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的家长会嗤之以鼻:“自己的孩子谁不了解?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一开口我就可以把孩子从头说到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调查表明,68.3%的父母不能给自己的孩子下一个比较全面而准确的结论。究其原因,一是父母偏爱自己的孩子,在心理上不能客观(往往是过高)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二是父母与子女相处惯了,对孩子的一些问题“见多不怪”,或者是望子成才心切,把孩子  相似文献   

2.
很多家庭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有很多孩子讲究吃穿,自私自利,心中  相似文献   

3.
《南京史志》2014,(2):103-103
孩子是稚嫩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行为,给父母添乱甚至造成损失,父母往往忍不住指责埋怨。天长日久,结果却是无论大事小事父母喋喋不休,孩子置若罔闻;父母指责更加严厉,孩子对抗不断升级;父母生气上火,孩子心灵也受到巨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父母打孩子,在大人眼里,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虽说是一时冲动,但却给孩子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那么,经常挨打的孩子,到底会出现哪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呢?  相似文献   

5.
经常有家长向笔者反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孩子进入中学以后,与父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不像小学那样经常与父母交谈、不再让父母翻看自己的书包、不让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作文,不愿将自己的交友情况告诉父母、不让父母随便进入自己的房间、不服父母管教……总而言之,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障碍。一般来说,孩子进入中学正是14~15岁,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他们自己认为已经长大,更注意自己的独立性,不愿再跟在父母身边亦步亦趋。他们会用自己对人或对事物的判断,来同父母的教诲抗辩;他们还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在心里有了一个不愿轻易开启的角落。孩子的这些行为,有些父母觉得难以理解。于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出现了,两代人之间格格不入的现象出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差异古今有之,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如果两代人之间不能有效地沟通,双方缺  相似文献   

6.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父母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加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这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变化一下方法,试试“另类”教育法。  相似文献   

7.
儿大不由娘     
宽松的家庭环境造就的是活泼开朗的人,而严厉近于苛刻的父母造就的则是古板拘谨的性格。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做父母的就应该主动多与孩子沟通,做他们的朋友,这样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度过“心理断乳期”,而且还会减少“儿大不由娘”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南京史志》2009,(5):24-25
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播洒母亲节,作为纪念母亲的一个特殊节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让孩子树立起“天天都是母亲节”的观念,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播洒。一是帮助孩子树立感恩心理。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些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更不懂得善解人意。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艰辛付出,平时让孩子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相似文献   

9.
父母打孩子往往出于冲动,但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相似文献   

10.
北京某区近期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心酸和悲凉的调查结果,家长尤其是母亲给予了孩子最多最大的爱,但是孩子给予家长尤其是母亲的却是强烈的反感。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2~3岁的孩子正处在“自我中心”心理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孩子有强烈的个体自我意识,生活中常常突出“我”的强烈愿望。他们向父母或其他人提出要求,而且希望得到满足,可当这种愿望在与成人生活秩序和意愿发生冲突时,孩子或许就会大发雷霆,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表现“反抗”情绪。有许多父母就开始抱怨:“孩子真不乖。越来越不听话!”有的父母甚至还抄起了家伙。殊不知,孩子也委屈,他还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怎么就不合理了”,就被带上了“不听话”的帽子,甚至还受皮肉之苦。为了减少“家庭战争”,处理好“家庭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2.
童晖 《南京史志》2011,(23):30-31
孩子到了初中,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已经进入成长的敏感期,很多孩子逆反心理比较重,呈现出"叛逆"的性格特征。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很多事情还需要父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我们看看下面几位家长是怎样帮助孩子和老师沟通的吧。  相似文献   

13.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功,家长都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父母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花尽了心思,到头来孩子却问题百出,让父母伤透了脑筋;有些父母看上去对孩子并没有太多的付出,然而孩子却很优秀。教育是深奥的,深奥到让家长摸不透;教育是简单的,简单到父母“不用怎么管”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两则新闻案例:  相似文献   

14.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上网使孩子学业荒废、身体受害、心理变异、离家出走、偷抢钱物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许多父母为孩子上网而引发的种种问题伤透了脑筋。在上海,九成父母限制孩子上网。在哈尔滨,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吧几天不回家,父母苦寻不着,只得求助于“私人侦探”帮忙。在青岛,一些家长为了知道孩子上网干什么,利用双休日参加网络培训班学习,突击弥补与孩子的数字鸿沟。在湖北,一位母亲把近两年来30多家报刊有关网吧、游戏机危害青少年的200多篇报道剪贴成集,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相似文献   

15.
在孩子的心目中,以下的家长是最可爱的。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相似文献   

16.
小孩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孩子从两岁起,消化力和理解力都逐步增强,对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已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作为父母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7.
天下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然而我们却经常见到这样的场面,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尤其是父母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是父母在滔滔不绝地讲,孩子耷拉着脑袋听,就是父母板着脸去质问孩子,要让孩子说出父母心中早已认定的孩子的错处。这中间哪有一点意思是去听孩子的心里话呢?在这种情景下,如果这孩子真的听了父母的话,那只能说明孩子在爱父母,在了解父母,绝不能说父母在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爱孩子。另外,就拿我们自身来  相似文献   

18.
任性的孩子,在父母眼里都是相似的:为达到目的,哭闹不止。有的父母打骂,不起作用;有的父母听之任之,孩子仍不罢休。父母惟有长叹:都是独生子女,太过于娇惯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孩子亲情意识淡薄。亲情缺失,则有可能给孩子的教育造成缺损,给他们的心理上造成缺憾,给社会留下隐患。幼儿园阶段是进行亲情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具有可塑性以及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在孩子身上寄托太多的希望,让孩子去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达到自己未曾达到的目标,这是为人父母者相当普遍的想法。父母希望孩子聪明,希望孩子完美,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这些想法或许不错,但是否实际?若先在自己心里形成过高的奢望和巨大的压力,再看待一个普通的孩子,难免将不足处放大,那便越发觉得孩子不可救药了。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错误,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10岁的孩子丢了书包,其危害性他不会不知道,面对即将降临的家长和老师的责难,又担心逃不过一顿暴打,自己已经胆战心惊,再横加指责岂不造成更大压力?高压之下,孩子的心理容易发生畸变,而心理的修复远比买一个书包要来得难。教育是一门艺术,动辄拳脚相向是无能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