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年鉴编辑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提高年鉴使用价值的办法以及实现年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孙健 《巴蜀史志》2006,(5):14-15
年鉴从上个世纪80后代兴起至今已25年过去了。年鉴理论和编纂实践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年鉴的纂写体例,已近乎完善到极至。然而正是这种形式上的苛求,结构上的老套,使年鉴官书色彩日渐浓厚(政府的形象工程、政绩汇编),民用价值被忽视;内容重复臃肿,缺乏年度重心。这些问题使年鉴读者日趋减少,服务于现实的功能被忽视,严重阻碍了年鉴事业的健康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是我们年鉴编辑必须整合编辑理念,解放思想,使年鉴事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年鉴工作已不是单纯的编辑工作,而是涉及到组稿、采编,设计、策划,经营、管理诸多方面。年鉴事业的发展,除了不断创新编纂思路和内容以外,还要创新经营和管理。一个年鉴社(或杂  相似文献   

4.
赵群虎 《沧桑》2014,(2):1-3
年鉴时效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使用价值。为推动年鉴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年鉴利用率,就要努力缩短年鉴出版周期。为此,年鉴工作者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制定年鉴编纂详细方案,加强年鉴编纂队伍建设,强化合作意识,建立健全年鉴工作管理制定,在年鉴组稿、编辑、校对、设计、出版、印刷、发行等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优势,创新年鉴出版形式。  相似文献   

5.
面对互联网读者群体不断扩大以及创新途径不断变化的形势,对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模式、应用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努力打造"互联网+年鉴"的编纂模式,实施在线编辑,积极发展网络年鉴、掌上年鉴,努力实现年鉴编纂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为年鉴事业的创新发展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作为地方综合年鉴,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稿件,是不可能成为精品的。多年的编纂实践证明:必须从源头抓起,注重撰稿员和编辑队伍建设,在组稿方式、方法上下工夫,才能提高稿件质量,把年鉴真正办成精品,年鉴事业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原华 《沧桑》2008,(6):252-253
企业年鉴是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类资料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性工具书。长治市供水总公司从1993年开始尝试编辑《供水年鉴》,至今已编发了14卷。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供水年鉴》经历了一个内容渐趋完善、编辑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长治城市供水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年鉴要提高质量,提高编辑群体素质是关键。以往我们在谈论提高编辑素质时,往往注重对编辑人员的文化功底、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讨论得比较多,而对年鉴编辑群体素质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年鉴编辑群体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讨论较少。对此,本文认为,应从政治意识、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3方面提高年鉴编辑群体的素质,并论述了提高年鉴编辑群体素质的几条途径及需要处理好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9.
高校年鉴作为一种兼具权威性、实用性、综合性特点的工具书,具有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的作用。年鉴编纂质量关系到年鉴的生存和发展,年鉴编辑人员的素质和队伍建设决定着年鉴的质量。通过强化年鉴编辑质量和责任意识,加强年鉴编辑业务素养,建立激励竞争机制来加强年鉴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年鉴质量、打造精品年鉴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打造年鉴品牌三个方面,说明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作者认为年鉴创新与规范的关系:创新是战略,即决定年鉴事业发展全局的策略;规范是战术,即解决年鉴编纂出版技术性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年鉴编纂规范化要服从、服务于年鉴事业创新发展大局,年鉴事业创新发展也要统筹兼顾年鉴编纂规范化,引领和促进年鉴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总纂是编好年鉴的关键,在年鉴编辑成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年鉴事业的发展要与地方志事业发展相适应,在总纂中应贯穿科学发展观,把握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具体的总纂过程中,要处理好五个关系:条条与块块的关系、重复与交叉的关系、主次和详略的关系、拾遗与补缺的关系、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总纂中要严把统计数据关,大刀阔斧作"瘦身",条目编写要精炼规范。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年鉴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在年鉴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编纂质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结合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选和江苏省首届年鉴奖评选,对参评年鉴在框架结构、内容记述、条目编撰和编辑质量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统计学传入中国,对本土年鉴事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清末民国时期,统计学为年鉴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让年鉴事业逐渐成为具有实证性的现代学科;统计学为年鉴事业发展提供方法论,调查统计被年鉴编纂者广泛使用;统计成果为年鉴编纂提供大量资料,提高了年鉴编纂质量,加快了年鉴出版速度。此外,清末民国时期各级统计机构、统计人才、统计法规等还助推年鉴编纂工作成为一项常态化事业,推动年鉴的规模化发展。虽然统计学与年鉴事业联系如此紧密,但统计学在民国时期就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年鉴事业却未能跟随统计学的发展脚步,年鉴学至今尚未建立。探其原因,与西方年鉴传入中国时就缺乏系统理论,本土年鉴理论发展又较为迟缓,年鉴产品开发运用不够深入,大而不强的年鉴业难以有效反哺年鉴理论发展,促进年鉴事业发展的机构、法律、人才等外部条件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4.
年鉴是一种连续出版的,用以记载某个地方或某项事业一年或数年各方面发展变化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的编辑,可以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借鉴,可以为科研工作提供情报和资料,可以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为形势教育、国防教  相似文献   

15.
年鉴是集众人之作的出版物。年鉴的组稿工作,是年鉴编纂全过程的重要工作之一,一部年鉴编辑质量的高低,固然有编辑人员的水平问题,但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撰稿人的素质。在目前年鉴仍作为“官书”的状况下,年鉴撰稿人员是开展年鉴工作的“主体”,其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年鉴编纂的后期工作,关系到年鉴事业的兴衰成败。加强和改进年鉴撰稿人员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基础,也是年鉴编纂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年鉴撰稿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为为领导层决策…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地方综合年鉴,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稿件,是不可能成为精品的。多年的编纂实践证明:必须从源头抓起,注重撰稿员和编辑队伍建设,在组稿方式、方法上认真研究组稿方式的新问题,树立组稿方式的新意识,大胆探索科学组稿方式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创新,才能提高稿件质量,把年鉴真正办成精品,年鉴事业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年鉴编辑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年鉴的质量.年鉴编辑人员要与时俱进,要树立权威意识、独家意识、图片意识、人本意识、网络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高年鉴质量.  相似文献   

18.
年鉴编辑作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和出版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责任者,必须重视政治素质、社会责任、价值观念、学习能力、专业素质、求精求博、创新能力、优良传统、竞争意识、权利保护等十种素质的培养。年鉴编辑必须密切关注时事政治,准确把握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做到与时俱进。这样,编辑年鉴稿件才有高度、有深度。年鉴编辑要树立为生存而学习、为发展而学习理念,增强持续学习、终身学习自觉性。年鉴编辑必须熟悉年鉴的专业知识及其规范要求,以专业的态度和技术,求全、求实、求精、求新,做好年鉴编辑工作。这样才能编纂出高质量的年鉴。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开启了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征程,为年鉴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年鉴编纂工作者必须适应转型升级需要,坚持创新理念,把握时代脉搏,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强化创新思维,全力推进年鉴事业发展。本文结合编纂《临桂年鉴》的实践,浅谈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推进年鉴编纂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年鉴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品读中国精品年鉴,借鉴其优长,完善其不足,可以有效提升年鉴编纂质量。笔者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分类分层加以研究,总结归纳出《北京朝阳年鉴(2020)》等4部中国精品年鉴框架结构科学合理、条目编写堪存堪鉴、专题图片兼顾资料与审美、体裁运用形式多样等编纂方面的优长之处,同时指出其存在个别条目编纂质量不高、人物类目收录标准未明确、索引编制范围过窄、编辑说明不够完善等有待改进之处,对于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中国精品年鉴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