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忆范文澜同志余绳武我和其他来所较早的同志一样,年轻时曾有幸得到范老的指导,从治学到做人,范老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往事历历,令人难忘。范老是博古通今的史学大师,不仅在古代史方面有重大成就,而且在近代史领域也作出了卓越贡献。范老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上册是...  相似文献   

2.
道光十九年五月(1839年6月),正值禁烟运动进入高潮之际,清政府颁布了《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以下称《条例》)。对这个禁烟法令,不少论著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最早提出这种意见的是史学前辈范文澜先生。范老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认为,《条例》是投降派的产物,是投降派打击抵抗派的工具(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一九五五年版第20页)。范老的这一观点一直被人沿用,近年来问世的一些著作,如杨国桢先生的《林则徐传》来新夏先生的《林则徐年谱》等专著,都重复  相似文献   

3.
范文澜和北大历史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澜和北大历史系张寄谦仅就我所知道的谈几点:一、倡导编纂中国近代史史料丛刊这套丛刊的价值已为社会所认识,无需我多说。编纂中国近代史史料丛刊当然并不是范老一个人的主张,但范老是重要的倡导者。在总编辑中(原先为十一人,即徐特立、范文澜、凝伯赞、陈垣、郑...  相似文献   

4.
范文澜同志去世十年了。他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一直广为流传,大家很熟悉。全国解放以前和以后,他发表在报刊上的论述历史问题的文章不少,过去没有集中过。《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汇集了这些文章,它是范老历史著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历史学领域讲,郭沫若同志、范文澜同志可以并称为我们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两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30年代存在两种不同的中国近代史话语,一种是以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另一种是以李鼎声的《中国近代史》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这两种话语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观点、理论预设及叙事方式上,根本不同乃至相反。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西方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6.
范老的《中国通史简编》,自一九五一年起开始修订,中经十六个年头,至一九六五年完成四册。六、七十岁高龄的范老,摆脱事务的干扰和病魔的缠绕,把修订书稿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他那孜孜不倦地为祖国史学献身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范老去世后,修订本于一九七八年起改名《中国通史》出版发行,并由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组的同志续作,至今已出至第六册。六册的累计字数和发行总额,都已突破百万大关,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部通史。这部书材料丰富、观点明确,作为史学工作者或历史爱好  相似文献   

7.
学习范老,发扬近代史所的治学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史研究所今天举行范文澜同志铜像揭幕典礼和建所40周年纪念会。这两项活动同时举行,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恰当的。范老不仅是近代史研究所的创建人,也还为近代史所树立了一个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四十年代延安马列学院范老主持历史研究室时期,建所40年来又得到发展和发扬。这个传统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它的核心则是治学的精神与风格。我想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们举行范文澜铜像揭幕和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会,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同志和院内外各兄弟单位的同志光临,我们十分感谢。范文澜同志不仅是近代史所的创始人,而且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历史研究的前辈史学家之一。范老开创了近代史研究所的历史,近代史研究所发展到今天,更是与院领导和各方面同志的帮助、支持分不开的。在这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张海鹏(一)最近,胡绳同志在对《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表示祝贺时重提一个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  相似文献   

10.
1990年《史学月刊》第3期发表拙文《续论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问题的“情”与“理”》。(以下简称郑文)1992年,郭世佑先生在《史学月刊》第1期发表质疑文章《“情”与“理”不宜作为评价中国近代史的价值标准(《续论中国近代史上若干问题的“情”与“理”》一文质疑)》(以下简称郭文)。郭文洋洋万言,其质疑之具体、细致、不厌其烦、不惜笔墨之功实令人感佩。笔者从中获益匪浅。历史问题,有不同评价、不同见解,这是不足为奇的。史学工作者都在力求恢复历史原貌,力求客观评价历史、说明历史。如果史学界出现郭先生所期望的,思路都如郭先生那样的“一致性”,那才是不可思议的。本来,对郭文所持的不同学术观点,可以置而  相似文献   

11.
1965年5月,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革后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通史编写组工作,成为范文澜同志的助手之一。此时,范老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已经出版了四册,范老要求我为他继续编写宋代历史准备资料。1966年6月初,近代史所的部分青年起来"造反",自发组成"文革小组",领导开展"文化大革命",揪斗四位副所长即刘大年、黎澍、李新、张崇山同志。  相似文献   

12.
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关于王韬是否曾化名黄畹向太平天国上书献策,早在三十年代曾有过争议,后经谢兴尧、罗尔纲等先生考证,黄畹确为王韬之化名无疑。近年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吴申元认为:“这是一宗‘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错  相似文献   

13.
评李时岳先生《近代史新论》郭世佑在连年选出的中国近代史学者个人论文集里,李时岳教授的《近代史新论》算是跚跚来迟的一本,也是颇具特色的一本。它选自1979年以后作者在学术界引起广泛注意和论争的近50篇论文,故名“新论”。该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十余年来...  相似文献   

14.
最近,群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是作为“人民警察必读丛书”之一,供公安干警们学习用的。笔者读过之后发现,在这本写给专业学术圈以外的人们阅读的“普及型读本”里面,却饱含着作者创造性的学术探索,特别值得一议的是,该书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国近代史的一种新的理论架构。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曾发生过几波学术创新与探索热,一些学者对以往由“两个过程”、“三个高潮”为架构的中国近代史理论体系提出不同的意见,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新理论是所谓“四个阶梯”说。“四个阶梯”说以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15.
《近代史研究》2018,(1):159-159
2018年9月,《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将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合作举办第七期“中国近代史论坛”,主题是“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多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本次论坛将采取邀请和征文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兹诚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探讨近代中国区域史的论文。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1997,(1)
1958年夏天,中国大陆上的几亿人民正如痴如狂地“大跃进”,准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不仅农村每亩地要高产若干万斤粮食,每个机关都要建立起小高炉,用土法大炼钢铁;而且在文化战线上,也要求人人写诗,个个作画,作家、教授都要订出一年内创作出无数作品的“跃进计划”来。一天,我从人民大学(我家住在那里)回到近代史研究所(我工作的地方)。我立刻去看范老(文澜),把人民大学的“跃进计划”给他看。那计划叫“十百千万亿”  相似文献   

17.
我学中国近代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 ,我正在北平华北大学二部史地系学习。 8月下旬的某一天 ,系主任尚钺同志约我到办公室谈话 ,主要内容是副校长范老 (人们对范文澜同志的惯称 )主持的历史研究室准备从学员中挑选几位旧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本科生去读研究生 ,研习中国近代史 ,享受供给制待遇 ,他征求我的意见 ,是否愿意去。范老是当时名满天下的著名历史学家 ,无论学识、人品 ,都是我极为崇敬的偶像 ,所以很爽快地答应服从组织安排。于是我和傅耕野、刘明逵、高大为、王涛等 7个人经范老亲自调阅档案后被选中。 9月初 ,我们就到设在东厂胡同的研究室去报到。一、“二冷”…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以来,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已大为缓解。据《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所刊“1997年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统计,1997年仅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方面的学术著作(含资料与工具书)即多达484部,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一部以上的中国近代史著...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8月16—17日,为增进中国近代史青年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培养中国近代史研究高层次人才,推进近代史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与上海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举办“首届中国近代史青年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8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近代史研究》主编葛夫平主持,  相似文献   

20.
戈公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报人,1920年创办“中国现代摄影第一画刊”——《时报图画周刊》,揭开了中国画报史上崭新的一页;1927年出版专著《中国报学史》,开创了全面系统地记述和研究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