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进 《纵横》2010,(6):57-60
1948年,祖父许德珩在北京大学学生刊物上发表文章纪念五四运动。他在文章中写道:“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要并且已经跨越五四前进一步。我们不要追赶时代,为时代遗弃,而要把握时代,创造时代。是这样,今日纪念五四,才成为有意义的。”回想当年,在国家危急关头,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高举民主、科学的五四运动旗帜,勇开思想解放的先河。他们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而我的祖父许德珩也列身于他们之间。  相似文献   

2.
1927年4月,徐悲鸿从法国回到国内。 同年8月,19岁的吴作人从苏州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来到上海,打算报考上海艺术大学的建筑专业。可当他看到上海艺术大学招生广告中,校董的名单里有徐悲鸿的名字时,便毅然报考了该校美术系,因为他对徐悲鸿仰慕已久。20多天后,吴作人便收到了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的录取通知书。  相似文献   

3.
秦岭 《文史春秋》2005,(3):53-54
初谒师门王文农1910年出生于湖北大冶县一个商业世家,在大冶县城关开设有“晋丰太杂货号”,家道殷实。6岁入塾启蒙读书,聪慧敏悟,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0岁起从乡贤刘竺轩学习书画诗文,后赴武汉考入省城武昌艺专研读国画。1932年毕业,1934年24岁时只身前往北平,考入京华美专中国  相似文献   

4.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罕见的文艺通才,其在音乐、戏剧、绘画、书法、金石、诗词诸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一直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他在39岁时出家为僧,摒弃俗世诸艺,精研律学,一变而为享誉近世的律宗高僧,这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弘一大师。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正是李叔同一生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在俗世还是出家后,李叔同皆以处世严谨而著称,故时人或以为他是个寡情之人,甚至闹出不少的笑话。其实李叔同不仅重情,而且重义,是那种典型的古道热肠之人。其与刘质平之间的师生情,足以说明这一点。 1912年秋,李叔同应经子渊之邀…  相似文献   

5.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仿佛老师只是教授知识,解答问题的人,不苟言笑。其实,自古而今,亦师亦友的典范不胜枚举。黎锦熙和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两位。  相似文献   

6.
正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的一天,南京闹市延龄巷一处新居的大门上,贴有一份报单,末尾署名为"受业门生谭嗣同",吸引了众多过客的目光。这家主人不是别人,正是石台县旅居南京的著名佛学家杨文会(字仁山)。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爱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毛泽东自述的少年经历:“……我开始想到长沙去。听说那是个大城市……我很想到长沙一个专门为湘乡人设立的中学。在那一年冬天,我请求一个高等小学教员介绍我到那里去,他允许了……”当时的欺诺先生和后来的中国人并不清楚毛泽东所说的这个“他”是谁?其实,既不是徐特立,也不是杨昌济,而是鲜为人知的张有晋。 遗撼的是,张老先生已于40年前驾鹤西归,今天我们只能找到他的侄儿——洛阳师专张人表副教授代言,请他讲述张老先生和毛泽东的师生之情以及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8.
吴作人是现代著名的中国画和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曾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艺坛代表人物之一"。他画的《齐白石像》、《知白守黑》被认为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9.
刘畅 《环球人物》2012,(27):83-85
杜忠诰说,南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解决了他的情感困惑2012年9月29日,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居住和传道的江苏苏州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享年95岁。9月30日中秋夜,太湖大学堂沉浸在一片肃穆和哀伤之中。从各地赶来参加南怀瑾祭奠告别仪式的人们,向先生做最后的行礼。斯人已逝,撇开学术纷争,在其弟子眼中,南怀瑾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和独特的魅力?几经辗转,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联系到远在台湾的书法家杜忠诰先生。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年,在皖南山区一个闭塞而且相当封建的家庭里,有一位凭着“三寸金莲”的残缺之身,能够冲破重重束缚,终于成为集作家、学家、教授于一身的坛“长青树”,“五四”新化象征的新女性,她就是被台湾称为“国宝级”的学大师苏雪林教授。  相似文献   

11.
赖晨 《文史春秋》2013,(6):43-47
清宣宗道光皇帝最信任两个宰辅,一个是曹振镛,另一个是穆彰阿。穆彰阿是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参加会试时的主考官,位高权重的他十分欣赏这个德才兼备、踏实做事、忠心耿耿的寒门弟子,经常在道光皇帝面前举荐。"朝中有人好做官",有了他这个过硬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而一代小说大家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那么,在我国现当代文坛上相映生辉的这两颗双子星,究竟有着怎样的师生情谊呢?  相似文献   

13.
吴作人是现代著名的中国画和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曾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艺坛代表人物之一“。他画的《齐白石像》、《知白守黑》被认为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4.
许进 《百年潮》2008,(3):50-51
我的祖父许德珩是九三学社的首任主席。吴阶平教授是九三学社的第三任主席。1952年,吴阶平教授受我祖父的影响加入九三学社。1986年,吴阶平教授以其精湛的医术,挽救我祖父的生命于垂危。这两件事情都是鲜为人知的。  相似文献   

15.
悠悠师生情     
今年3月3日我收到郭友中老师的喜讯:最近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地科学家为庆祝郭友中老师七十五寿辰暨55年科研与教育生涯,分别出版了三本书,包括《数理科学记录》《数学物理科学进展》《数理科学展望》。这是对郭友中老师生日最美好的祝福。更是对郭友中老师坎坷一生、奋斗一生的最好总结。  相似文献   

16.
五十多年前,我曾在台湾台北师范任教,是“普三甲班”的国教员兼级任导师。  相似文献   

17.
陈启文 《古今谈》2005,(3):33-35
金庸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深深不忘师生情,白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四次回乡到嘉兴、海宁探亲、观光、讲学,投资办企业,次次拜访曾教过他书的老师,恭恭敬敬地向老师鞠躬行礼,深表谢恩,成为家乡人民和香港、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尊师的楷模。  相似文献   

18.
拳拳师生情     
1964年,我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生的身份,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白寿彝先生的研究生,同时被录取的还有瞿林东同志。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研究生还是一个相当陌生而神秘的领域。我就是怀着一种兴奋和探索的心情步入这个领域的。当我们考上研究生之时,白先生已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中国史学史任务的商榷》,成立了史学史教研室,编印了近十册参考资料;作为高校文化教材的《中国史学史教本》也已经写到刘知几。当时白先生的研究工作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外校一些有志于这一学科发展的中青年教师纷纷前来进修。我们入学时碰上的,就有辽宁大学的施锡才  相似文献   

19.
英国哲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特兰·罗素(1872-1970),被孙中山称为“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他于“五四”时期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等邀请访华讲学,后又与蔡元培等共同推动英国退还“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竭力声援中国和平独立,被蔡元培誉为“中国的伟大友人”。  相似文献   

20.
每年的3月5日,是周恩来的诞辰,正是蔡元培的忌辰;而每年的1月11日,是蔡元培的诞辰,前三天(1月8日),又正是周恩来的忌辰。由此而想到他们两人的关系,特撰此文,以为纪念。一周恩来说:“今日始得一瞻风采”,就是说,直到1917年5月23日,蔡元培到天津南开学校讲演时,周恩来才见到他。有人以为周原籍浙江绍兴,与蔡同乡。周的姑丈王世裕(子余)与蔡关系较为密切,周很可能以通家晚辈的身份,在王世裕处见过蔡元培。诚然,王世裕也是绍兴人,与蔡的从弟蔡元康交称莫逆,因元康之介绍,蔡元培吸收王世裕为光复会的会员和中国同盟会的会员,一同致力于反清的革命。王任中国银行绍兴支行经理时,蔡元培常托其代为料理老家和故乡的事务,交往颇为频繁。但是,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从18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