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8 毫秒
1.
耶律倍与东丹国诸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母为淳钦皇后。他在神册元年(916年)被立为皇太子,是耶律阿保机生前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后来,他被迫将皇位让给耶律德光,最后奔于后唐,且死于后唐。他也曾出任东丹国的皇帝,当时号称人皇王。他死后,被辽统治者谥为让国皇帝,庙号义宗。  相似文献   

2.
正西汉元平元年(前74),刘询登上了皇位,是为汉宣帝,这一年,他才17岁。当了皇帝,选立皇后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并不仅是皇帝一个人的私事,所以许多大臣纷纷上书,推荐辅政大臣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当皇后。这让刘询着实为难起来,原因在于他的心目中另有人选,可在霍光面前,他不过是个提线玩偶。刘询原名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太子刘据的孙子,正常情况下是皇位的不二继承  相似文献   

3.
正161年,罗马帝国有两个皇帝同时登上皇位。当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身披紫袍、头戴檞叶金冠、手执象牙鹰杖而被宣布为帝国皇帝之后,他提议元老院也将卢修斯·维鲁斯(Lucius Verus)加冕为皇帝。这是罗马帝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两个皇帝共享皇权,后来最多同时出现过四个皇帝,不过是分疆而治。一、出类拔萃天才得志以中国古代"天无二日"的观念,很难想  相似文献   

4.
杨珍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清代政治史的研究 ,她积十余年的功力 ,在从事多项个案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的基础上 ,精心结撰的专著———《清朝皇位继承制度》(4 8万字 ,学苑出版社 2 0 0 0年 11月出版 ,以下简称“杨著”) ,是近年来清史研究领域中一部很有份量的学术佳作。纵观全书 ,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总体探讨 ,视角多元。皇位传承是直接关系封建王朝全局的大事 ;皇位继承制度是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 ,为中国此前各封建王朝所未有。因此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理所当然地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 ,涌现出不少…  相似文献   

5.
夏天 《贵阳文史》2013,(2):49-49
崇祯皇帝名叫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这个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多年来提及崇祯,人们总爱以"杀害忠良"、"自毁长城"等标签来概括他,似乎他真如历代亡国之君那般昏庸无道。然而,历史上的崇祯皇帝真是如此吗?朱由检受遗命于1627年8月丁巳日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在天启一朝,由于魏忠贤乱政,整个大明王朝的政治被阉党所掌控。年仅17岁的朱由检接掌了摇摇欲坠的大明  相似文献   

6.
正一、节俭成癖如果说"嘉庆中衰",那么道光年代则是持续这一下滑路径。早年嘉庆皇帝雄心勃勃的振作大计最后完全演变成"守成法祖",这个古老帝国的航线在向着太阳沉没的方向驶去。旻宁是嘉庆皇帝也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他备受嘉庆皇帝关怀,要他静心读书,修身养性。旻宁受到完整的儒家教育,"经史融通,奎藻日新",以此自诩,学而有成。他"日与诗书相砥砺",写成《养正书屋诗文》四十卷。亲笔书写"至敬、存诚、勤学、改  相似文献   

7.
公元1127年,宋徽宗赵佶在皇位上整整坐了25年。就在1年多一点之前,即金兵第一次打到京都城下之前,他将皇位传给了大儿子、皇太子赵桓,自己做起了太上皇。这25年皇帝生涯,宋徽宗基本上是在一种轻歌舞喜剧般的氛围中,优美地旋转着,滑着轻松的小步舞度过来的,直到退位。  相似文献   

8.
我国清代定都北京以后的第二个皇帝爱新觉罗氏玄烨,八岁继承皇位,六十九岁去世,整整当了六十一年皇帝,史称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虽然身为封建帝王,但他既是个富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又是个勇敢善战的军事家,同时还是个博才多识的科学家。这在我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是前所未有的。本文试从康熙皇帝在热河的活动中,对他的学术成就加以粗略地分析。  相似文献   

9.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到底是把皇位传给姓武的人或是传给姓李的人,是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一代名相狄仁杰,在说服武则天传位李姓一事上,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终成中兴唐皇室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话说皇帝     
王树卓 《文史天地》2003,(12):39-40
所谓皇帝,《辞海》注释为“君主国的国家元首名称之一。世袭并终身任职,奴隶制国家或封建制国家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赢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始皇帝。从此中国历代封建君主都是称皇帝。”我国自秦始皇始到清代终共有多少皇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我国封建社会约有340个皇帝,其中统一天下的约有120个。皇位是怎样继承或替代的?大致可分同姓相继和异性相代两种。同姓相继是指皇位的继承世世代代只限于在同一始祖的父系后代中进行,即…  相似文献   

11.
西汉时期外藩入继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皇太子继承制度上的不足,汉文帝作为西汉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外藩入继的皇帝之一,其从一个藩王成为皇帝并非偶然,汉文帝能继承皇位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本文试从有关史料进行分析汉文帝即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凡 《文史博览》2010,(5):70-70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发动宫廷政变,成为后唐末帝。李从珂当上皇帝后,深怕拥兵自重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窃取神器”(篡夺皇位),便将其召回京师洛阳,予以软禁。李从珂还在石敬瑭身边安插耳目,窥探他的言行,想抓住把柄,置其于死地。  相似文献   

13.
能够为坚持自己人生原则而不惜献出生命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哪怕我并不赞成他们的人生原则。文天祥、谢枋得在异族入侵之际,坚持辨华夷、别正闰,直至身殉的事迹,或许以今天新的观点看,会有别样的诠释,但我仍旧倾服于他们那种决不轻易改变人生信仰的凛然正气。“天地有正气”。如果没有了这样的正气,人活着不是大没有骨气了吗?但想保有这点骨气,就要不怕失去名位、利益直至生命。一个人如果连性命都可以舍弃,还有什么可以吓得住他呢? 并不是人人都有牺牲的勇气的。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死后,皇位是传给他的孙子──建文帝的。…  相似文献   

14.
论隆庆     
在有明一代的皇帝中,明穆宗朱载垕是比较不显眼的,他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元月二十三日,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继承皇位,翌年改元隆庆,死于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在位五年半,享年仅三十五岁。 朱载垕之所以不显眼,一因在其执政的全过程中,“临朝无所事事”,“端拱寡营”,本人谈不上有什么鸿猷远略,亦无什么功业建树可纪;二因就其人的素质和表现,不外以庸碌无能,且尝财好色多欲见称。再加以,他享祚甚短,又夹在两个长期在位的皇帝中间,其父明世宗朱厚(火总),年号嘉靖,在位四十五年;  相似文献   

15.
一“家天下”出现之后,历代帝王在位时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如何把占有全国财富、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地传给自己的子孙。这在当时皇帝看来,除了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国家机构、消除各种隐患外,立太子“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正是关系到江山社稷是否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西汉叔孙通曾谏汉高祖刘邦说: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统治阶级对立太子——皇位继承人,是有深  相似文献   

16.
正西汉废帝刘贺是汉朝第9个皇帝,也是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西汉第二位昌邑王。因汉昭帝于公元前74年4月突然死亡而无后嗣,霍光迎其继皇位,时年19岁。但是当了27天皇帝后,被大将军霍光以"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汉书·霍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37页)为由废黜,回到山东。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被封为海昏  相似文献   

17.
马屁的尺度     
正明朝的宦官专权,是空前绝后的。历代都有宦官专权,宦官混到封王的有,甚至操纵换皇帝的也有。但像魏忠贤这样,做代理皇帝,圣旨就是他的旨意,他走到哪儿,奏章和内阁的票拟就跟到哪儿,人称九千岁,遍地给他建生祠的宦官,还真就没有过。不过,魏忠贤并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韬略深机,甚至智商不过平平。能做到这个份儿上,除了那个顽童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无限信任,关键是有人捧臭脚。魏忠贤的党羽,人称"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  相似文献   

18.
陈良 《文史天地》2014,(9):31-34
正元朝,是有史以来版图面积最大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武力最强的帝国。曾几何时,这个强大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两个年轻人手里,他们风华正茂,锐意进取,可望大有作为。这两个年轻人,就是元英宗和他的宰相拜住。志同道合双子星元英宗(1303—1323年),全名为孛儿只斤·硕德八剌,是元朝第五任皇帝,蒙古帝国大汗。他虽然是元仁宗的长子,却并非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因为元仁宗与兄长元武宗有过"兄终弟及、叔侄相传"的约定。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刘肃勇 《文史月刊》2011,(12):20-21
党项族建西夏王朝,李元昊是开国皇帝。 1038年,这一年是北宋宝元元年,辽重熙七年,36岁的李元昊飒爽英姿,登皇位,定都兴庆(今银川)。领地据有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青海东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20.
王庆顺 《文史天地》2013,(10):52-56
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坐稳皇位后,为了巩固皇权,将权杖顺利地传给儿孙,他开始滥杀被他视为“功高震主”的功臣。但,贵为天子的朱元璋却与乞丐王七结为莫逆并“善始善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大明“逍遥王”竞几乎淡出了历史。为了“复活”王七这个不应被历史遗忘的“另类人物”,笔者根据手头所掌握的史料,撰写此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