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陆海军多次受挫.为挽危局,清廷重新启用已被罢黜九年之久的恭亲王奕.甲午战争期间,奕忻在处理中日交战、三国干涉还辽及护台的外交活动中,主要是乞求列强干涉之策,其对外的依赖表现出奕在外交活动中的软弱与怯懦.软弱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清政府政治体制的腐败,经济的落后,军事的废弛.  相似文献   

2.
张公政 《满族研究》2007,72(4):122-126
奕是晚清朝政中一位资深人物。在他当政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的举措,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建议设立一个系统的独立的机构来管理对外事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可以说是开了晚清外交近代化风气之先。以奕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开明之士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晚清外交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进程,并通过长期客观务实的外交实践和反思,推动了晚清外交和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演变。本文旨在通过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被受命为钦差全权大臣同西方列强谈判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的渐变,探究其在《北京条约》签订前后外交思想渐变的深层原因和种种表现及对晚清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奕劻外交活动真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外交矛盾交织.庆亲王奕劻以皇族特殊身份进入中央政权,执掌军政外交,参与处理清廷与义和团、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和列强签订<辛丑议和条约>等.从中看出奕劻外交中的特点及经验教训,将给人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外交矛盾交织。庆亲王奕勖以皇族特殊身份进入中央政权,执掌军政外交,参与处理清廷与义和团、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和列强签订《辛丑议和条约》等。从中看出奕勖外交中的特点及经验教训,将给人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5.
奕訢是晚清朝政中一位资深人物。在他当政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的举措,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建议设立一个系统的独立的机构来管理对外事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可以说是开了晚清外交近代化风气之先。以奕訢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开明之士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晚清外交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进程,并通过长期客观务实的外交实践和反思,推动了晚清外交和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演变。本文旨在通过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讠斤被受命为钦差全权大臣同西方列强谈判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的渐变,探究其在《北京条约》签订前后外交思想渐变的深层原因和种种表现及对晚清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军 《满族研究》2006,(3):128-128
奕訢,封爵恭亲王.关于奕訢封恭亲王的时间,多种辞书和著作说法不一,或说是1851年,或说是咸丰时封为恭亲王.通过查阅《清实录》和奕訢诗抄,奕訢的封爵时间问题得以清晰,著封是在道光三十年,册封是在咸丰二年.  相似文献   

7.
奕訴,封爵恭亲王。关于奕訴封恭亲王的时间,多种辞书和著作说法不一,或说是1851年,或说是咸丰时封为恭亲王。通过查阅《清实录》和奕訴诗抄,奕訴的封爵时间问题得以清晰,著封是在道光三十年,册封是在咸丰二年。  相似文献   

8.
崔金柱 《世界历史》2015,(2):69-77,159,160
近代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厮杀,更是交战各方国力及动员能力的较量。在甲午战争爆发初期,日本政府以及财界就巨额军费的筹措,有捐款说、内债说和外债说等主张。最终松方正义主张的内债说上升为国家意志。日本政府脱离和平时期的财政运作模式,在战争期间超常规地动员财政金融机器为战争筹资。明治政府在煽动国民民族主义情绪的同时,合理利用短期借贷、增加纸币供应、发行国债等近代金融手段,促使财界及民众在经济上支持战争,其中日本银行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大陆作战停止前,日军的绝大部分费用是通过日本银行短期周转,再以发行长期国债偿补的方式筹集。马关议和结束后,清朝的巨额赔款成为弥补日本在战争期间透支军费的财源。  相似文献   

9.
奕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当权人物之一,他为晚清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关于奕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很多,相关史料更是多不胜数。在这里,我主要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史料学情况。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后,日本民间为对抗美欧扩张在华权益而提出旨在与中国等亚洲国家间提携甚或结盟的亚洲主义论调,在其嬗变过程中存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紧随局势变幻而频频翻新名称和言说;一是始终未变其国家利益至上的实质,及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所不屑的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展开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借助舆论宣传,日本营造了"正义战争"之势,成功进行了积极危机公关,传播了其"文明之师"形象,成功晋级到"文明社会"。相对于深谙舆论战之道的日本,清政府缺乏现代宣传意识,以至于甲午战争中的舆论战同武力战一样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以史为鉴,对于当前日本关于钓鱼岛争端的国际舆论宣传我们...  相似文献   

12.
奕訢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当权人物之一,他为晚清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关于奕訢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很多,相关史料更是多不胜数。在这里,我主要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史料学情况。  相似文献   

13.
北洋水师营务处总办罗丰禄的数十封未刊家书真实地反映了北洋水师上层在中日交战时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早在战争爆发前,李鸿章、罗丰禄等人,即从思想认识上将抵御外辱视作“开衅”,行动上则抱定“海上断不用兵”的宗旨。因此,在甲午战端甫开,日本大举进兵之际,北洋水师即奉行避敌自保的方针;当日本在辽东半岛登陆时,北洋水师则避往威海;最后,当日本在山东半岛荣成登陆时,北洋水师仍是“蠖屈于威海”,宁肯坐因待毙,也不执行光绪帝提出的遇有倭船即英勇出击的积极战略方针。罗丰禄作为营务处总办,主持时外交涉,是李鸿章与北洋水师之间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在战事吃紧、形势危殆的情势下,罗氏不在筹划战事上用心思,却整日苦苦思念妻妾,家书络绎,几无虚日。他甚至利用在北洋的关系网,在荣成战役爆发前夕,将其侄从“康济”练船上撤退下来,送其还家。这种弥漫于北洋上下的畏惧、自私、不负责任的心理状态,是导致清廷在与日军较量中惨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日钓鱼岛争端,源于甲午战争日本“窃岛”,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对外扩张导致的直接结果。日本侵占钓鱼岛蓄谋已久,从甲午战前非法的秘密调查,到甲午战时的秘密“窃取”,再到甲午战后的所谓“更名”,其侵略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5.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清廷固守"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过分依赖"国际公理"和外国势力,自缚手脚,迟滞了军事行动,导致节节败退。战争的惨败,反过来又将外交全面拖入被动。本文从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分析了清廷军事、外交双输的历程,并总结出了教训。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构筑朝鲜电信网过程中所采取的军事行动与外交交涉,是日本对中国军事和外交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日本战胜中国的重要因素,更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势力消长的一个缩影。朝鲜电信通讯问题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外交重点是获取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的电信通讯使用权。中日交战前后,则是以保障电信通讯联络的畅通为重点。日本通过外交交涉和武力威逼并进的方式,占有了中朝电信线并完成了军用电线的架设,在通讯联络上优势于中国。甲午战后,日本开始计划独占朝鲜电信所有权,虽然在列强的干涉下一度受挫,但最后还是通过与朝鲜交涉,控制了朝鲜半岛境内的电信通讯。  相似文献   

17.
李新军 《沧桑》2008,(5):32-33
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两个亚洲国家的命运,日本通过这场战争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而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这场战争在爆发前就引起了举国关注,而《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有多篇评论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通过对这些评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主笔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也可看出当时的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海军的侵华战略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从幕末思想家开始,日本就提出发展近代海军的主张,这些主张是在面临外国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而中国此时就已成为日本海军侵略的目标;明治初年,海军作为“先锋”,参加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并利用所获得的侵略权益,找到侵略中国大陆的方向和路径;甲午战争前的十年,日本海军以中国海...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不仅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极大地改变了东亚格局和中日两国关系。甲午战后,日本取代中国一跃而成为东亚的“中心”,并依靠从中国取得的巨额赔款,加快国内近代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建设,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金本位”,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近代化强国。日本从战争中得到的巨大利益,又驱使其不断进行新的扩张,东亚...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打败了老朽的清帝国,摧毁了清王朝几十年的现代化成果,延误了当时中国发展进程,同也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