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 我的故乡鹿邑,就是诞生了中国伟大哲人老子的楚国苦县,曹操被汉献帝封为武平侯,此处便是他的封地。隋开皇十年,才改称今名鹿邑。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写到老子只用了255个字,其中161字用去写孔子向老子问礼,真正写老子的只有94字。云: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史之官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 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即使是鹿邑人,对老子生平事迹的了解也不比司马迁更…  相似文献   

2.
《老子》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之“解其纷”,为历来研究《老子》者所争执不休,以笔者之见,未有一解为确.“解其纷”之“纷”,因版本不同而异.或作“纷”,或作“芬”,或作“忿”.纷、芬、忿皆从分得声,可通用,至于在此确训为何词,各家所解大相径庭,择其要有以下三种:一、以“纷”“芬”为“忿”之假借字.  相似文献   

3.
王刚 《南方文物》2022,(2):73-84
在海昏画像中没有老子的出现,但是,刘贺时代应该已经有了老子图像。至少是为此后的“孔子见老子图”的细化和丰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和养分。画像中老子的缺失,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对于刘贺而言,主要的不是知不知、有没有老子图像的问题,而是采不采纳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海昏画像与“孔子见老子图”属于两种图像系统。前者为“圣像”系统,是大传统的产物,并与儒籍中的孔子形象相契合;而后者属于小传统中的“神像”系统。那里面的老子以神仙身份凌驾于“圣”之上。这样的“老子”,显然是被大传统所排斥的。海昏画像中没有老子,实为大传统及儒学立场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黄老帛书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从它们的思想体系和一些用语可以看出,这四篇合起来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书。《十大经》里托为黄帝和力黑、果童等的问答,显然为"黄学"。把《经法》等四篇同《老子》抄在一起,正是黄老合卷的证明。我这里叫它们为《黄老帛书》。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汉初。司马迁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旧本于黄老。"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为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确实存在,从历史文物方面提供了有力地证据。同时,《孔子见老子图》亦为研究儒道思想之关系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6.
《郭店楚墓竹简》中《老子》甲的“绝伪弃诈”的伪诈,指的就是儒家鼓吹的仁义,讲“绝仁弃义”比讲“绝伪弃诈”更贴切老子的逻辑方法,因此,今本《老子》应在郭店简本《老子》之后,郭店简本《缁衣》所引古《尚书》是真正的古经,以之比较晚出古《尚书》,清人关于后为东晋人伪作的结论并非无懈可击,仍可以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学说中,"道"是核心理念。老子对"道"有不同层面的解说,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中的"道"等等。而无论哪个层面,"道"的属性不变,那就是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与现代语境中的"自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后者是一个具体概念,老子所说的"自然"则应理解为"事物本身的样子或规律"。而追求"自然之道"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有了"自然"的理念,才有了"无为"的基础,才会有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我国最早的著名哲学家,其时代略早于孔子。他的精微玄妙的《道德经》,不仅对我国传统的哲学有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引起了欧、美各国学者的注目。但时至今日,对老子的思想渊源却很少有深入的研究,高亨的《老子正诂》、杨树达的《老子古义》对此虽有所探讨,但广度与深度均有所不足,故笔者拟在两位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子的部分思想渊源作进一步的探讨。《庄子·天下篇》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此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淮南子·缪称训》说:“老子学商容,见舌而…  相似文献   

9.
冯治库 《丝绸之路》2014,(12):29-31
老子认识到了两种“无”,一种是绝对的、命名的、理论性的“无”,它是玄奥的,是人类思维的开端,是天地之始,它和命名的、绝对的“有”一起构成了“众妙之门”。只有命名了绝对的“无”和“有”,人类思维、认识之门才能打开。所以,这个“无”是理论的、抽象的概念。除了这种绝对的、命名的“无”之外,老子还深刻地认识到了“有”的否定性的“无”,认为这种“无”是和“有”相生的,并为“有”之用提供保障。老子还提出了两个层次的“无”之为(用):第一个层次是与“有”对应的“无”之为、之用,这是与存在、存在者(物)相关的“无”之用;第二个层次是讲人也就是主体不过分作为,要顺从自然。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我是根据这一提示,因而阅读《老子》,试图认识老子的。本文粗疏肤浅固不待言,更不涉及《老子》一书外其它领域,敬请垂注。  相似文献   

11.
考古     
布衣圣人一副新出土的汉代墓室壁画"孔子见老子问礼图".显示了一个平民的孔子形象.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绘孔子像。2007年底,在山东东平县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处古墓,其中绘有精美的彩色壁画。其中两幅壁画很符合其他文献中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场景。"孔子见老子"的故事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听人赞誉时任周洛邑的守藏史老子"博古而达今,通礼乐之源",是一位具有才识的学者.便带着学生去洛邑拜会。老子闻之也带  相似文献   

12.
试论老子之"道"的绝对性与自我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健 《敦煌学辑刊》2005,(2):334-342
老子之“道”的“绝对性”使得“万物”相对“道”的绝对存在必然是完全摊平、一律平等的,这也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实现最为“形上”的根据和前提。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管子》四篇和《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两篇则对老子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它们把老子之“道”“形下”地功利化、实用化、操作化、法术化了,把老子主要着眼于个体自我实现之“道”“修正”成为对确定、刚硬的法度的严格遵循。这样,老子的个体自我实现之“道”也就变成个体自我的泯灭之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郭店简《老子》与今本第13章“惊”字相当之字,当从白於蓝说释为“昔”,从文义看,此字应读为“荣”。“宠辱若荣”与“贵大患若身”的句式相同,“宠”字应从前人之说理解为动词。老子主张像常人宠荣那样宠辱,像贵身那样贵大患;“得之若荣,失之若荣”的意思是“得‘为下’若得荣,失‘为下’若失荣”,这两句是对“宠辱若荣”的解释。大概由於较早流传之本多用假借字表示“荣”,就被後人误读成了音近的“惊”,导致了对此章文义的严重误解,老子的正面主张被很多人解释成了对俗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鹿邑县古称厉 (l劋i)地 ,春秋时置苦 (h敶)县 ,是春秋时期伟大哲人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在鹿邑县城东北隅 ,有一高坛式古建筑 ,曰老君台 ,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台高四丈许 ,状若不规则圆柱形 ,底部略大 ,约 30丈围。四周用古代大砖垒砌 ,类似古城墙。台上建有大殿及东西偏殿 ,古柏苍茂 ,烟火鼎盛。老君台称升仙台 ,相传为老子升仙处。《史记》记述 :“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 ,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 ,见周衰 ,乃遂去……莫知其所终。”既然不知其所终 ,老子又怎么会…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不过是     
老子不过是走路的时候顺便哼了几句歌。就被一坨新来的男同事问:你怎么每天都那么高兴?言下之意就是对我的智力情况和一颗深藏不露的忧国忧民之心产生了巨大质疑。个人觉得吧。这个世界上。除了抑郁的人。就是装作不抑郁的人。老子当然轻微地隶属后者。  相似文献   

16.
陈洪涛 《神州》2020,(1):54-55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应该说是全经书最难理解、最具争议的内容,历史上对老子学说的不同解释,即始于对此章字义的不同理解,特别是对其句读及“常道”“常名”等概念更有多种解读。以经解经是解读《道德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只有把《道德经》前后呼应的概念、观点联系在一起,方能真切还原老子的思想。本文试通过以经解经,对《道德经》第一章句读及“常道”“常名”等概念和相关语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7.
刘苏利 《沧桑》2011,(2):59-60
老子的"道"有多种意义,我们大体上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宇宙本源、本体的"道",另一种是表示万事万物规律性的"常道"。老子将本体之"道"与万物喻为母子关系",道生万物"。既然"道"是"万物之母",那么"道"的本质特性就是女性或者阴性,因此我们说老子的哲学是女性哲学,老子的"道"是尚"阴"之"道"。老子将作为世界两大法则之一的"阴性"法则发掘出来,并从哲学高度阐述了它的伟大作用和力量,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史记·货殖列传》引《老子》疑义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记·货殖列传》开篇便引了《老子》的一段话:“《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为何要引《老子》这段话弁诸卷首?《老子》这段话究竟是...  相似文献   

19.
<正>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流思想,即“玄远之学”。玄学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专门讨论远离具体事物的“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正如老子《道德经》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许慎《说文》说:“玄,幽远也。”据此可知,“玄”指的就是幽深玄远的微妙之道,因此,玄学力图体现天地无穷奥妙的运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老子》書中的"爲"有一種專指老子所反對的不合"道"的行爲的特殊用法,這種"爲"與以"聖人"爲行爲主體的合"道"的"爲"義正相對。對《老子》中的"聖人"而言,"無爲"之義已由"天道無爲"説的"不見其爲之之迹"變爲"没有不合‘道’的行爲"了。根據《老子》用韻之文等線索,《老子》書中專指老子所反對的行爲的"爲"和"無爲"之"爲"原來應該是讀去聲的。從老子主張聖人應"爲"之事來看,他的社會、政治思想主要是消極、落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