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所谓“水银沁”铜镜, 表面白亮,反光性能良好,抗氧化腐蚀性能优良,历经千百年仍光可鉴人者不在少数。自铜镜被玻璃镜取代之后,这项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金属工艺即告失传。课题组运用现代科学仪器,对东汉“水银沁”镜残片由表及里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对加工纯铜、黄铜、锡青铜和铸造高锡镜青铜样品的基体及“磨镜药”处理前后表面进行检测,发现在磨镜处理时,“磨镜药”中的Sn原子通过Hg的作用首先以置换方式扩散渗入铜材表面的α固溶体中,当Sn元素浓度达到饱和时,将首先在晶体缺陷处生成Cu41Sn11新相并逐渐长大,使表面形成“水银沁”富锡层。富锡层逐渐氧化生成致密的、显微晶态的SnO2膜。此即古铜镜“水银沁”表面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
临沂铜镜表面分析何堂坤,宋彦泉山东铜镜颇具特色,尤其临沂铜镜。我国金石家常谓铜镜出土地点为“坑”,说北方大抵属“旱坑”,多出水银古,南方大抵属“水坑”多出黑漆古①。此语虽有一定道理,但与临沂铜镜却不尽相符。临沂地处我国北方,原属“旱坑”地,却既出有水...  相似文献   

4.
铜镜是我国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梳妆整容的实用品,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各朝各代均有制作,直到水银镜出现后,才逐渐废弃。铜镜之所以被人们喜爱,因它不但光面能照出影像,而且背面的纹饰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古代铜镜上的纹饰寓意与配置,  相似文献   

5.
李艳萍  王建平 《中原文物》2007,4(4):108-110
本文以江西樟树出土唐四云凤龟钮铜镜为研究对象,应用扫描电镜对铜镜进行微区形貌观察、元素成分分析和断面线扫描元素分布成分分析,发现铜镜表面漆古层含锡、氧量较高,含铜量较低,镜面和镜背元素成分相差不大,镜面和镜背漆古层中均检测出汞元素。根据分析检测数据,我们认为此铜镜在制作过程中对镜表面处理采用了锡汞齐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秦始皇帝所追寻的仙山,缥缈难寻,而紧随其后的汉魏时人却丝毫未减神往,除了问道求仙、日服丹药外,日常生活的多个角落都流露着人们追求长生、渴望成仙的心理,当时的鎏金铜镜便是这一时代思想最集中的物质载体之一。鎏金工艺是我国古代器物装饰的一种特种工艺,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表不脱落。安徽寿县博物馆的一件汉代鎏金铜舟上有铭文"……黄白涂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古代铜镜中,有9件日本江户时代(相当明清之际)铜镜,其形制、纹饰与中国古代铜镜类似,对探讨中日文化交流,以及铜镜的源流、递变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介绍如下。 1.铭文铜镜6件。绝大部分有“天下一”等铭文。“天下一”铭文习见日本桃山、江户时代。或作“天下一作”、“天下一藤原作”、“天下一若狭守”、“天下一藤原光长”、“天下一因幡守”、“天下一松村因幡守”等。  相似文献   

8.
吴小燕 《收藏家》2023,(2):38-47
中国古代铜镜,作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承载着宗教信仰、美好祝愿等诸多寓意,也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传奇话本等历代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广为流传的破镜重圆、以人为镜等典故或故事,使得铜镜成为了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学意象,并形成一种“镜鉴文化”。湖南省博物院“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通过“铜华初鉴”“质以昭明”“千姿焕影”“隽雅意趣”“流光余韵”五个单元,共展出210余件铜镜与相关文物,通过实物与场景相结合的形式对不同时代铜镜的造型、纹饰、铭文等进行解读,呈现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揭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展现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铜镜上的铭文始于何时?有学者认为“汉代铜镜开始出现铭文”。也“有人认为出现于战国末期,可惜没有确切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洛阳接连发现2件战国有铭铜镜,为我国古代铜镜铭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本文谨就这2件有铭铜镜及相关问题,略作论述。一 1991年春,洛阳东郊一座墓葬中出土铜镜1件。镜为圆形,三弦纽,圆纽座,座外有粗弦纹带二周,主区饰细密整齐的羽状纹,宽素卷缘。通体布满浅绿色锈斑。纽两侧铸“千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出版了一批古代铜镜的专著,对古代铜镜文化作了深入的发掘和整理,这是非常有益的,推动了铜镜的收藏与研究。但这些著述在论及明清铜镜时,均采取不屑一顾的轻视态度,或一笔带过,或武断地判其“制作粗糙”。“型制单一”、“文字书法与图形精工者甚少”。在图版中,也缺乏明代铜镜应有的地位,仅登几幅作点缀。这是很不公允的。明代铜镜是中国四千年铜镜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多有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铜镜文化。在明代铜镜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民风民俗,社会风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远洋…  相似文献   

11.
目前所知,中国古代铜镜起源于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余年的历史.经过商周古代工匠的实践摸索,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汉代铜镜,出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精良,闻名于世,是当时人们生活中比较普遍的日用品,而且制镜技术比较发达,出现了我国古代铜镜的第一个高峰期,对以后我国古代铜镜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我们所保护修复的这件铜镜是一1/4残镜,有钮,钮座呈圆形,径为2.1厘米;铜镜半径5.6厘米,边缘厚约0.2厘米.该镜表面绿锈层较厚,且有土垢沉积,局部还可见少许浅绿色粉状锈存在(图1).用软刷轻轻清理镜背,可见凸起的饰纹.但是由于硬质土垢和锈蚀物的覆盖,其纹饰面貌特征和形态根本无法清楚辨识,所以也就无法确定其制作年代.在保护处理这件铜镜前,对该铜镜进行了X光照相分析,以对其保存状况做出科学的评价,这是制定科学保护修复方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青铜文物修复技术是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工艺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国内外大量现代保护方法与材料在青铜器保护修复中引进与吸收利用。本文按照我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的工艺流程,从清洗去锈、加固处理、稳定处理、整形复原、连接完形、补配缺块、缓蚀处理、作色做旧和表面封护九个方面,对我国与其他国家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与比较,进而阐释中外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发展过程与异同点。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腐殖酸对铜镜表面“黑漆古”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出土的中国古代铜镜中,有一种表面漆黑发亮、具有光滑晶莹的玉质感,这种铜镜被称为"黑漆古"铜镜。"黑漆古"是古玩收藏家对古铜器表面漆黑发亮特征所做的描述,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铜镜上,"黑漆古"一词早在宋代即已有记载。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记有:"秦陀黑漆古,光背质后无纹者为上。"西方自本世纪20年代起,"黑漆"(black lacquer)一词也被用于描述表面漆黑发亮的一类铜镜。笔者选择  相似文献   

14.
纵观我国的发展历史,铜镜作为一种日常物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不仅是因为铜镜的现实作用和实际效益,更是因为我国的古代铜镜中蕴含道家的思想和文化。在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之后,铜镜的具体规格、形状都产生了变化。尤其是铜镜的背面,其纹理更是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成为反映当时人们审美能力和信仰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汉代,我国的铜镜制作与使用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道家思想和宗教文化在铜镜的背部纹理中显现。研究这些铜镜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知晓当时的风俗文化,进而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提供更多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济南魏家庄墓地共发现汉代墓葬95座,出土了一批保存较为完好的汉代铜镜。这批铜镜的年代以西汉中晚期为主,数量、种类较多,演变脉络清晰,从连弧纹镜、星云纹镜逐渐转变为四乳四螭纹镜。铜镜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却未因时而变,始终保持固定位置。铜镜随葬呈现出的“动态”与“静态”并存现象,证明铜镜的背部纹饰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其在墓葬中的功能却始终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6.
蚀刻纹饰兵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黑漆古”铜镜之外,蚀刻纹饰兵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进行人工着色的另一种方法,其中有整个表面着色和部分表面着色之分,此外还有些兵器的丛部装饰着纹饰。由于着色过程与腐蚀似乎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采用“蚀刻纹饰”一词来描述这类现象。华生(W.Watson)则  相似文献   

17.
“山”字纹铜镜在湖南楚墓中所出土的铜镜中,其比重占整个铜镜总数的90%以上,镜面纹饰以“山”形作为主图形,底部衬以羽状、网纹连叶状等纹饰,钮座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钮座处饰五出或六出叶状纹。个别“山”字纹镜主纹“山”字之间饰以浅  相似文献   

18.
1980年2月1日,宝应县红卫公社西荡大队傅庄生产队社员在宝应大运河西的大王庄后头挖鱼塘时,在一米以下的土层里,发现了一面铜镜。这铜镜表面锈蚀很少,四周光洁如新,可以自照,直径为16厘米,水银包浆呈浅黑色,断面呈银白色,较厚重,边缘为葵花形素缘。镜背主纹为:左边竹林,在竹林前有人席坐弹琴,前置木案,上有笔砚等物。下方为池塘,池水涣涣。四周是山石和草地。荷叶高出水面,正好作为纽座,上面蹲着一个小乌龟作为镜纽。池塘右上边,一只凤凰翘首展翅,正欲高飞。远处有山和树,隐约于云气之中,一只仙鹤展翅飞翔,  相似文献   

19.
1989年2月10日的日本《中日新闻报》发表消息说,奈良法隆寺发现了一面西夏铜镜,“铜镜背面沿外缘,铸有‘永安三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等二十五字,中心部位铸有四匹兽”。笔者仔细看过报纸上的文字及所附铜镜照片,确信这面铜镜不是所谓“西夏铜镜”,而是金代的“承安三年”四鼠镜。“承安三  相似文献   

20.
<正>铜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具。将天圆地方的古钱刻铸在铜镜上,是古人一种创举。此类铜镜,学者称之钱纹镜。现从考古出土的铜镜图录资料中发现,有古钱纹饰的铜镜为"大泉五十"、"五朱"、"直百"和"大定通宝"等钱纹镜。在我国历代铸造的铜镜中,钱纹镜数量甚少,传世不多。但分布较广,如陕西西安、吉林、山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