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画曼生壶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阳羡茗壶除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壶的造型、壶身的装饰都非常讲究。从壶形来说有各种不同的几何形体,也有许许  相似文献   

2.
郭若愚 《收藏家》2005,(2):89-90
上海博物馆藏有紫砂“竹节壶”一把,《紫砂赏玩》转录。《紫砂赏玩》著者良治,称此书为“文物欣赏珍藏宝典”,是“根据古玩权威人士的考证造编”的。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6月初版,印数5000册。“竹节壶”彩色精印,附说明文字称此壶是出土的曼生壶。兹录其文字一段:壶胎质细腻,色泽紫红。造型取材于竹,竹腹二节粗壮扁矮,稳重而挺拔并贴塑竹配饰。圆平盖面与壶口取平,吻合紧密,面上刻饰竹叶,旁五竹钮自然盘曲。壶  相似文献   

3.
漫话曼生壶     
叶佩兰 《收藏家》2000,(12):8-10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  相似文献   

4.
上海金山县征集到一件曼生款竹节壶,此壶与道光时期的竹节形砂壶更相似,应为同时期传器,其题铭羊豆意在隐喻壶佳;从其他万泉款传器的比较推断,此壶应为万泉早期作品。  相似文献   

5.
封面简介     
《收藏家》2016,(9)
正高32.6、宽21、厚10厘米、重717.6克蕲春县博物馆藏盘口,细颈,椭圆垂腹,圈足。狮钮盖,盖顶一只金狮戏球,狮钮与壶鋬之间一条金链相连。鋬扁平,凸脊,两端做成龙首形分别焊接于壶颈及腹部。壶腹做出杏叶形开光。流管方形,末端龙首形焊接于壶腹。外底阴刻楷书竖行三列"嘉靖叁拾肆年柒月内造玖成/金壶壹把哲盂壹個菊花台盏/壹付共重贰拾陆两零贰分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相似文献   

6.
马广彦 《收藏家》2007,(10):69-71
2006年9月16日,在北京江洋富通秋季拍卖会上,一只元代描金蓝釉执壶,以33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卖成功,创元代蓝釉器市场价位新高。此壶带盖通高26厘米,洗口,束颈,扁圆腹,宝珠顶半凸起状壶盖外扣于壶口,通体呈蓝宝石釉色。壶身的腹、流、柄、口部位均用描金工艺分别绘制蕉叶纹、海水纹、龙纹及旋纹。腹的一侧以龙头吐舌为流,另一侧以龙卷尾拱背为柄,壶腹两面胎体正中模印凸起桃  相似文献   

7.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宋代青釉刻花倒灌壶(下简称倒灌壶),造型精美,结构奇特,堪称耀瓷中的稀世珍品.该倒灌壶七十年代出土于彬县,通高19厘米,底径7.5厘米,腹径14.3厘米.通体挂釉,釉色淡青且略泛灰白,有光泽.壶体分壶身、流、提梁三部分,壶身呈圆形,虚设的壶盖与壶浑然为一体,从上至下依次由联珠纹、双层浮雕柿蒂纹、线刻  相似文献   

8.
匏壶     
正匏(páo)壶盛酒器。壶盖为圆雕立体的鸷鸟形捉手,鸟喙大张,双目圆睁,全身精雕羽翎纹,层次分明,爪抓两条小龙,龙全力挣扎。鸟腹下有子口凸榫,套于壶体母口内。壶颈长而侧倾于一侧,鼓腹上有一虎形鋬,虎口衔一环,有链条与盖鸟尾连接。壶口沿下饰一周绹索纹,腹部饰4组乳丁蟠虺纹带。匏壶为战国至汉代流行壶式之一,因形似匏瓜而得名。另有专家考证,匏瓜外形隐喻"匏瓜星"的星座结构,匏壶的造型蕴含了古人对匏星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浅谈鸡首壶的演变与越窑鸡首壶孙秀莲(辽宁省文物总店)鸡首壶习称鸡头壶,因器身置鸡头,故名。1972年,在南京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青瓷鸡头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可知这类器物晋时称作“罂”,即小口方腹的酒器。鸡首壶出现于三国时期,是越窑、瓯窑的...  相似文献   

10.
江苏宜兴古名荆溪,又名阳羡。其地东南大约13公里的丁蜀镇,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陶瓷产区之一,其地所产的紫砂陶器独具特色。这种紫陶系用当地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被称为“泥中泥”的特殊陶土烧制而成的无釉陶器。其色绛紫,其光幽深而含和,情调温文雅逸。但硬度甚高,叩之有金属声,能接近文火而无炸裂之虞,透气性良好而不渗漏,用作茶具能保持茶的色香味不变不馊,颇受世人特别是文人雅士的钟爱。  相似文献   

11.
1993年冬,常德市自来水公司在市区沅江内堤修建水泵房时,在距河堤10余米的沅江中,发现鎏金铜方壶及陶器。陶器除一件罐外,其余均被弃于江中。鎏金铜方壶通高38.8、口边长11、底边长12.7、最大腹径20.8厘米,重5000克。口微敞,肩部有铺首衔环一对,环径8.5厘米。弧腹,高圈足。颈、腹下部饰鎏金三角形纹,腹部饰弦纹及宽带纹,铺首鎏金(封底;图一:1)。陶罐通高21.6、口径13.6、腹径  相似文献   

12.
杨姞壶,(图一)1993年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I_(11)M_(63)),为该遗址所见重要材料之一,也是首次发现的周代杨国铜器,对研究杨国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该壶圆体“有盖,盖顶附喇叭形捉手。壶身束颈鼓腹,圜底圈足。颈部两侧出牺首套环耳。套环断面呈长方形,正面中间有一圈突起。盖、颈、腹及圈足部分各饰窃曲纹一周,颈上部饰波曲纹一周,腹饰重环纹两周,上述腹部各纹带之间填以横瓦纹。壶盖下口外壁及壶颈内壁  相似文献   

13.
国宝档案     
《文史月刊》2011,(11):81
战国龙耳虎足方壶,通高79.2厘米,口径18.6~22.7厘米。腹径35~36.2厘米,盖冠高9.3厘米。盖冠顶外径26.4~33.1厘米,重26.5公斤。壶上有冠,中空,四壁镂出蟠虺纹。壶冠下沿四边各有兽首边4个,使壶冠不易脱落,侈口,弧颈,颈侧有双龙环耳,垂腹,长方形圈足,圈足下有双虎承  相似文献   

14.
“曾姬无卹壶”于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中,共有两件。其形制为方口,有盖,盖有四“S”形纽,长颈,垂腹,方圈足。颈部附两虎形  相似文献   

15.
壶,陶瓷容器,古亦称“康瓠”。《诗·七月》:“八月断壶”。毛传:“壶,瓠也”。《说文·壶部》:“壶,昆吾圜器也,象形。从大,象其盖也”。《说文·缶部》:“古者昆吾作陶”。壶本陶质,以器形似瓠(葫芦)而得名。《周礼·掌客》郑注:“壶,酒器也”,它多用以盛酒,也可以用于盛其他食物。陶壶的基本造型为小口直颈,球形或扁圆腹,平底或圈足或三足。  相似文献   

16.
王健丽 《收藏家》2011,(7):54-58
鸡首壶俗称鸡头壶,也称天鸡壶,是指壶身一侧贴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创烧于三国末年南方窑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隋时期,隋以后逐渐消失,起而代之的是执壶。鸡首壶的样式应该说是从盘口壶演变而来,在盘口壶的基础上,肩部两侧加有鸡头和把手。  相似文献   

17.
双龙柄盘口壶是仅见于唐代的一种器物,可见有青瓷、白瓷及三彩诸种。其基本造型为:浅盘口微外侈,细颈,弧肩,圆弧腹,平底,肩部与盘口间塑立双拱背龙形柄,龙张口衔盘,其头部可辨眼、耳、镶。须等细部。胎色呈灰白、白、乳白及白中见黄褐诸色。在施釉、彩工艺上,木管是白釉、青釉和三彩釉,都仅施于壶腹中部以上,下腹及底露胎,壶内壁除盘内线及盘底施釉外,颈内壁以下露胎。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在这些共性后还存在着如下诸多木同:造型方面,双龙柄有直高和矮拱弧形两种,壶颈有细长带凸棱饰和短素之分,壶腹一种较鼓圆且整体有下…  相似文献   

18.
水陆攻战纹铜方壶化十最近,临汾地区公安处在侯马破获一盗墓、倒卖文物团伙。他们对祖国文化遗产疯狂掠夺,肆意破坏,使许多重要文物惨遭损毁,观者无不痛心疾首。在缴获的千余件文物中有一件青铜方壶(见封二),壶四面皆以红铜错出水陆攻战等多种图案。壶为方体、宽腹...  相似文献   

19.
陕西耀县寺沟1959年底出土的一件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图版壹),是明代嘉靖时期江西景德镇彩瓷中金彩瓷器的典型佳作。这件执壶分壶身与壶盖两部分。壶身为喇叭口,直唇,细长圆颈,扁腹,圈足。颈与腹间安有对称的细长流和扁把。盖有子口,顶部隆起,盖纽为一蹲坐小兽,作回首张望状。此壶通高30、口径5.9、足径8.8厘米。  相似文献   

20.
秦公壶应为东周初期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秦公壶应为东周初期器白光琦《中国文物报》94年10月23日刊登了李学勤、艾兰《最新出现的秦公壶》一文,对于颂壶和晋侯欧壶的断代很有启发。因为这三器都是成对的椭方壶,兽首环耳,尤其腹饰蟠龙纹,正面三龙交蟠,颈饰波带纹,三器完全相同,盖沿所饰窃曲纹也大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