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镇远的回忆     
朱兵 《丝绸之路》2007,(2):36-40
镇远,黔东南的明珠,一脚踏着云贵高原的高天厚土,一脚涉入长江水系的福泽之地。地理位置的重要为镇远带来了2000多年的辉煌与荣耀:这里曾是中国古代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中心驿站,连接中原与西南边陲的军事重镇。2000多年的发展史留下了代表中国十几个省民居风格的八大会馆及数十栋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民居,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民居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镇远侯顾成     
徐平 《贵阳文史》2005,(1):18-20
顾成在贵州,以镇远侯闻名。最初的官职为卫指挥,镇守贵州(明前贵阳),而不是镇远府。但他后来受命为总兵官,领军平定思州、思南土司纷争,促成贵州建省。《镇远府志》以顾成对“开黔有功于镇远者”,将其传略录入《名宦志》。《太宗永乐实录》及《明史》皆有传。  相似文献   

3.
贵州“镇远钱局”十两银锭,仿川白锭锭型,长60毫米,宽50毫米,重357克,出自四川凉山地区。 “镇远钱局”锭为贵州官钱局镇远分局所铸,甚为稀罕,存世有一两、五两、十两三种锭型。一两小锭收录于中国钱币学会陕西分会编著的《元宝图录》,锭面打“镇远官钱局”竖戳,风格特征与“贵州官钱局”一两小锭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镇远青龙洞     
施一丁  卢现艺 《文史天地》2012,(3):F0004-F0004
镇远的著名风景区。镇远属黔东南,地处滇黔驿道与沅江水路的交汇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远镇一方”,故名镇远。青龙洞位于镇远中山,既祀奉孔子,也拜佛、道,还有江西会馆万寿官,是这西南重镇的一大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九股辨     
台江县在有清一代,隶属镇远府治管辖。据乾隆五十四年修纂的《镇远府志·沿革》第六页载:“台拱同知,明以前俱为九股化外生苗。”什么是“生苗”?同书卷九《风俗》第六页说:“黑苗在镇远之清江、台拱,……中有土司者为熟苗;无管者为生苗。”这个资料明确地说明:台拱(即今台江县)、清江(即今剑河县)两地,在清雍正前,不特没有汉官直接管辖,连土司也未设置。两地保存苗族社会遗迹较多,有待于我们去发掘。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镇远“和平村”的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俘收容所,位于镇远卫城十字街东侧五云山麓,“和平村’们口的那条街,至今仍称“和平街”。从1938年冬至1944年冬,将近6年的时间,这里曾断断续续收容过从抗日战争前线俘获的日本侵略军,据说最多的时候有五、六百个俘虏。为改造战俘,争取他们醒悟过来为我国抗战服务,并初步树立争取世界和平的思想,日俘所做出了喜人的成绩,当年在“和平村”参加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的俘虏们,称此为“再生之地”,80年代中,朱后有三批在这里被改造过的人员,从日本来镇远访旧,有些还带着夫人…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贵州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是我国古建筑群芳中的一朵绽开的奇葩,也是深藏在苗岭山区鲜为人知的一颗璀灿的古建明珠。从明弘治镇远邑人李道坚弃家修道,化缘募捐在青龙洞口及附近修建庙宇伊始,至清光绪年间,历时400余载。在高80米,长300米的镇远城东中河山崖壁上及其山麓的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抗战开始后,南京国民政府将战场俘获之日军集中收容,并分别在陕西宝鸡与贵州镇远集中收容。贵州镇远是战时中国最大的俘虏收容所,在初期的收容过程中,收容所中存在一定问题。在中共安排下,康天顺来到俘虏收容所,对所内事务进行改革,较好地执行了日内瓦公约,并获得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9.
初见镇远是在前年赴杭州的飞驰火车上。当我在一瞬中看到这依山傍水的美丽古城,就发誓要回去的途中看看她了。那时,我还不知这古城的名字!镜湖 有人把镇远称作"东方威尼斯"。这显然是夸大其词了。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这里确实有些江南情调。  相似文献   

10.
放歌黔东南     
胡邓 《旅游》2001,(12)
“爱你、爱你、我爱你,找个画家来画你,把你画在枕头上,天天做梦见着你”。 听到这首侗族山歌时,我便对贵州的黔东南充满了迷恋一往之情。为了躲开“五一”的人潮和都市的喧嚣,我悄悄地向黔东南的村寨出发了。 镇远 镇远是黔东重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条舞阳河静静地穿城而过。我们在一个古城门口拍照,迷朦的晨色中不时有水鸟飞过河面,发出一两声优雅的叫声,早起的人们在河边洗菜,水中不时漂过几艘渔船,渔翁怡然其中,放眼望去对面河岸上还隐约可见曲折的小道遁入山间苗寨,一派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闲趣。 镇远的另一去处是青龙…  相似文献   

11.
<正>正德四年(1509)十二月中旬,王阳明离开龙场前往江西庐陵就任知县。就在除夕之前,他到达贵州东部门户镇远卫。他在旅店中给贵州弟子李惟善写了一封书信——《镇远旅邸书札》,其中有“朱氏昆季亦为道意”一句。“朱氏昆季”为何人?他们与王阳明有何关系?王阳明为何要向“朱氏昆季”致以谢意?“朱氏昆季”,即朱光弼、朱光霁两兄弟,  相似文献   

12.
镇远之旅     
史继忠和张晓松二同志合著的《镇远之旅》,原本是篇洋洋洒洒万余字的宏文。这篇宏文.对文化名城镇远的描写,视角独特,见解独到。奈何本刊篇幅有限,只能节选其中一二并略有删节以奉献读者,编者希望有机会时,当向读者奉献宏文全貌。  相似文献   

13.
镇远     
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的镇远,至今已有2290年的置县历史,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阳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旧址、镇远城墙,在华日本人们反战同盟"和平村"旧址、镇远城墙  相似文献   

14.
镇远之旅     
史继忠和张晓松二同志合著的《镇远之旅》,原本是篇洋洋洒洒万余字的宏文。这篇宏文,对文化名城镇远的描写,视角独特,见解独到。奈何本刊篇幅有限,只能节选其中一二并略有删节以奉献读者,编者希望有机会时,当向读者奉献宏文全貌。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沿海各地及台湾、海南诸省,多建有祭祀海神的“天后宫”、“妈祖庙”一类建筑物。“妈祖”甚至是海外华人最为崇拜的神仙之一。有趣的是,在远离大海、深居内地的贵州省,亦 有几座“天后宫”,诸如镇远天后宫、丹寨天后宫、遵义天后宫以及黄平旧州天后宫和赤水复 天后宫等。黄平旧州原为黄平州治,赤水复兴原为仁怀厅治。在贵州高原的众多“天后宫”中, 尤以镇远天后宫规模最大、工艺最精且保存最好。最近镇远天后宫已经局部维修,正筹建反映 ■阳航运史的“■阳河博物馆”。“天后宫”发端于福建,故后来演变成福建会馆的别名…  相似文献   

16.
龙志毅 《文史天地》2002,(11):23-27
1958年的元月下旬快过春节了。我们在台江县参加劳动锻炼的同志突然接到通知。立即赶回贵阳有紧急任务。时间紧迫。在那样交通不便的山沟里。要等汽车就不可能“即时赶回”。第二天一早二十多个人背上简单的行李,分别从自己劳动居住的村寨出发向镇远赶路,冒着严寒走了近百里路(有的同志更远一些)到镇远住宿。第二天又挤坐在一辆大卡车上。于夜晚九点钟在大雪纷飞中到达贵阳。彼此开玩笑说:我们演了一场《风雪夜归人》。  相似文献   

17.
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七真观蒙古中统三年(1262)《朝元观记》碑,记载了春秋时期"七茅真君"在茅谷升仙的典故。该碑是目前陇东南地区全真教龙门派传教活动的最早记载,碑文资料可补我国道教典籍中"秦州七真升仙"记载所缺,对研究天水道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碑文中有关镇远军官员的记载,对研究金置镇远军节镇和蒙古沿置情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民间歌谣多种多样,有的咏史,有的抒情,有的叙传奇故事,……不一而足。唯独纯粹颂景的民间歌谣,确属少见。但镇远民间就流传这类歌谣。本文拟就镇远民间传颂的《镇远八景歌》与《湃阳八景歌》(以下简称“两歌”)以及与“两歌”背景有关的文化现象作一初步考察和分析。一、歌词内容镇远八景歌: 白米倒斗府后坡,月照松溪永不落。吉祥挽转金钱水,香炉岩下白浪多。五老山前施号令,二仙得道奕棋乐。文德关前云梯路,祝圣桥唱太平歌。 (氵舞)阳八景歌: (氵舞)阳黔重镇,繁华多名胜。境接东西有八景:南宾五老,北拱二星;山势起伏何虬径!婷婷千重翠,松溪夜月明。迢迢一带  相似文献   

19.
资讯     
文化名城镇远发展旅游业 位于贵州省东部的文化名城镇远,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依托人文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展示原汁原味、古朴典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20.
甘州镇远楼     
镇远楼,又名靖远楼、钟鼓楼,俗称鼓楼,坐落在甘肃省张掖市中心。明代诗人赵锦有诗曰:“筹边雄镇有高楼,幸际唐虞日月秋。部落三千依积石,藩篱百二壮雍州。龙河贡使连翩至,青海耕夫汉漫游。眼底天戈平丑类,五云深入拱宸旒。”史料和《重修镇远楼记》石碑记载,镇远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由都御史才宽负责兴建,清代康熙、乾隆、光绪时期曾维修和重建过。镇远楼仿西安钟楼建造,基座至楼顶30多米,由楼台、楼阁两部分组成。楼台为汉代青砖构建,呈下大上小的四方台形,台顶沿边砌的1米高的女墙。基座四面各有一门洞,通向东西南北,四门洞上方均嵌刻有砖雕匾额,东“旭升”,西“贾城”,南“迎薰”,北“镇远”。楼阁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吻兽峙立,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一层的四面飞檐下悬有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清顺治四年(1647),米喇印反抗清廷,曾在诱杀巡抚都御史张之衡、分巡西宁道村维造、镇守总兵刘良臣时烧毁此楼。顺治七年(1650)重修。竣工后,亦悬额四面:“九重在望”、“万国咸宾”、“声教四达”、“湖光一览”。楼上北侧有光绪二十四年(1899)农历九月立《重修甘州吊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