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摹声词是模仿人、事物或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语的摹声词大体可以分为单音节型摹声词和复音节型摹声词.复音节型摹声词又可细分为叠音型和非叠音型两类.语言与文化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满语的摹声词不仅反映了满族先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满族先民以渔猎、畜牧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释“攒蚖”     
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以下简称《通释》)·释容体》篇有“攒蚖、专颙、巑岏、攒玩”条,解释为: 缩手缩脚、没精打采、倒霉的样子。又《释情貌》篇有“攒沅、囋唸”条,解释为: 奸猾的意思。(同上,216页) 《通释》已经证明了“攒蚖”等四个词是同源词,“攒沅”等两个词是同源词。我以为,上述两组共六个词都是同源词,只是在不同的场合,词义有所转移、枝分而已。这两组词中,除了“专颙”和“囋唸”(“颙”字和“唸”字都属于韵转)之外,其余都是迭韵联绵词或准迭韵联绵词。“颙”字中古音韵尾为,“唸”字的韵尾为[-m],其余各字的韵尾为[-n]。  相似文献   

3.
试说《说文段注》的同源研究在汉语语源学史上的意义陆忠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博大精深,是《说文》研究的重要著作。该书在为《说文》作注的同时,常常涉及了汉语同源词研究。其同源研究,以古音古为前提,或以声训推源,或指出会意形声两兼之同源...  相似文献   

4.
洛阳白马寺素有释源祖庭之称,然其何以以白马为名,说法不一。有以当时所说的梵语语音为据,认为出自意为“莲花”的梵语词padma的音译。此说有其语义和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考莲花在梵语中分为青、黄、赤、白四种,其中音译为“波头摩”或“钵头摩”的梵语词padma赤莲花较为常见。由于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和汉字表义性的特点,汉语在吸收接纳外来词时往往立足于适应自己的结构特点而对外来词的结构作有调整,梵语词padma演变为“白马”一词亦可能出于汉语外来词单音节化的省略和意译,即取padma第一个音节pad的对音bak意译为“白莲”的“白”,此后适应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又取献所载白马驮经的俗语源义而将其意译为“白马”。  相似文献   

5.
辨识中古音对于从事古籍整理、汉语史研究以及诗词创作等工作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根据北京话的语音特点对中古声、韵、调的辨识问题(诸如声母的清浊、韵母的开合洪细、声调的类属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提出了一些简便可靠、易于掌握的辨识方法,章涉及到不少重要的音变规律,同时指出了这些音变规律的例外现象。  相似文献   

6.
敦煌变文韵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隋代陆法言等人编写的韵书《切韵》一经问世,便风靡一时,为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人的创作制定了押韵的规范,以至于发展为后来的《廣韵》。这部《廣韵》是由最高统治者勅令组人重修,并颁为文人诗文押韵必依的“官韵”;它在中古时期汉语音韵及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切韵》(《廣韵》)的价值多少年来的学者专家们早已有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我们知道,中古汉语音韵及汉语  相似文献   

7.
释合     
“合”是一个常用字、常用词。根据它的原始字形的“象二物相合形”的特点,它所表示的词义主要有:一,合拢、合并、聚合之义;二,包合、圆围之义;三,相重、复合之义;四,掩盖、覆盖之义;五,盛受、容受之义;六,相对待之义;七,和谐、和睦、和柔之义;八,窒碍、跌倒之义。我们把以“合”为谐声的喉牙音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分别归入上述八个义类之中,这就形成了一个以“合”为中心的同源词系统。这是汉语许多同源词系统中的一个。需要指出的是:一,以“合”为谐声的舌音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与上述八个义类不太一致;二,东汉以后的以“合”为谐声的喉牙音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与上述八个义类亦不太一致。其中的原因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殷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据其运动的方向性可大体分为表示"由彼及此"方向的,表示"由此及彼"方向的,表示上下方向的,含有"循"义的及没有明显方向性的五类.就出现频率看,除"各、入、即、从、至、立"外,其余各词出现频率都不高.就出现时间看,第一类相对多见于西早和西中,第二、五类中的多数多见于西中和西晚,"征""行"则多见于春秋时期,第三类普遍偏晚.句法形式上,第一类多出现于连动式中,第二、四、五类多带处所宾语,第三类多单独出现.就词义沿用情况看,此类动词基本都沿用至后代,只有"于、各、即、遹"个别词例外.就词义系统看,此类动词彼此之间常构成同义或对义(反义)关系,可据此探析上古汉语早期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汉语词汇中某些词的本义是同时表达彼此相关或相对待的两个概念.如“受”同时表达受、授二义即是。这种词的本义就呈现出浑沦的特性。文中对此举例加以说明。这种词本义的浑沦性,不仅是研究词义应注意的问题,也是辞书编纂应注意的问题。本文就现行几部字典词典对文中所举词例的处理情况作了调查,指出可取之处、不可取之处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词是音义的结合体,音义关系是词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代语言学家都十分重视对音义关系的探索与研究,唐代初年名语言学家颜师古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其《汉书注、《匡谬正俗》等作中充分运用音同,音义同,声相近,声之转等方法来辨通假,推求事物命名之意,贯通异形词。其因声求义的观念是明确的,方法是科学的。可以说,颜师古的因声求义已开清代以声音通训诂方法的先河。了解并研究颜师古因声求义的实践与理论,对汉语词汇史以至中国语言学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方言一词,在语源上由希腊文dia(联、系)和legein(语言)二词构成。英语作dialect。《韦氏大字典》释dialect作:“为一群人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它和另一群人所使用的语言,在词汇、语法或语音特点上具有区别。”《韦氏美国语新世界字  相似文献   

12.
《四分律》是佛教律藏的经典,是汉语史不可多得的语料,其口语性极强,能够较好地反映汉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其口语性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运用上,《四分律》的词汇特点概括为三点,即大量口语成分、大量复音词及丰富的外来词。  相似文献   

13.
《四分律》是佛教律藏的经典,是汉语史不可多得的语料,其口语性极强,能够较好地反映汉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其口语性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运用上,《四分律》的词汇特点概括为三点,即大量口语成分、大量复音词及丰富的外来词。  相似文献   

14.
多音词的大量涌现是近代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标志。变中共出现了884个多音词,这一数量标志着汉语复音化的进程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本在对变多音词进行分类描写的基础上,总结了变多音词的具体特点,揭示了近代汉语词汇发展的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5.
李贤王 《神州》2013,(13):151-151
白语即白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历史悠久,但却没有专门的文字记载。历史上的白文都是用汉字来记音,读汉字音,表白语义。不仅如此,白语中有一些词语本身就是古汉语词,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基本相同。因此白语和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系彼此互见,不容分割。本文将对白语中的一些古汉语词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语音语义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相大 《丝绸之路》2010,(12):79-81
韩国语词汇包括固有词、汉字词、外来词和混合词,其中汉字词最多。汉语是很久以前就被韩国人使用的外国语,传入时间悠久。通过韩国与中国文化方面紧密的接触与交流,大量的汉字继续被引进韩语。对韩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相比其他国家留学生更为容易一些,即韩国留学生比没有接触过汉字的学生拥有一定的词汇基础。可是,韩语里边的汉字词在漫长的时间中产生了跟原语汉字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不知道这些不同点,反倒会对学习汉语产生干扰。  相似文献   

17.
今秋 9月 2 1日至 2 3日 ,第二届汉语词源学学术研讨会在烟台举行。这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烟台师范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并提交了论文。论文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泛 ,诸如词源义与词汇义、造词的任意性与理据性、辞书编纂中词的理据、词源与字源、古文字研究与词源研究、西方语言理论与汉语词源研究 ,以及个词的推源和同源词的系联等。会上就某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并形成了共识。会上 ,著名语言学家王宁、张致毅作了重要发言。这次会议是 1 999年 8月在长春召开的首届汉语…  相似文献   

18.
洋泾浜英语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志红 《清史研究》2005,4(2):104-108
在英语在华传播的过程中,一些活跃在通商口岸、商埠城市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与不懂英文的中国人,出于做生意、进行交流的需要自创了一种“破碎”的英语,即洋泾浜英语(PidginEnglish)。尽管它的词汇大部分源自英文,但是它的语音却基本上是按照汉语(确切地说是地方方言——粤、甬、沪等)的发音系统,语法结构也是遵循汉语的表达方式,故与正规的英语相差甚远。本文拟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这种“破碎”英语进行一简略的历史考察,以期揭示其基本特征与社会影响。一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研究洋泾浜英语的早期专著主要有查尔斯·莱兰德(CharlesG·Le…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由-m韵尾转化为-n韵尾这一重大演变导致了汉语韵尾系统的弱化,改变了汉语语音的结构。元代吉安人诗用韵中阳声韵互叶现象比较突出,本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探讨了阳声韵尾的演变轨迹。得出在元代吉安方音中,-m尾的消变迹象已很明显,-n、-η两个韵尾,虽有少量的混叶现象,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呈独立的状态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SANGLEY"一词来源于汉语闽南话,最早专指随商船来菲律宾进行贸易活动的中国商人(华商),后被泛指所有旅菲华人或商人,后来被用于西牙统治时期(以下称西菲时期)对华人的歧视性称呼,并演化成为菲律宾语词汇"SANGLAY"。对于"SANGLEY"一词的汉语词源,中外学者各持己见,主要有"生理""商旅""常来"三种观点。本文从历史发展进程和时代背景的视角,对"SANGLEY"一词的产生、发展、异化原因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简要介绍了菲律宾语拉丁化及其演化过程,指出"常来"之说是对中国语言的曲解或误解所致的错误,力图还原"SANGLEY"一词的历史本源,厘清学术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