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生活风格"(style of life),是布尔迪厄代表作《区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布尔迪厄吸收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涂尔干的原始分类学,以及马克斯·韦伯关于"生活风格"是界定不同阶级、阶层之关键因素的论述,通过分析不同群体日常生活消费的趣味差异,建构其现代社会分类学。"生活风格"是由不同社会空间中的人们拥有的资本及其属性所决定的日常消费偏好,"生活风格"呈现的趣味差异,可以区分不同的阶级、阶层,人们在社会空间中与生俱来所占有的位置及其变化,决定了趣味是必然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人们因趣味而维持或者改变"生活风格",其实质是为了争夺社会空间的相应位置和阶级结构的再生产,"生活风格"因此具有其象征性。  相似文献   

2.
王欣 《民俗研究》2017,(1):35-40
民俗学的生活世界,是以"胡塞尔生活世界"为基础,通过个体的身体感受来研究个体的生活世界。胡塞尔将生活世界看做是先于我们所有的实践、思想、本能而存在的先验前提,在此基础上,人类以文化语言、社会关系为中介,建构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共通性。而民俗学者正是基于这一共通性来研究民众的生活与传承,理解并感受他人的生活。以关注具体生活状态、传统与个人性、身体感受为重点的表演理论体现了民俗学"生活世界"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3.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聪敏善感,而且有了一定的积淀,生活也可谓多姿多彩,应该说有丰富的写作源泉,是读生活、创佳作的有利时期。但是,当前学生的写作现状,往往内容空洞、干瘪,虚假,甚至雷同,人云亦云,毫无个性特色和真情实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要想方设法激活他们对生活的触觉,教会他们如何擦亮双眼看世界,教他们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教会他们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值得我们去记录、抒写、回味、思考的东西,让生活感动我们,让我们感动生活。  相似文献   

4.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最早把"生活世界"引入民俗学领域,这是民俗学"研究"的一大幸事,是民俗学理论"研究"的一大建树。但多年来,学界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存在误解。不过,户晓辉《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的理解较为准确,学界应该结合胡塞尔现象学对"生活世界"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这将有利于民俗学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丽 《神州》2014,(18):57-58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核心就是"生活教育",在他提出的教学论中,强调的是"教学做合一"。新课程标准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陶先生的生活教育,在其理论、方法和目标上都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初中语文教学从师生共学共情入手,从广泛生活中寻找方法和源泉,践行生活教育,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获得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吕微 《民俗研究》2010,(1):17-56
本文肯定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对于民俗学从文化形式研究的取向转向生活整体研究的取向,以及对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转型所做出的奠基性理论贡献;并从学科基本问题意识、"从抽象(文化)上升到具体(生活)"的经验-实证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通过对民俗生活的经验直观以重新发现"个体主体性"的工作为民俗学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所阐明的学术方向。本文认为,尽管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在重新发现了"个体主体性"的同时却无法思想人的自由存在的生活意义,但通过引进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为民俗学将自身开启为为人的自由进行存在论辩护进而"拯救生活世界"、"保卫日常生活"、"建构公民社会"的人文学术赢得了理论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这一话语给教育带来了新面貌,在此话语的基础之上,教育的实质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是受西方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影响和启迪走向回归生活之路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推进的背景下,"教学回归生活"①成了教育理论界耳熟能详的话题.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进行审视与分析得出: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  相似文献   

8.
徐枫 《神州》2012,(28):107-107
随着考上大学后环境的变化,学生们不同程度的产生了不适应的状况。辅导员应从"思想引导"、"学习指导"、"成才向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这五大方面,对新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并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周星 《民俗研究》2017,(1):5-18
以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之久的经济高速增长、都市化进程和社会结构的巨变等为背景,当代中国发生了大规模和大面积的"生活革命"。普通国民以衣、食、住、用、行等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方式持续地处于变迁和重构状态,新的"都市型生活方式"已经初步确立并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生活革命不断改变着一般国民之日常生活的基本形貌,新的现代社会的"日常"也在不断地得以形塑和刷新。通过对当代中国已经、正在和即将发生的生活革命进程的初步梳理,笔者尝试为中国民俗学的现代转型提示明确的方向:亦即直面和正视当前中国城乡民众最为基本的现代日常生活,尤其要对普通百姓作为生活者究竟是如何在其各自全新的现代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创造出人生的意义予以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金萍 《东南文化》2012,(1):123-126
明代文人雅士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雅集、园林、玩古等,这些场面被真实地记录于明代绘画之中。明代"雅集"题材绘画的风格样式逐渐规范化和肖像化;园林山水画更具写实性;庋藏珍玩的题材使得画作品味更具高古之风。这表明在明代商品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生活风尚逐渐趋于艺术化,这也体现出明代文人士大夫独特的生活和艺术品味。  相似文献   

11.
翟龄浩 《神州》2013,(12):229-229
提及那些"大设计"也许你会感到遥不可及,但生活中的"小设计"你却触手可及,因为它直接与我们的生活接触,帮助着、改善着生活的质量,这就是"小设计"独特之处,也是发展"大设计"所需要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志明 《神州》2012,(33):101-101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主要原因是它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取代了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拓展课程资源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生活性、操作性、有效性。结合教学实践,采取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搜集整理课外资料、捕捉运用社会资源、开发把握"人力资源"、珍惜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等方法途径进行有效拓展课程资源,让品德课堂丰满起来,让教学实践更加多姿多彩、扎实有效。  相似文献   

14.
郑媛媛 《黑龙江史志》2013,(23):133-133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揭示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机制、生存发展方式及客观基础,说明了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观点。本文以字面意义上的理解为切入点,分别从对"全部社会生活"基本条件的探讨、对实践本质的把握以及对"社会"在本质上的理解这三个方面对该命题做了详细的阐述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是我党"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使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公民的政治参与日益增多,不断满足了人民的物质、精神和政治的新要求。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以改革开放化险为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花子 《旅游纵览》2011,(10):40-43
<正>斯洛文尼亚的小乡村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比如在高楼大厦间穿梭,感受都市的繁华和喧闹,或者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在走过了巴黎、米兰、巴塞罗那这样的欧洲都市,恬静的乡村生活更能打动我的内心。期望有一天可以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一栋不用很大的木  相似文献   

17.
李抒望 《攀登》2010,29(3):21-23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是对"执政为民"理念的新诠释,彰显了党和政府的人文情怀和历史责任,标志着惠及13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将跃上新台阶,预示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有了更高的目标追求。"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8.
两轮修志给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对"人民生活"部分记述的过于简单,有的记述甚至是空白;为此,笔者就《宾县志》"人民生活"的撰写提出断想:想法一、把"人民生活"立成篇。想法二、躬身立行亲获资料。想法三、资料考证时,要加倍细心。想法四、适当地配置一些照片。  相似文献   

19.
正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与陶行知"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吻合。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使幼儿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使数学教育不再单一、不再枯燥无味,让  相似文献   

20.
毕雪梅 《神州》2013,(9):69-69
生活本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把学生的生活引入到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就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存在,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生活就成了语文学习的乐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