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考虑公交与小汽车方式间的可达性差异,提出了依据公交服务水平调控小汽车可达性的停车分区思路,以期实现对小汽车方式的合理限制,支持城市公交优先发展。首先根据居民出行对不同类型公交站点具有不同可达性需求,将以需求点为圆心、站点时空可接近距离为半径的覆盖范围作为基本分析单元,构建基于微观个体时空约束下的公交站点可达性测度模型。其次借助ArcGIS,以昆明市公交网络数据为基础,对站点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所得结果与城市用地开发整体特征相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最后以公交可达性水平为主要依据划分停车供给分区,从而对不同分区停车泊位供给的科学配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孙瑜康  吕斌  赵勇健 《人文地理》2015,30(3):103-110
针对传统的县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分析主要考虑空间可达性的问题,提出一套更全面和贴近实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评价方法体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评价应能反映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服务质量、居民的需求与选择三方面内容,为此应综合采用GIS、问卷调查、出行路线图分析等多种技术。在具体操作上,提出"建立县域公共服务设施等级体系--基于时间距离的设施可达性计算--考虑个体行为选择的服务区划分--基于服务区的设施使用状况评价"的"四步法"。主要有两个创新点:①引入了基于出行调查的服务区分析,反映了设施的异质性带来的居民的自主选择和跨区域流动情况;②对设施服务质量的考虑更全面,不仅限于传统的设施规模,还考虑了医生水平、硬件设备、科室设置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县域城乡和不同乡镇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卫生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偏远农区,医疗资源短缺、卫生服务落后和健康保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湖北省松滋市为研究区域,以包括行政村和居委会的聚落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将可达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估并表达不同区域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结果表明:(1)在县域尺度,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区向周边递减的情况;(2)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上存在空间同型特征;(3)聚落中心、交通沿线可达性较高,而交通的改善会显著降低空间阻抗系数,促进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基于Arcgis平台,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以乡镇街道为分析单元,采用具有不同有效服务半径的改进的潜能模型对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改进的潜能模型能合理地评价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有效判断养老设施稀缺程度;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从武汉市东南地区向四周逐渐递减;距市中心越远,乡镇街道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越低。文章直观揭示武汉市各乡镇街道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差异,有效判别武汉市各乡镇街道养老设施稀缺程度,为养老设施空间配置、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历史时期县域土地利用重建具有重要的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意义。利用民国时期1:5万军事地形图,基于ArcGIS 10.2平台可以全要素重建民国时期清江县土地利用格局。研究表明,在投影配准和误差控制的基础上,军事地形图可以用来进行各类地理要素的解译和重建。结果显示,民国时期清江县耕地面积为713.15 km~2,占县域总面积的55.5%;建设用地面积为34.64 km~2,占比为2.7%;水域、洲滩和林地面积为281.85 km~2,占比为22.0%;交通用地面积为5.7 km~2,占比为0.4%;荒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48.66 km~2,占比为19.4%。在全要素重建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可达性等方法,对民国时期清江县城乡聚落、宗教场所和县域可达性等进行了案例分析,探讨了民国时期大比例尺军事地形图综合利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揭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是实现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与以人为本人居空间构建的重要前提。研究基于“城市人”理论,构建“人居系统要素―居民时空感知―居民满意度”的认知―测度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展武汉市为例的实证研究。基于1122份有效问卷构建模型,其结果验证了设施点的布局、量的供应及质的服务在居民安全、方便、舒适、美观感知的中介作用下,对居民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系统性总结满意度影响机制与路径基础上,提出设施及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可达性与场强模型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空间场能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竟虎  刘莹 《人文地理》2014,29(1):80-88
空间场能是区域中心城市借助区域联系通道带动腹地发展而产生的"势能差"的抽象表达,可有效刻画区域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体系计算城市结节性指数,借助ArcGIS软件平台,采用累积耗费距离法、K阶数据场和ESDA等方法,综合测度了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可达性与空间场能,并分别从省域、市域、县域等单元探讨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与南北场能差异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可达性条件不断改善,平均可达性时间从1991年的246.98min缩短为2010年的193.43min。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分布结构由单核向多极网络状形态转变。县域场能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场能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显著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依据场能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3个一级经济区和26个二级城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8.
钱欣彤  席广亮  甄峰 《人文地理》2022,37(4):105-112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零售”得到蓬勃发展,提供当日配送服务的“新零售”深刻影响了城市生活服务的可获取性和时空可达性。本文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探究提供当日配送生鲜果蔬服务的店铺和传统生鲜果蔬实体店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线上和线下生鲜果蔬店铺的可达性及空间协调关系。研究发现,线上生活服务遵循技术扩散假说,强化了中心城区的生活服务集聚,同时线上生活服务集聚和可达性仍受实体地理空间约束;线上生活服务有悖于效率假说,对传统生活服务的空间分异具有加强作用,整体上没有提高生活服务的供给效率和空间公平性。研究结果可为新零售影响下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申悦  李亮 《人文地理》2021,36(2):46-54
年龄是影响就医行为的重要因素,从年龄分层视角出发探讨医疗资源可达性对就医行为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居民的就医行为决策机理.本文以崇明岛为案例,利用一手调查数据,结合两步移动搜寻算法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医疗设施可达性对居民就医机构选择和惯常就医距离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就医行为影响机理的差异.研究发现,医疗设施可达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可变步长的两步移动搜索法,以福建省福州市为典型案例,以居民点(普查小区)为分析单元,对各居民点入园空间可达性进行了测算,并与传统的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判别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研究表明:福州城区入园可达性总体情况并不理想,仅有少数地区、少量人群可以获得较好的幼儿园空间的可达性。入园可达性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多中心结构,高可达性地区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并在城市周围零星分布,边缘乡镇特别是除西部以外的乡镇地区缺教明显,入园可达性在城区内部差异较大,幼儿园资源过剩地区和稀缺地区呈两极分化的格局。可变步长的两步移动搜索法能更为客观有效地对幼儿园的布局状况进行评价。而传统方法有一定的夸大作用,且降低了内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幼儿园资源分布的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评述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君  李小建 《人文地理》2008,23(4):23-27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点的外在特征和空间结构也在不断的演化与变迁,居住地点的选址和布局最能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外在城市居住区位研究方面已经形成大量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点相关研究还存在一定滞后。文章从居民点区位影响因素、区位演变、居民点分布和等级结构四方面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梳理了国内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对今后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乡村聚落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以GIS为平台、土地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通过集聚维数,分别在县域、镇域和村域三个尺度上,分析了聚落体系空间集聚性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聚落景观在空间结构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空间集聚性存在不同尺度分形特征的差异,同时丹阳市的镇和中心村的集聚性则明显小于句容市;不同尺度聚落集聚性出现明显的尺度特征,即中心村 > 镇 > 县城;地形是影响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集聚性分形特征,表现为腹地内坡度越大,集聚性越强;交通网络的完善降低了乡村聚落对空间直线距离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内农村聚居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聚居是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聚居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城乡统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政策与措施的相继出台,农村聚居研究日益凸显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学术价值。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地理学关于农村聚居区位、形态、规模与等级、功能组织、演变机理、优化调控以及聚居类型与区划等研究内容的主要观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指出了地理学在农村聚居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彬  马晓冬 《人文地理》2011,26(4):66-72
以苏北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RS和GIS技术,利用景观分析方法,选取空间韵律指数及聚类分析探讨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结果表明,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徐淮平原聚落规模大而稀疏;淮阴平原聚落规模相对大,较密集;盐城地区聚落规模小而密集。聚落被划分为盐宿地区聚落高密度分布区、徐连淮丘陵地区聚落中密度分布区、淮阴平原过渡性聚落均匀分布区及徐淮平原聚落稀疏分布区四种典型的类型区。  相似文献   

15.
乔家君  周洋 《人文地理》2014,29(4):72-77
空间界面理论是乡村社区选址的适宜理论。在分析传统农村聚落区位选址中空间界面取向及其演变、新形势下农户择居需求等基础上,得出乡村社区选址大致有四种倾向:城镇边缘区、交通沿线、产业集聚区外围、其他资源指向等。利用空间界面理论中的避害原则、就近原则、功能原则、加成原则,认为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晴岚社区的选址是合理的,接近于理想中的最佳区位。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县域贫困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地区的地理识别,是区域扶贫政策精准、有效实施的前提。以经济指标衡量河南省县域相对贫困程度,并借助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区位交通、历史基础4类变量16个影响因子对区域贫困状况的影响程度。分析发现,河南省县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县域多分布在豫西和豫东南,且区域内存在部分潜在贫困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水平、居民储蓄水平、气温、湿度、到最近城市的距离、国道道路密度、期初经济水平7个因子对县域贫困程度影响显著。地区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在重视经济因素的减贫效应时,也应重视自然因素的致贫效应,政府主导,因地制宜,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2009年广州大规模调查问卷为基础数据,运用SPSS和ARCGIS分析手段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人群及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广州市总体满意度"一般",要素之间不平衡的状况严重;满意度存在明显的人群差异,基本上与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人群差异的空间投影表征为偏低收入群体聚居在中心破败区以及边缘区,"职场白领"等偏高收入群体占据城市的优质资源区域;满意度等值线有从城市新旧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一些明显的发展指向性区域同心圆模式会发生变化,旧城"绅士化社区"与"老街坊社区"、新城"高档社区"与"城中村"反差强烈,满意度空间分异极化,以致形成等值线断崖形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借助聚集维数、空间关联维数及形态维数,对茂名县域、市域及镇域乡村聚落分形特征进行研究,并从自然地理、人口、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分形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乡村聚落呈多尺度、多分形特征.聚集性从市域到镇域呈从地理导向到行政导向的趋势,高城镇化水平地区聚集...  相似文献   

19.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环状结构中,蔬菜种植位于第一圈层。中国现行农业生产体制下,这种环状结构会产生一些偏差。本文对河南省开封市蔬菜生产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开封市蔬菜种植存在由邻城市中心向外扩展的趋势,紧邻各县城中心分布较少,中远郊地区和交通便捷区分布广泛,形成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格局。相关证据并不支持传统杜能环中的蔬菜圈层观点。这种分布特征受市场、交通、技术、地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研究指出在中国国情和地理条件下杜能理论应用的局限,对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2001年4月至8月抽取湖南省浏阳市、华容县、新宁县、凤凰县和资兴市等五个代表样地的农村居民共1300人(户),对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和旅游活动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表明,湖南省农村居民闲暇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闲暇生活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总体上休闲方式多样,但闲暇质量不高而且单一,并受经济和区位的影响。旅游活动已渐入农村,并将成为农村居民闲暇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