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室韦是我国古代东北西部地区的一个民族综合体。最早见于《魏书》,记作失韦,有《失韦国传这》。《北史》、《隋书》、《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均作室韦。有关室韦历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其中关于室韦历史地理的考证也不乏其文。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得。笔者不揣冒昧,在前人成果基础上,试作北魏至唐时期的室韦地理考补,略陈管见,以求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2.
3.
南北朝时,室韦分布在嘎仙洞这一地理坐标的南部地区,沿嫩江中下游及以西各支流居住;乌洛侯则在甘河以南。隋代,史书记载的室韦部落地域有所扩大,大致在嫩江、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游和洮儿河这一范围。唐朝初期。见于史乘的室韦更向南、向西扩展,主要分布在霍林河南北、嫩江流域东西、呼伦湖周围和额尔古纳河及黑龙江上游两岸。本文总结了前人研究室韦地理的成果,其中既有吸取继承,也有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4.
5.
苏联学者 E■杰列维扬科的近著《阿穆尔河(即黑龙江)沿岸部落》(科学出版社西伯利亚分社一九八一年版)一书,主要用考古资料探讨了公元第一千纪间黑龙江沿岸地区靺鞨、室韦等族的族源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作者无视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土地这一事实,对于黑龙江流域与中原地区的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讳莫如深,却起劲地鼓吹“文化独特论”和“文化西来说”,暴露了苏联历史、考古学为其霸权主义服务的政治意图。本文是该书最末一章《民族源的若干问题》的摘译(篇题为译者所加,原注从略),发表于此,做为研究国外学术动态与动向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靺鞨在周秦以前称肃慎,与东胡、扶余两族统称为东北古代三大民族。肃慎主要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松花江中上游和牡丹江流域的广大地域。汉、魏、西晋时又称挹娄。到南北朝时称勿吉,主要分布在今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即东至日本海、南至高句丽的广大地区。隋时既称勿吉,又称靺鞨,唐亦称靺鞨。靺鞨(勿吉)族大体上以松花江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地区不乏以桦树皮文化为特色的古代民族,室韦即为其中之一,具体来说,既有桦树皮葬具,也有用桦树皮制作的随葬品。室韦的桦树皮文化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制作工艺较高、以武器和日用器皿为主等特点。此外,室韦在桦树皮的使用上与鲜卑亦存在相似之处,之后的蒙古也延续了这一传统。通过考古资料分析室韦桦树皮的使用状况,不仅能对室韦有更加具体、细化的认识,而且也为探索早期蒙古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北方各民族 ,其丧葬形式极具特色。这也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反映 ,从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信仰与习惯。同时 ,由于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 ,在丧俗上也有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9.
岳永逸 《民俗研究》2023,(1):26-38+156-157
在相当意义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结是大国政治博弈与话语权争夺的结果,非遗保护运动的展开很快演化为文化治理的政治技艺。长时段观之,中国的非遗保护运动延续了传统中国文化演进的上下回还、流转的内在逻辑。现代民族国家意涵的凸显与赋予,加强了不同阶层、群体、行业、地域文化的自我澄清以及一统性。家国情怀的激发,则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牢。然而,受镜头美学和行政管理逻辑支配的“馆舍非遗”保护模式,使得非遗保护运动的表述和实践多少背离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服务传承主体的初衷。要使非遗工作进一步发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功用,就须将“馆舍非遗”还归于民,将源自民俗的非遗再民俗化,使之成为真正支撑人之“生”的文化。如此,“个人的非遗”也就有着革命性的内涵,对于相关学科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筑牢和世界范围内的非遗保护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前,民族地区发展的主题表面上是推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人和社会、人和生态的和谐,究其根本,其主题仍旧是国家利益的分配。因此,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本质是优化与化解国家利益分配问题,力求构建起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利益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后贝加尔地区很古以来就是阿尔泰语(包括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满语)民族及其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重要地域。特别是公元1千纪期间,这一地区的居民文化同中央亚细亚地区和黑龙江沿岸地区的古代文化更是密不可分,涉及到许多中世纪民族及其文化的起源问题。尤其是东后贝加尔地区,那里交织着许多阿尔泰语民族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4.
元明清时代是实现整个中国的大统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促进了东北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发展。清初,在中央王朝内部,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的各民族由于地域、族源和文化等因素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联系,并确立了宗主关系,清王朝通过联姻、赏赐、编设八旗等政策不断强化东北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在外部,清王朝和东北各民族面临着外敌入侵。正是在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东北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得以激发,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保家卫国的朴素爱国主义塑造着东北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也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自在发展”中不断走向“自觉发展”,近代中国疆域意识和领土意识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古代民族形成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共同体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以及丰富中国历史的内容,开展对民族理论的研究,是有益处的。拓跋族,契丹族和女真族是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的几个强大的北方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都经历了氏族、部落、部族和古代民族的完整的历史过程。拓跋族在拓跋邻以前,契丹族在涅礼以前,女真族在献祖绥可以前,都曾经过氏族部落的时期。部落是由若干个亲属胞族构成的。其特征是:(一) 母权制已让位给父权制,但还是  相似文献   

16.
丽江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文化交融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古城中各族群众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经济上相互促进,文化上兼收并蓄,各民族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本研究通过对丽江古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与表现进行调查,归纳丽江在推进古城民族文化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提出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加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彭英明、徐杰舜两位同志合著的《从原始群到民族——人们共同体通论》一书已于去年八月份问世了.这是他俩继《民族新论》之后又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我国民族学研究新成果.多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历史上不同类型的人们共同体从原始社会史社会组织的角度分别予以论述者多,真正从宏观上紧密联系我国历史实际,并把具体类型的人们共同体纳入我国历史发展进程者却很少.针对上述的偏颇现象,彭、徐两位同志在这本新著里着力从正面论证原始群、氏族、胞族、部落、部族以至民族等类型人们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的历史,给读者一个新鲜的系统的科学答案.这是值得肯定的第一点.  相似文献   

18.
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是根据语言谱系关系而形成的族群,他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渔猎文化,虽然各民族渔猎文化的文化特质基本相同,但是亦存在差异.依据生态环境、综合各方面因素,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渔猎文化形成了山林骑马狩猎、山林苔原牧猎、高原草原狩猎、徒步山林狩猎、平原草原狩猎、河谷捕捞、海洋捕捞、皇家狩猎等多种类型,每一类型的渔猎文化在渔猎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社会组织、分配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蒙古源自蒙兀室韦,蒙兀室韦为室韦的一个支派,这在史学界已基本上取得一致的认识,我们曾写过《蒙古名称及其族源若干问题》一文参加论证,表示赞同。这里,试再提出室韦即为鲜卑和《魏书》为何取此别称;《隋书》、两《唐书》关于室韦分部的探讨;比勘两《唐书》记载蒙兀室韦名称与地望的异同;蒙古的名称何以有几十个之多的异文;对蒙古  相似文献   

20.
《西藏人文地理》2014,(2):34-41
在青藏高原,牦牛很早就先于人类开始生活于这片广袤无垠乏地,并和人类一道守护着这片圣神的净土,这就是高原人类世世代代敬重牦牛,并结伴积淀高原文明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