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铸钱始于清代。在清朝统一台湾之前,台湾本地还没有钱币的铸造。台湾流通的钱币,多由大陆各省流入。据清人朱景英所撰《海东札记》记载,台湾多用宋钱,如“太平通宝”、“元丰通宝”、“至道元宝”、“天禧通宝”等北宋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长不盈尺,重不逾二斤”。该书作者还饶有兴味地介绍,家僮在笨港(今台湾北港)的海滩泥地中也轻易寻觅到宋钱数百枚,且“肉好深翠、古色可玩”。近代以来,宋钱在台湾各地时有出土,数量可观。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注意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并遣使赴日本采购铜铅铸造“永历通宝”钱,有篆书、行书两种版别,“以资兵用”。当时台湾与西方国家及南洋各地通商,西班牙银币(俗称“本洋”)、墨西哥银币(俗称“鹰洋”)等外国银元也随贸易往来先后流入台湾。  相似文献   

2.
尹全海 《史学月刊》2007,(4):133-136
郭廷以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中国边疆史、中外关系史诸多领域多有建树,而且对台湾地方史之研究也卓有贡献,他还是第一位在大学开设台湾历史课的学。抗战胜利前夕,郭廷以即在重庆率先讲授台湾历史;1947年和1948年,曾两度到台湾大学开设台湾历史课,帮助国人了解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他关于台湾历史的第一篇论《台湾的国际关系——一个历史的说明》,于1948年在复刊后的《新中华》(六卷六期)上发表,表达了一个历史学对台湾回归祖国的欢欣与鼓舞。他的《台湾史事概说》一书,可谓台湾历史研究之先驱拓荒之作,影响台湾史学近30年。他关于台湾“内地化”的观点,成为1970年代以来台湾史学界“内地化”理论的先驱。总之,郭廷以对台湾历史的研究,不仅展示了一位历史学家的卓远史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台湾人民迫切了解台湾的历史、现实和将来的强烈愿望。1949年郭廷以去台后继续研究台湾历史,特别是他的系列论《历史的台湾——历史上的台湾与中国》,自1950年7月在《自由中国》杂志(第三卷)连续刊登,在岛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台湾史事概说》一书于1954年出版。至是,郭廷以的台湾历史观业已形成。鉴于人们对此书所反映的台湾历史观及其价值关注不够,笔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初步梳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声音     
《中华遗产》2013,(6):8-9
“台湾是中国文学的一座‘孤岛’。” -由台湾五位导演联合指导的,反映台湾诗人生活群像的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在一场以“文学·历史-记忆”为主题的文化论坛亮相。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在当日的论坛中谈到,台湾诗人一直在追求中国文学、中国人的性质,充满着“大中国”的意识。“这种状态已经被大陆文学慢慢遗忘,某种意义上,台湾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座‘孤岛’。”  相似文献   

4.
最近,“台独”之声甚嚣尘上,台湾当局不但以“公投”为名企图行台独之实,而且在文化、教育、历史方面也是“苦心经营”,企图实现文化台独。他们不顾民意擅自篡改台湾的历史等行径,不禁使我们把自己的视角转向了文化台湾。我们发现,在台湾的文化界与知识分子中,也不乏中坚优秀之人,他们提倡政治文明与文化建设的互动,反对台独,一改以往文人犹豫、软弱的性格,勇于参与,苦心建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一应香港法住文化书院院长霍韬晦先生的邀请 ,笔者出席了由该院主办的“中国文化之继往开来”学术研讨会。应邀莅会的学者尚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家栋教授、南京大学赖永海教授、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王煜教授、香港大学陈弘毅教授、台湾中国思想史家韦政通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林安梧教授、台湾成功大学唐亦男教授、台湾淡江大学曾昭旭教授、世界佛教友谊会游祥州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苏新鎏教授。香港《大公报》以“内地台湾香港及新加坡学者座谈交流”为题提前报导了会议筹备情况 ,《明报》及其…  相似文献   

6.
白少帆 《百年潮》2001,(2):75-77
1924年9月,正在北京求学、经受五四运动洗礼的张我军寄来《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发表在《台湾民报》2卷7期上。他指出世界各地“新道德、新思想、新制度的萌芽”,呼吁台湾青年以“团结、毅力、牺牲”为武器,改造台湾的旧道德、旧文化与旧制度,“与其要坐而待毙,不若死于改造运动”。同年11月,张我军在《台湾民报》2卷24期上又发表了《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一方面,他介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日本文坛与中国文坛的革新,呼吁台湾文坛能借鉴祖国、日本文学改革的经验,把台湾“陈腐颓丧的文学界洗刷一新”;另一方面针对台湾文坛击钵吟,指出:“台湾的一班文士都恋着垄地的骷髅,情愿做个守墓之犬,在那里  相似文献   

7.
《炎黄春秋》今年第四期《巫宁坤教授回国落难记》一文,“后来香港远景出版社社长沈登恩先生……”,“香港”应为“台湾”之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台湾活跃着一批年青出版人。  相似文献   

8.
邓传安于道光二年由闽县县令调任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此后在台任职近十年。因职务的原因,“尝东至彰化界外之水沙连各社,北至淡水之艋舯八里坌……又尝南至凤山之碑头;延袤千里,皆览其山川形势,稽其民风土俗。间有所得,辄笔于书”,汇成一册,则成《蠡测汇钞》,其中所记载的有关土著的情况,由于都是亲身经历,可以认为是这段时间(道光二年——十年,即1822-1830年)台湾土著居民生活情况的真实反映。文中所记“番”社的状况为“余经过处已见三社为墟,疑他处亦有似此者”,“过埔里社,见其番居寥落,不及十室”,因此作者感慨“民人生齿日繁,番黎生齿日耗,不知何故”。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统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关条约》后日本侵占台湾使之沦为殖民地,是“台湾独立”、“台湾地位未定”之类的论调得以产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根源,认清台湾殖民地地位的“确定”以及日本在台湾推行的殖民统治的本质特征,不仅是对这类论调的有力驳斥,而且有助于认清日本殖民扩张的历史。本文对日本在台湾逐步确定殖民统治政策的过程进行了扼要的历史考察,指出政治“存异”,即强调日本和台湾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以及文化“求同”,即通过灌输“皇道主义”精神培养台湾民众对日本的“认同意识”,是日本在台湾推行的殖民统治政策的本质特征。这种特征是漫长的日本“西学”历程的政治结论.同时也是日本在朝鲜和“满洲国”推行的殖民统治政策的前导。  相似文献   

10.
陈长伟 《百年潮》2007,(8):46-49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不甘偏安孤岛一隅,时刻想重返大陆再造“中华民国”的大一统之梦。其在台湾的基本政策除了竭力维护“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正统”地位之外,就是要将台湾建设为巩固的“反共复兴”基地,为“反攻大陆”做准备。但是,从一开始,蒋介石的“反攻复国”种种企图就一直遭到美国的坚决反对和百般阻挠。  相似文献   

11.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北,被迫签订了一纸《马关条约》,其中的一款,将台湾永远割让给日本。自后,宝岛与祖国分离,在中国版图上“失踪”了整整半个世纪!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归祖国怀抱,马关之耻终于洗雪。本文回顾叙述的,正是这痛快人心、令人扬眉吐气的台湾光复经过。国民政府公告收回台湾立场日本强行割占台湾后,清廷也好,历届民国政府也好,均因国敝民穷兵弱而莫敢言收回台湾。卢沟桥事变起,全面抗战军兴,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的国民政府,让国人看到了收复台湾的希望之…  相似文献   

12.
1989年是上海戏剧学校建校50周年,为了庆祝母校校庆,大陆的一部分“正”字辈准备联合在台湾的同学们在香港会合,举行一次纪念性演出。海峡两岸有两位“正”字辈的演员是必须邀请参加的,这两人是:“钱正纶(即浩梁)、顾正秋。顾正秋,原上海戏校培养的名伶。她蜚声台湾。演京剧有“台湾梅兰芳”之誉。在人生舞台上,她又与掌握台湾最高权力的蒋经国,以及另一位曾风云一时掌管财政大权的任显群,扮演了一场三角恋爱剧,这里面有悲欢离合,生死  相似文献   

13.
优伶们     
本文标题,本应作《戏子们》才确切。但这个带侮辱性的名词,从新中国之初就不用了。如换为“演员”、“艺人”、“艺员”(台湾叫法)等等。就没有了那份凄楚的沧桑感。我要写下的这些人,只有“戏子”二字才严丝合缝。  相似文献   

14.
“台南官银票”的实物与史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钱币》2008年第3期发表台南官银票一纸,并说明银票发行背景(以下简称“‘一’文”)。作者将“台南官银票”定为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共推刘永福速率众抗日时发行之物,这是不错的。但作者收藏的实物和对实物的说明,却多有可商之处,愿向作者和读者求教。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光复,不仅仅要在政治上使之重新归入中国的行政版图,同时亦要在民族思想、语言和文字书写方式上重新“再中国化”.南京国民政府在台湾所开展的国语运动,即是要通过中国语文的“复员”而达到“去日本化”和重塑“国民”的目的.台省国语运动的开展,推进了战后台湾的文化重建和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这一运动亦是国民政府加强自身在台湾的统治力和控制民众思想的重要策略.这一时期的国语运动受台湾时局影响较大,与此同时,这场运动的起伏变化亦反映了光复初期台湾政治和社会心理的复杂面相,并对现代台湾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简讯     
20 0 2年 8月 9日 ,中国侨联与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联合在北京举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谴责‘一边一国’言论”座谈会 ,强烈谴责陈水扁“一边一国”的台独言论。中国侨联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林兆枢指出 ,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法理上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台湾同胞大部分来自大陆 ,台湾地方文化源于大陆 ,与大陆的其他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 ,因此 ,台湾是中国的台湾 ,台湾的前途应由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十三亿中国人共同决定。林兆枢会长进一步指出 ,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是分裂中国的台…  相似文献   

17.
清世宗雍正帝把台湾视作“要紧地方”。他把巩固对台湾的统一,保障台湾的稳定,作为治理台湾的基本出发点。为此,雍正时期在行政、边防、文教、民族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统治。一健全台湾的行政管理机构首先,雍正帝把设立巡台御史制度化,推行开来。康熙六十一年,清政府以朱一贵之变,始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雍正帝即位  相似文献   

18.
方先觉传略     
刘思祥 《江淮文史》2002,(1):153-168
台湾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的方先觉墓碑上,刻有墓主生前嘱咐的16个字:“国民革命军前第十军战士方先觉之墓”,留给人们许多猜想与品味。  相似文献   

19.
杨荣 《民国档案》2002,(3):110-112
20 0 2年 5月 1 5日至 2 2日 ,应台北国父纪念馆邀请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研究馆员任荣、杨斌赴台湾参加了由该纪念馆主办的“国父纪念馆三十年馆庆暨第五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会议之外 ,随主办单位之安排 ,还参观了台北市内的故宫博物院、蒋介石故居士林官邸、阳明山中山楼、位于南港的中研院近代史所 ,参访了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馆。现将研讨会及参观情形记述如下 :一、参加研讨会情况台北国父纪念馆为弘扬中山思想 ,推广社会教育 ,落实中山思想之研究 ,在开馆三十周年纪念之际 ,邀请大陆、香港、台湾及海外各地专家学者 ,于…  相似文献   

20.
信东  穆林 《旅游》2006,(2):12-12
对于一个城市.旅游业应该讲求商机的“务实”,夜市其实是一门“生意”,而且.可以是门庞大的生意。台湾旅游观光协会曾做过一项调查:“旅客对台湾印象最深,最流连忘返的去处并非华丽的购物商场或是名山胜水,而是夜市。”的确.台湾从北部到南部,大大小小的夜市不计其数.其夜市文化自成一格.很具地方特色.既是小吃的集散地.也聚集着各种各样售卖流行服饰、手工艺品的摊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