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戏与民俗     
民间风俗是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代色彩,体现出民族化的多样性,当然也是地方志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儿戏只是我们民俗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它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大凡30岁以上的人,在儿时都玩过滚铁环、打弹子、跳房子、  相似文献   

2.
客家地区民间信仰丰富,节庆活动多,一方面继承了中原文化传统,如社神崇拜等,另一方面又接受了土著民族的文化传统,如三山国王信仰等。三山国王祖庙在今揭西县河婆镇.相传为隋唐时期俚人信奉的独山、明山和巾山三山的山神,后传播至潮梅及闽西、赣南等地,被客家人所接受,并随客家人传播至台湾乃至海外,并成为客家人的守护神。同时继承了传统儒家“春祈秋报”的人文传统,从而保存了大量原生态民俗传统的信息,丰富而多元,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潮州历来有祭拜鬼神的民风民俗。在信仰方面属于多神崇拜,无论是祀奉的对象,还是奉拜的方式都种类繁多。就祀奉的对象而言,有土地神、天公(太阳神)、月娘(月亮神)、关帝爷、三山国王、妈祖等等。一个村子、一条街道可以有自己独有的保护神,一座山、一片水、一棵老树等无生命的物  相似文献   

4.
古代浙东的民间造物——越窑瓷器,自东汉以来即已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在汉晋时期的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贮器、盥水器、灯具、卫生用具和随葬冥器等各类生活用品中,都存在有越窑瓷器的身影。因此,在其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无可置疑地融和烙印着不少地域风俗,这为我们研究浙东地区汉至唐宋时期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民俗事象提供了相应的物质依据,对于正确了解和探索古代浙东地区的社会面貌和先民的生活习俗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剪纸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中的大类,它是国人祈福与祝福的符号;是几千年无数代劳动人民口授心传、约定俗成的活态的文化叙事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沉淀;是中华民族具有普遍性和多民族性的无形遗产。传统剪纸艺术至今仍在传统节日文化、婚丧嫁娶的民俗生活、汉民族及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不同地域的信仰(巫俗)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空间象征和族群生命记忆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我给碗里填满了米饭,还放上一大块自己也舍不得吃的红烧鱼,我以高傲和特别关怀的样子把碗给了阿角,阿角接住碗看了看,以十分恭敬的样子十分小心和退缩的样子把碗放在地上说:“我不吃,我不会吃,我害怕吃。” 阿角是领主的佣人,牧民出身、二十三岁,信仰黑教,常给我们警卫班放马,有时我们外出,他跟踪马,对我们十分敬重。我比他小十岁,但我们是朋友。我是解放军的卫生员,我看不惯领主训斥他,但是他无论挨打挨  相似文献   

7.
汉族社会的民俗宗教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国(汉族)社会的宗教是什么?是儒教?是道教?还是佛教?儒教(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它是不是能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却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大多数  相似文献   

8.
在东北民俗生活场域中,满族风俗对东北作家群创作有重要影响.满族风俗成为东北作家群创作的生活场域.满族风俗成为东北作家群描写的主要内容.满族风俗与东北作家群创作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梁惠娥  邢乐 《民俗研究》2012,(6):97-101
“五福”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常见意象,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源远流长,至今不衰。乡村妇女凭借手中针线,借助“五福”意象,将爱与希望、幻象和现实在民间服饰中表达出来。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服饰品为例,归纳、分析民间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五福”意象,探讨民间服饰中“五福”的文化内涵,阐解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民俗寓意。  相似文献   

10.
11.
《神州》2014,(7):10-10
<正>无论是发轫于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的老北京庙会,还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任丘糖墩节,在这些传统民俗里无不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寄托着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对生活朴素的礼赞与期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民俗文化是昔日民族的根,也是民族发展的魂。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土族人民和汉、藏、回等族人民交错杂居,创造了丰富的土族文化。这里本人仅就土族语言中"三"的丰富含义探讨一二,  相似文献   

13.
论民俗的易感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民俗,民俗学家研究最巨,其他从事实地田野研究的社会学科多从民俗学家的直接描述与归类中获益良多。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不用多费笔墨。不过民俗究竟是什么,连民俗学家自己也在争论,而围绕这一争论最为直接的论著应该是高丙中教授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其中有详尽的对于民俗学学科史中有关民俗的界定,最后作者以“生活文化”作为民俗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4.
王联英 《神州》2014,(18):19-20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群众文化的建设方面,我们更应发挥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以才为基础来推动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不断进步和多样性发展,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基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对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吧,本文将从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两者的关系入手,为新时期民俗文化带动新型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霄冰  陈科锦 《民俗研究》2022,(6):94-107+155-156
“民俗志”就其文本形式、记述内容和功能而言,具有浓郁的中国本土特色。中国古代不仅有“民俗志”的概念,而且有着悠久的民俗书写传统。古代的民俗记录大体上可分为史志类和笔记类两大体例。前者以方志民俗志为代表,其特点是范式化的写作和作者的隐身;后者则以文人笔记为主,其中“我”的在场、深刻的主观感受性和平民视角,都与现代民俗志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20世纪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又形成了史志民俗志、科学民俗志和传播民俗志三种类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书写范式的反思与新型民俗志的写作实践,不仅是对当前民俗学学术理念的回应,还显示出了回归中国本土民俗志诗学传统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张静怡 《民俗研究》2008,(4):152-172
埋胎衣之俗,在早期的台湾社会仍然普遍流传,人们将其视为一种禁忌谨守着,不敢忽略埋胎衣民俗所带来的后续结果。台湾早期的民俗文献搜集号书中,对于埋胎衣之俗也有相关记载,如片冈岩的《台湾风俗志》《台湾人的生产》中记载“胞衣装入瓮内,用红纸密封埋在庭院或菜园,传说埋胞衣的地点万一发生火警,  相似文献   

17.
在民间都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们却是人民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节奏。人们通过富有缓冲机制的传统节日调节情绪。节日因自然规律或社会生活变迁而形成,人民的生活因节日而张弛有序。人们在求得精神需求满足的同时不自觉中维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18.
明清民俗与物流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忠  柳进 《民俗研究》2007,(2):215-218
我国历史悠久,在人民的传承文化中逐渐形成了最贴切生活的一种文化——民俗,我国古代民俗可谓丰富多彩——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很多民俗一直沿用至今,或与今天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李跃 《文物世界》2010,(3):76-77
<正>民俗文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它所具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特别引人注目。它的一大特点是:既有历史传统又有现实传承;既体现物质文化又体现非  相似文献   

20.
《神州》2012,(7):18-21
徽州民俗的形成发展过程又是一个文化交流与文化批判的过程。山高岭密,陆路上的封闭性,与溪多水急,水路上的开放性,造就了徽州人内紧外松的处世风格。他们既有山一般的坚定信念,也有溪流一般的不满足于山居生活、急切向往外部世界的开放胸怀。这种古山越风俗的"底层"古韵,即使在徽州今天的风俗生活中还依稀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