,第一次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他们较多从文体和创作技法上吸收;第二次是80年代贾平凹、莫言和余华等人的创作,巧妙汲取日本新感觉派的风韵,化入到作品肌髓。  相似文献   

2.
1951:唯物史观派主流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海升 《史学月刊》2004,(12):96-102
1951年,唯物史观派对于学术机构领导权和学术期刊经营权的掌握和控制以及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使他们成为在学术界确立新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推动学术变革和话语转换的中坚力量;唯物史观派聚拢传统学人进行史料整理、古籍校订,为学术史留下一笔财富。1951年前后唯物史观派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当时学术格局的变动直接影响了20世纪后半期学术界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界从高等法学教育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法学教材编写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这些探讨缺乏整体性的经验考察与细致的因果关系分析,探讨法科学生毕业标准成了理论回应实践必须深化的重点并不能忽视的问题,以此视角,法学素养方是法科学生的毕业标准。  相似文献   

4.
湖州市博物馆藏有清同治、光绪年间由12件书画扇面装裱而成的四条屏,主要由以张熊领衔的"鸳湖派"书画家所作。根据款识,均为一位叫"拜彤"的人而作,他应当是19世纪中晚期众多新式赞助人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期,农学科作为中国近代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产物,在"西方崇拜"社会心理的驱动下,渐次演化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典型特征即由模仿日本转向效法美国,在学制与组织体系、教职员构成以及教科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美国化发展趋向。就空间分布言,美国农科样式缘起于东南地区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农科之创建,然后各向南北扩展,并波及早先以日本农科为典范创立之学校;就创办主体言,现代派传教士或教会大学为其始作俑者,继而为留美学生群体所主导并推广,他们借助全国学制改革的声势使其制度化、合法化。期间,农专"改大"运动几乎与其并行相随,合力拓展了农科的地理版图,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农科样式以及美国留学生的地位和影响,因受学术与政治以及教学需求的实际制约,日本等域外因素不可能完全消退。  相似文献   

6.
庄琦 《黑龙江史志》2013,(17):50-51
英国资产阶级内战时期(1640—1688)的独立派是代表中等新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在革命初期,独立派与长老派联合,利用国会与国王进行斗争。长老派掌权后,独立派又与平等派联合在一起推动英国内战向前发展。推翻长老派后,独立派一方面坚决打击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一方面又残酷镇压了平等派的运动。最终,独立派建立了以克伦威尔为"护国公"的军事独裁体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独立派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7.
日本现代作家、诗人木山捷平(1904~1968)离开这个世界已经37年了,但他的作品至今尚未有一本译成中文,在日本也远不如那些战后派、新感觉派等文坛大家出名,在许多文学史中都是被几笔带过,有的甚至只字未提。然而,笔者却认为,他是一位中日两国都不应忘记的作家,其原因之一是他的作品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军国主义者发动的那场战争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在民初北大的人事变动中,朱希祖作为正牌章太严弟子先于他人入职,颇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其入职并未引起旧派人士的强烈反应,旧派众人其后渐次离开北大,与朱希祖并无直接关系,原因亦各自不同,但均对校长何燏时主政下北大未来的趋向怀有背离之感。虽然后来更多太炎门生进入北大,代替桐城派等旧派人士居于核心地位,但以历史的眼光加以评判,此番新旧更替实有"以旧易旧"的意味。这说明在民初数年里,新旧世界虽已有移形换位之势,但"新"、"旧"之间的关系还有些朦胧,其清晰的标准尚在确立与制定之中。  相似文献   

9.
张蔚 《文史博览》2015,(2):10-12,16
"常州词派"是嘉庆时期兴起的一个重要的词学流派,其词论经张惠言的开创、董士锡等人的修正、周济的发扬光大而逐渐成熟,这一流派开始统治词坛直至清末,因而本文对清末"常州派"的词论也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对"常州词派"的词论及其演变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后,南京国民党中央对事变的处理,分为和战两派,但“讨伐派”究竟包括哪些人?过去并未见有具体的考察。实际上,戴季陶是主战最力的人物,讨伐派的代表。何应钦最初主战,其后迫于各种压力,至少在表面上,主战的热情下降,并因军事行动迟缓而受到戴季陶等人的斥责。讨伐派受到了宋美龄等人的强烈质疑和反对。  相似文献   

11.
刘峰 《世界历史》2020,(1):15-27,I0002,I0003
近代日本侵略统治伪满的思想与政策并非铁板一块,它至少存在着两个派系:既有利用“以满制满”、自治主义为手段的“自治派”,也有追求中央集权、统制主义的“统制派”。前者倾向于自下而上的自治主义,不断在地方上推进“县自治”与“保甲制”,以图在“自治”的名义下利用华人对各地展开实际操控并向上层扩大;而后者则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统制主义,期望削弱地方的权能,构建并强化“总务厅中心主义”等中央集权性政策,将伪满彻底地属国化、殖民地化。两者之间既有摩擦,也有配合,共同统一在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奴役东北人民的大目标之下。  相似文献   

12.
郑宜 《福建史志》2012,(1):38-39
筝,是一种极具中华民族特色、音色优美的乐器。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今古筝的流派主要有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本文拟对福建筝派的成因、演奏技法、代表曲目、传承人等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3.
韩鼎基 《沧桑》2014,(3):34-37
"科玄论战"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次思想论战。这次论战爆发的原因,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外,还与张君劢自身经历以及其和丁文江二人的关系相关。"科玄论战"继承了国粹派的因素,是对"科学万能"偏激思想的纠偏,且对随后30年代出现新儒家做出了铺垫。  相似文献   

14.
杨瑞 《近代史研究》2022,(2):92-106
“法系”一词是20世纪初从日本引入的和制汉语新词汇。受欧洲比较学派影响的明治日本学者穗积陈重,首创“法族”“法系”等新语汇和概念,开创东洋文化视域下“法系别”比较法学派。作为“近代语言”之一种,被章宗祥、曹汝霖等留日学生引入汉语世界,梁启超等康门弟子将其定型为中国法政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概念和表述工具。立足于“欧洲中心论”的法律文化价值观,亦以东洋化知识形态隐性植入,充作沈家本派借径日本、效法大陆法派,进行法律制度变革之重要凭借。民国肇造,东学整体趋于式微,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改弦易辙,国民党人士、英美法派以及“反沈派”兴起,加速了沈家本一脉分裂,清季所尊奉的日本模式大陆法派取径根基摇动,表征了英美法派与大陆法派彼此地位升降变化,以及中国文化价值借势回归的错综复杂政治与文化态势。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代的亚细亚主义思想内容繁杂,派别众多,其中以"兴亚派"与"脱亚派"最具代表性.本文从文明观、国家观的角度比较"脱亚论"与"兴亚论"思想的异同.这两种看似相反的理论实际上具有共性,"脱亚论"与"兴亚论"都是从日本特殊论出发,试图确立日本在亚洲统治地位的思想.他们互为表里、相互呼应,不仅在近代日本的不同时期里左右着当时日本的社会意识,而且成为不同时期的日本政府对外策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曲梦晨 《史学集刊》2017,(5):118-128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建立了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在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中,天皇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之时,美国便已确定对战后日本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而天皇制问题则以其重要性成为对日改造政策中的重要一环。美国政府内部对于战后天皇制问题的观点可分为两种:日本派从短期利益的角度,强调保留天皇对促成投降和占领改造的重要性,主张战后暂时保留天皇并利用天皇部分权力进行占领改造工作;而强硬派则从长期利益的角度,强调天皇的战争责任及其同军国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等危害性,主张战后不利用并废除天皇制。美国确立的战后天皇制政策最终将两派观点相结合,既采纳了日本派暂时保留和利用天皇制的意见,更体现了强硬派所主张的削弱天皇制影响的主张,并在战后改造中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7.
王莹 《黑龙江史志》2008,(18):36-36
在社会急剧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抗日年代,北派通俗小说却能繁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先从通俗小说自身特点和时代背景探析其繁荣的主要原因,然后以刘云若、"北派五大家"以及张恨水三个"北派通俗小说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为典型,分析这朵文学奇葩的瑰丽与繁荣。  相似文献   

18.
1920-1930年代国家主义派之内在文化理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醒狮运动”之初,国家主义派致力建构中西杂糅之文化保守主义体系,以为其运动之意识形态。其现代学理厥为以欧陆玄学为基础的历史文化哲学,及玄学之反动———实证哲学及实证学科(包括实证主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玄学与实证本相冲突,且因移植国家主义之中西时空错位,导致醒狮派理论之困境及内在紧张,并驱动其由消极强调国家主义之自在性,走向积极营建“新理性主义”哲学体系。玄学向为文化保守主义之壁垒,而实证主义之科学、进化精神及反玄学倾向,则促使醒狮派呼唤并回归“五四精神”,走向文化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19.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建立了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在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中,天皇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之时,美国便已确定对战后日本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而天皇制问题则以其重要性成为对日改造政策中的重要一环。美国政府内部对于战后天皇制问题的观点可分为两种:日本派从短期利益的角度,强调保留天皇对促成投降和占领改造的重要性,主张战后暂时保留天皇并利用天皇部分权力进行占领改造工作;而强硬派则从长期利益的角度,强调天皇的战争责任及其同军国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等危害性,主张战后不利用并废除天皇制。美国确立的战后天皇制政策最终将两派观点相结合,既采纳了日本派暂时保留和利用天皇制的意见,更体现了强硬派所主张的削弱天皇制影响的主张,并在战后改造中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20.
明治维新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通过军事侵略、经济扩张、文化渗透等各种手段贯彻其大陆政策,牧羊业向大陆的扩张是日本大陆经济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度促进了日本牧羊业的发展,作为其殖民地的朝鲜亦卷入日本的牧羊业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设立了"日满绵羊协会",力图在日本本土、中国东北及朝鲜发展牧羊业.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华北及"蒙疆"地区后,又设立了"东亚绵羊协会",全面负责日本本土及殖民地、占领地的绵羊改良增殖事务.朝鲜主要担负向大陆绵羊改良提供所需种羊之任务.日本在朝鲜发展牧羊业的根本目的是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侵略政策"提供军需羊毛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