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人的意识形态改造于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实现了对日本的单独军事占领。为了彻底铲除法西斯军国主义,使日本不再成为对美国的战略威胁,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对日本实施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对于这些改革,国内外已有诸多资深学者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批判——评日本一些人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何理近代中国长期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中日两国进行了一个多世纪各种方式的斗争与争论,其中包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以及中国人民为反对日本侵略而进行的长期的军事、政治和思...  相似文献   

3.
日本军国主义是侵略中国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发动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之一,是最野蛮最残暴的侵略者。结果日本军国主义失败了。但联合国只在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说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还必须彻底消除产生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根源。因而就必须解散财阀。在美国军队代表联合国军占领日本之后,美国政府于1945年  相似文献   

4.
加强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观的批判研究(书面发言)国防大学何理近代中国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国家,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民先后两次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全面侵略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历史条件,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在华权益,...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教科书》与战后日本国家的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对2001年4月3日由日本部科学省审定“合格”获得通过的《新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宣扬错误史观、掩饰日本国家侵略罪恶。进而反映战后日本国家错误历史认识的表述和企图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并试图对日本国家错误的历史认识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章认为:战后日本社会对其侵略历史的错误认识,是有着历史基础、思想基础、国际环境基础和经济基础的,是与战后几次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不久之后其对日政策的改变以及日美同盟关系的确立和固化、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战争罪行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清算不彻底、战后日本国家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重建过程中对各种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战后日本国内经济的恢复及其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近期日本国内大国主义思潮的盛行及经济状况的不景气和政治局面的动荡,以及亚洲邻国对日本这种趋势发生发展的相对无力的应对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通过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由此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直到引发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这次战争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结合,其结果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中国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7.
韩文宁 《文史天地》2009,(10):32-36
自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公然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在这14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的每一项重大军事、政治行动,都是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展开的。一条战线是公开的军事、政治活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撕掉了一切伪善的外衣,以赤裸裸的侵略行径和侵略理论来推行他们的大陆政策;另一条战线则是隐秘的间谍活动,日本军国主义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辅以金钱收买、色相拉拢、  相似文献   

8.
孙邦华 《民国档案》2005,(4):138-139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掠夺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地域上的,日本的侵略包括台湾、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并试图征服整个中国;二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包括政治统治、军事征服、性侵略、经济掠夺、化渗透、奴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但是,国内学术界过去对日本侵华史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9.
正日本军国主义是否死亡?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都没有说服力。日本军国主义是一个体系,从宏观和整体上看,其主要构成要素大致包括国家组织、军事力量、思想观念和文化基础等。下面即从这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军国主义国家组织已被摧毁按照军国主义国家的典型特征,即"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而不是国家拥有一支军队"来看,在日本军国主义肆虐的年代,不管军队的权力扩张、跋扈到什么程度,日本作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日占领期间,日本社会政治结构初步完成军国主义法西斯政体向欧美议会民主政治的转型。在此期间,日本社会内各种政治资源经过重组,形成保守型政治势力和革新型政治势力,最终以“55年体制”方式完成日本战后政治结构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有事法制”议案赋予了日本自卫队以“国家军队”的职能,赋予了日本政府使用武力乃至“先发制人”解决可能发生的争端的权力,开辟了日本在海外行使武力的道路;《2003年防卫白皮书》则重新阐述了日本关于战争的认识,重新确立了日本的军事防卫重点,重新确认了日本自卫队的主要任务。这表明日本的“专守防卫”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军国主义思想始终没有彻底清算,社会政治生态右倾化进一步加深,冷战后政治大国欲望的加速膨胀,以及迫于“美日同盟”的压力等,是日本防卫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日本社会政治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方向都将受到防卫政策变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起,即提出要修改战后根据“和平宪法”制定的历史教科书,以否认其战争罪行,美化其对外侵略的历史。半个世纪以来,出现了1982年、1986年和现在的三次修改与反修改的高潮。不仅是一波未平,一波再起,而且是一浪高过一浪。日本为什么总要在历史教科书上做章,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呢?原因有三:一、其历史、社会根源,是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庇护下,以天皇为首的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办,其军国主义思潮更未受到彻底地清算。军国主义遗老遗少们不但消遥法外,有的还当上了首相、大臣,他们组成日本政坛的右翼营垒。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以来,在“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下,日本的国家战略目标开始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新保守主义思潮逐渐泛滥,修宪、改史、扩充军备的声浪和行动逐日与增。于是,战后以来一直未能得到清算的旧军国主义史观在这种适宜的土壤上开始泛滥起来,从官方到民间,从学术界到社会团体,右倾战争翻案的歪风越刮越凶。本文从新保守主义的产生切入,揭示新保守主义对右倾战争翻案活动的影响和催进,分析其表现,进而从日本社会的现实政治走向透视旧军国主义史观泛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是指近代的即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形成与发展的日本军国主义,而法西斯主义,则是日本帝国主义陷入全面危机时期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在世界历史上,一般的军国主义,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  相似文献   

15.
当代日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金融大国.寻求其发展根源,就在于国家重视教育.而战后日本的教育又深受美国的影响.二战后,美国占领了日本,对日本封建式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实行了战后民主化改革.在教育方面,对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的旧式教育进行了批判,以完善人格、尊重个性、实现社会均等为基本内容,以民主思想作为教育改革宗旨,极大地推行美国教育模式,即所谓的“美国化“.……  相似文献   

16.
刘学 《日本学论坛》2005,(3):209-211
当代日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金融大国。寻求其发展根源.就在于国家重视教育。而战后日本的教育又深受美国的影响。二战后。美国占领了日本。对日本封建式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实行了战后民主化改革。在教育方面,对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的旧式教育进行了批判,以完善人格、尊重个性、实现社会均等为基本内容,以民主思想作为教育改革宗旨.极大地推行美国教育模式.即所谓的“美国化”。  相似文献   

17.
日军侵华期间,日本在中国设立了众多的特务机关,到处搜集情报,并进行政治、谋略活动.其中,臭名昭著的哈尔滨特务机关就是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北进政策”,疯狂反苏、侵华的重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开发的背景和经过: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停战之初,由于世界法西斯被打败,日本的军国主义政权垮台,殖民地纷纷离去返回其各自祖国的怀抱,日本战时的经济体制处于崩溃瓦解之中。又由于滥发纸币,日本经济便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生产停滞,物资极端缺乏的困难局面。日本想再像战前那样,依靠掠夺殖民地来解决其经济困难,已是不可能了。于是  相似文献   

19.
正在长达14年抗日战争中,除军事战场外,在经济战场、金融战场中日双方交锋也相当激烈。为摧毁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使尽了各种破坏手段,包括国际法所不允许的以国家行为伪造他国法定货币。日本陆军省成立专门机构,秘密伪造中国国民政府的法币,为此费尽了心思,制定了周密计划。  相似文献   

20.
《盛京时报》是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七七事变后,该报与日本本土报纸口径一致,声称是中国方面挑起的事端,责任在中国而非日本。该报主编菊池贞二以“傲霜庵”笔名发表社论要求日本迅即出兵“膺惩”中国、扫平华北。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本的新闻宣传家们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自觉地站到了一起.不遗余力地为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鼓噪、辩护。但由于失踪的日本士兵不久归队,日本发动战争的借口临时由士兵失踪改为不法射击,打乱了日本人既定的宣传布署,致使其在战争之初的新闻报道漏洞百出,反倒为我们今天研究七七事变的起因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