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章钜是清代著名的楹联大师、藏书家,在学术上和政治上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著述丰富,《三国志旁证》是他在史学方面取得成就的代表作。梁章钜搜集近百年来各大家的著作和论述,广泛引用古籍,考证史事,诠释地理沿革情况,辩驳疑误,成书《三国志旁证》,虽名为旁证,实则具有集解性质,是研究《三国志》的重要文献之一.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钱大昕与乾嘉考据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嘉庆年间,是清代学术发展的辉煌时期。自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学术大师力反明末空疏学风之弊,主张经世致用,提倡读书,强调证据,开启一代新的学风以来,经过一百余年的酝酿、发展,至乾嘉年间,以考据为特色的汉学风靡一时,学者以考证的方法从事研究,在扩大经学范围,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在史学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乾嘉考据史学。流风所披,各种历史考证著作层见迭出,诸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梁玉绳《史记志疑》,钱大昭《汉书辨疑》、《三国志辨疑》,杭世骏《三国志补注》,梁章钜《三国志旁证》,沈钦韩《两汉书疏证》,陈景云《两汉订误》,洪亮吉《四史发伏》,章宗源《隋书经籍  相似文献   

3.
梁章钜在《文选旁证》中认为《沧浪诗话》所载“班婕妤《怨歌行》,《文选》直作班姬之名,《乐府》以为颜延年作”中的《乐府》指郭茂倩《乐府》是不对的。当指刘次庄的《乐府集》。  相似文献   

4.
华佗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医师。《后汉书》、《三国志》都有他的传记。《三国志》成书在前,《后汉书》成书在后,因袭之迹非常明显。大体上,范之于陈.有剪裁而无所增添,有点定而无所辩证。属于前者的例子,如《三国志》所载故甘陵相等八条医案,《后汉书》一律删去。(我怀疑它是脱简。)属于后者的例子,如关于华佗手术疗  相似文献   

5.
文质辨洽:《三国志》的史文特色周国林陈寿以文质辨洽为《三国志》编纂中的追求目标,在文体形式上显出了他的特色。依据粗略的归纳,以下三方面值得我们重视。(一)质直平允,不嗜奇爱博。陈寿编纂《三国志》时,魏吴两国可供参考的资料相当多。在使用这些资料前,陈寿...  相似文献   

6.
1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孙刘联姻是脍炙人口的故事,桥国老是孙刘联姻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考察孙刘联姻故事在元明小说戏曲中的衍变和桥国老的出现,对认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艺术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孙刘联姻是历史上存在的事实。《三国志·吴书·妃嫔传》: 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生四男一女。  相似文献   

7.
张鲁亮相于中共八届六中全会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批示印发《三国志》中的《张鲁传》,让中央委员认真学习。他还写了批示,一次是1958年12月7日,一次是同年12月10日。《三国志·张鲁传》573字,毛泽东两次批示,是它的三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党的全会上,把一个没有多大名气的古人传记,当做为  相似文献   

8.
史注名著三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裴松之《三国志注》史注出现于汉代,有记载者,如延笃《史记音义》、应劭《汉书集解音义》、贾逵《春秋外传国语解诂》、胡广《汉书解诂》、服虔《汉书音训》等等,不幸的是,这类典籍均已亡佚,但从其史注名称推测,可知这类史注多以解释文字、考订制度为主。然而,宋裴松之所作《三国志注》则不同于以前的史注,独具一格。《隋书经籍志》著录裴注《三国志》六十五卷外,尚有《叙录》一卷,惜《叙录》失传,所以,对裴松之作注的宗旨的了解,只能通过《上〈三国志注〉表》及其具体内容认真体味了。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避览之苑囿,近史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于是,裴松之注《三国志》“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据《廿二史札记》卷六“裴松之三国志注条”载,裴松之收集三国史料  相似文献   

9.
陈寿《三国志》以魏蜀吴何方为尊乃正统论视角下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自宋以后,以蜀汉为正统的观点渐趋主流。刘咸炘从历史实际和历史编纂学两方面入手,认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对魏蜀吴三国的亲疏认知为:尊魏,恋蜀,远吴。刘氏认为陈寿尊魏有四大书写体现;在吴蜀之间,则尊蜀过吴;陈寿对蜀汉存故国之心,但无阴蜀为帝之意。刘咸炘对《三国志》亲疏书写的认知,是其历史编纂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亦是其史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史学体系中具有突出的位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马谡字幼常,他以荆州从事的身份随刘备入蜀,官拜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三国志·蜀书·马谡传》上说他才能过人。喜欢谈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特别器重。每逢召见他,和他在一起谈论常常是“自昼达夜”。  相似文献   

11.
裴松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三国志注》(以下简称“裴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 ,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千五百余年来 ,学界从不同角度对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进行了研究和批评 ,近 2 0年来 ,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然而 ,迄今为止尚无人对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本文拟从史学和文献学角度对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一、关于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的研究与批评第一个对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整体评价的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宋文帝元嘉六年 (4 2 9年 )七月《三国…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在韩国化史上有广泛的影响,推出新的《三国志》韩译本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的《三国志》韩译工作必须在已有的韩译本和中今译本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最近十多年来的学术成果,对以往的译本做一番研究,汲取有益的经验,进一步解决其中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是今天从事《三国志》韩译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解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志》陈寿(233—297)撰。包括魏志(志一作书,下同)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蜀汉时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任治书侍御史。晋太康元年(280)平吴后,陈寿撰《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但他的思想感情,仍倾向于蜀汉。关于《三国志》的宗旨、体例和后人对它评论的当否,参看缪钺《三国志选注·前言》。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生勤奋好学,对中国历史和传统化特别偏爱,从幼年发蒙识字到晚年生命垂危,始终如此。在他最喜欢阅读的中国古典学名中,有一部是《三国演义》;在他最喜欢读的史书中,有一部是《三国志》。  相似文献   

15.
陈寿《三国志》作为历代所重视的史书,可谓仅次于班马之后。《〈三国志〉出版说明》认为《三国志》曾各自为书,近人缪钺则加反驳。本文从陈寿撰作《三国志》的观念,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理解陈寿自己如何处理分行与并行。结论是在陈寿生前,因其正统看法与晋官方观念矛盾,三书没有可能并行,甚至吴蜀两志也应该没有公开过。一般以为张华看了《三国志》,很欣赏陈寿,于是表令陈寿为中书郎,这是不对的。在陈寿生前确曾将《魏志》独立出来。陈寿将三书合而为一,相信只是私藏及在一二友人中流传。到陈寿死后,范公开陈寿此书,才见有《三国志》之名  相似文献   

16.
孙英芳 《沧桑》2008,(6):225-227
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三国志》是目前所知罕见的比较完整的三国说唱底本,是长篇三国说唱的代表作。与小说《三国志演义》相比,它有自身的传承系统和特点,对于研究民间三国说唱故事的流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说唱文学的发展和规律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年度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成果颇多。出版的专著有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文物出版社 ) ,王大良《中国古代家族与国家形态———以汉唐时期琅邪王氏为主的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 )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山西教育出版社 ) ,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赵剑敏《竹林七贤》(学林出版社 ) ,张作耀《曹操传》(人民出版社 )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 ) ,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杨耀坤校订《三国志旁证》(福建人…  相似文献   

18.
近二十年来三国史与《三国志》研究现状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二十年来三国史与《三国志》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平均发文量还比较低,文摘率也普遍偏低。其主要原因是全力研究《三国志》的专家还非常少。研究水平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生活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的分布极不均匀,缺少整体布局。今后的三国志研究任重道远,在史料整理和专题研究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9.
晋代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完整的一部志书,它记载了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今西南以及陕甘鄂部分地区的史事。就三国蜀汉史研究而言,《华阳国志》在对诸如李严被废、诸葛亮南征等事件的记载上,提供了比《三国志·蜀书》更为丰富和详细的史料。而且,通过《华阳国志》的相关材料,还可以解释《三国志·蜀书》中艰涩难懂的典故、了解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华阳国志》在蜀汉政治史、军事史和文化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兵器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处于冷兵器时代,然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却把它写成了冷兵器和热兵器并用的时代。这是作者受其生活年代的兵器发展状况影响的结果。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辨别《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是大有裨益的。 1 《三国志通俗演义》后半部多处提及火器,其中最具体生动的是以下描述火炮和地雷使用情景的几段(引文均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